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5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308篇
预防医学   15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08篇
  1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在腭裂语音分析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CSL)研究腭裂语音的产生机制与语音学特点.方法 应用计算机语音工作站,对89例腭裂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语音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87名正常儿童的语音特点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兰氏法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语音改善不明显;提肌重建术和软腭反向双"z"瓣移位术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语音改善明显.结论 利用CSL对腭裂语音的分析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2.
目的:建立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评价其结合活性。方法:采用SPR法,使用Protein A芯片,测定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与其靶点CD79b蛋白之间的动力学常数包括结合常数(Ka)和解离常数(Kd)、亲和力常数(KD)、半最大效应浓度(half max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50)及相对效价;采用经典ELISA法测定抗CD79b单抗及抗CD79b单抗-vc-MMAE与CD79b的EC50及相对效价。结果:经3次实验测定,抗CD79b单抗与CD79b的Ka为(2.61±0.14)×106 L·mol-1·s-1,K<...  相似文献   
53.
分子信标在活细胞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分子在空间和时间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程的关键.分子信标是根据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设计的一种高灵敏性、高特异性检测工具.分子信标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病原体基因组诊断、药物的研制、筛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分子信标的作用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在活细胞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4.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5.
《磁共振成像》2015,(10):743-743
据《光明日报》(2015年09月09日06版)报道(记者袁于飞、齐芳),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日前在武汉获得我国首例人体肺部气体的磁共振影像。这项研究对我国开展人体肺部重大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是我国超灵敏磁共振研究技术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56.
背景:蛋白质的定量测定在各个领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蛋白浓度与共振散射光强度的关系. 方法:以405 nm的激发光波照射在四羧基酞菁锌与血清蛋白混合溶液上,共振散射光在475 nm处强度最强,Si-PIN光电探测器把475 nm的出射光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 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表明,2.0×10-4 mol/L四羧基酞菁锌与血清蛋白混合溶液的实验数据在10~50 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39,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7.
背景:传统的希氏束检测方法是对体表心电信号进行数百次叠加或者经食道检测以及心内导管检测得到,研制从体表心电信号提取希氏束信号不但有利于临床诊断,也有利于动物药物实验.目的:从体表心电信号中提取希氏束信号,并开发体表希氏束信号分析系统.方法:以家兔体表心电信号作为待分析信号,以其心内希氏束电图作为对照信号,采用随机共振、小波变换、叠加平均和耦合累加等分析方法,对体表心电信号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小波变换后得到的信号,可以从体表心电信号中检测出希氏束信号,但并不是所有希氏束信号都能被识别,心内信号经过小波变换后,个别希氏束信号反而消失.随机共振方法从体表心电中检测出的希氏束信号识别率要高于小波分析方法,随机共振方法与小波分析相同之处是,心内信号经过处理后,个别希氏束信号反而消失.本文提出的耦合叠加算法能够从体表心电信号提取出希氏束信号,与经典叠加方法比较,其优点是希氏束信号明显,叠加次数远远少于经典叠加方法.提示实验采用的随机共振、小波变换、耦合累加等分析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噪声、提取希氏束信号,开发研制的体表希氏束信号分析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获取的微生物核酸样本用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传感器检测效果的差异,对不对称PCR法制备核酸单链用于SPR检测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将经淬火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不对称PCR、常规PCR产物用于SPR传感器检测,以检测曲线和检测响应为指标对各样本在SPR传感器上的检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对称PCR可以直接获得核酸单链,较常规PCR方法在SPR核酸检测上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经过淬火处理后不对称PCR产物样本平均折射率(R I)改变为39.33(RU),而相同浓度的普通PCR产物只有10.63(RU);同时在SPR实时检测曲线也可以观察到不对称PCR产物能够产生明显的结合信号,而普通PCR则没有类似信号出现。结论利用不对称PCR方法可以制备直接用于SPR检测的核酸单链,并且在杂交检测效果上明显优于普通PCR方法。  相似文献   
59.
吕欣  陈晋广 《临床医学》2006,26(3):56-57
目的 评价生物共振仪对小儿过敏性疾病进行变应原检测及脱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德国BI—COM2000生物共振仪,所用过敏原标本共490种。确定信息点,选择测试程序,逐一测定过敏原标本;将变应原生物波逆转、放大后输回人体进行脱敏治疗。结果 生物共振系统脱敏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9.4%,痊愈率55.9%。结论 在治疗过敏性疾病方面,生物共振治疗系统具有较高的疗效,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系统检测过敏原的准确性和十堰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利用生物共振系统对十堰地区的581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其中188例病人利用本地抗原同时进行皮内注射试验,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①两种过敏原检测方法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6,P>0.05)。②十堰地区97.2%的过敏性疾病患者都存在明确的过敏原,人均过敏原阳性3.43次。其中吸入类占46.4%,以螨类、花草混合物和柳属为主;食物类占24.3%,以海水鱼Ⅱ、淡水鱼Ⅰ和牛奶为主;感染类占11.0%,以真菌为主;接触类占10.6%,以甲醛为主;动物类占5.2%,以动物毛屑为主;其他过敏原占2.5%。结论:生物共振系统用于过敏原的检测,结果准确可信。十堰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