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22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利用碳化二亚胺(1-3-(dimethylamino)propyl-3 -ethylcarbodiimide methiodide,EDC)交联并肝素化的方法对同种异体肌腱进行预处理改善其修复韧带损伤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获得兔同种异体肌腱,应用EDC交联并肝素化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钛钽生物梯度材料在成骨过程中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方法选取光滑钛片(光滑纯钛组)、经酸蚀水热处理的钛片(酸蚀水热组)、经酸蚀水热处理后等离子喷涂钽的钛片(钽喷涂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钽喷涂组作为实验组,光滑纯钛组、酸蚀水热组作为对照组,将第3代培养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接种至3组不同的钛片表面,培养3、5、7 d后,采用ALP试剂盒检测3组试件上细胞的ALP水平。结果当细胞培养到第3天时,酸蚀水热组和钽喷涂组的ALP活性高于光滑纯钛组(P<0.05);第5天与第7天时,酸蚀水热组和钽喷涂组的ALP活性明显高于光滑纯钛组,且钽喷涂组高于酸蚀水热组(P<0.05)。结论经酸蚀水热处理过的纯钛表面等离子喷涂钽后,在成骨过程中其表面细胞的ALP活性更高。  相似文献   
43.
多孔钽小梁金属长期应用于骨科,可促进血管新生、伤口愈合和成骨;近期在钛合金牙种植体中多孔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多孔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与骨组织相似的弹性模量,与金属钛相比,它能明显促进原代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骨结合,完成骨整合,从而显著提高种植体在骨组织中的二次稳定性,是目前已知最好的金属植入材料之一。现通过回顾以及分析相关文献,对多孔钽材料的特性以及其在骨科和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重建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8例下肢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0例, 女8例;年龄(45.3±14.1)岁;骨缺损侧别:左侧13例, 右侧5例;骨缺损部位:股骨11例, 胫骨7例。骨髓炎病程为1.0(1.0, 3.5)年。骨缺损长度为8.35(6.50, 9.84)cm。采用个性化3D打印微孔钛(钽)假体修复骨髓炎病灶清除术后大段骨缺损。术后观察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 采用Paley感染性骨缺损骨愈合评价标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量表(LEFS)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定患者的疗效。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获(12.2±0.3)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伤口感染, 微孔钛假体取出后行Ilizarov骨搬运术治疗;其余17例患者术后伤口均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18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为2.0(1.0, 4.0)分, 显著低于术前[(6.1±2.3)分];LEFS评分为54.00(34.50, 69.25)分, 显著高于术前[(18.50(9.00...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8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结果 8例术后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X线片复查股骨头坏死分期未加重,肢体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优6例,良2例.结论 应用多孔钽重建棒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延缓股骨头塌陷,推迟了全髋关节置换的时间,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相似文献   
46.
背景:随着临床上大量金属支架材料在人体的广泛应用,很多金属材料表现出一些相对不足,但是医用多孔钽金属在许多临床和科研中性能发挥稳定,逐渐成为新的骨组织工程发展方向。 目的:综述多孔钽金属的结构特性、力学性能、生物特性及其在膝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55-12/2010-01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porous tantalum,bone tissue project,biological material,trabecula metal”,中文检索词为“多孔钽,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小梁金属”,共检索到文献81篇。 结果与结论:医用多孔钽在结构特性方面具有的三维多孔结构,有利于成骨细胞黏附、分化和生长,促进骨长入;在力学性能方面多孔钽的弹性模量、抗疲劳特性、摩擦系数与正常骨组织相近;在生物特性方面多孔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腐蚀性、骨诱导和再生能力;在膝关节损伤应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医用多孔钽在国内应用较少,而且研究不够深入,这就有待于人们去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7.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 < 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8.
背景:临床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方案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成为共识,如何保留患者的股骨头也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核心。 目的:综述目前国内外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现状,主要分析多孔钽金属棒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85年1月至2013年8月的PubMed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avascular necrosis”,“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和“tantalum rod”为主题词检索有关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发病机制、风险因素、分型及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相关性差以及内容重复的文献,最后选择42篇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与结论: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髓芯减压+多孔钽金属棒置入是一项治疗股骨头尚未塌陷的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微创技术,能延缓或防止早期股骨头坏死进一步发展,但对于出现股骨头塌陷、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晚期患者效果较差。虽然多孔钽金属棒置入在临床已开始应用,有些报道也显示出令人振奋的短期疗效,但其在临床治疗经济学方面的效果仍需要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来权衡。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9.
BACKGROUND: 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 is a novel treatment method for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 but its therapeutic effect is under discussion.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urvival data of two kinds of porous tantalum implants for early- and mid-stage ONFH, and to determine th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METHODS: Thirty-four cases of ARCO stages I-III ONFH were enrolled, and 25 patients (31 hips) were treated with 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 (simple group), and the other 9 patients (10 hips) treated with 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bone allograft (combination group). Afterwards, the Harris scores and total survival rate of hips were record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regression.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mean follow-up time in the simple and combination groups was (32.9 ±16.8) and (25.3±12.4)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Harris scores at the last follow-u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surgery, and moreover, the scores were higher in the simple group than the combination group (P < 0.05). The total survival rate of hip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groups (P=0.014). Cox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history of hormone, accompanied with other chronic diseas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made effects on the prognosi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orous tantalum implantation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ARCO stages I-III ONFH, and it can improv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hips.  相似文献   
50.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the Chinese porous tantalum made in China has non-toxicity and good biocompatibility, which can promote oste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