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7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235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95篇
口腔科学   146篇
临床医学   362篇
内科学   479篇
皮肤病学   41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1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302篇
综合类   1208篇
预防医学   307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5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67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251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探讨快速起搏肺静脉(PV)建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模型的心房结构及心电生理特性。方法 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以20Hz的固定频率行肺静脉持续起搏,建立持续时间24h的房颤动物模型。超声心动图测量实验组基础状态和起搏结束后左右心房面积,对所有的左右心房游离壁、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和右下肺静脉进行心外膜电生理标测,测量各标测部位的有效不应期(ERP)和平均房颤波周长(AFCL),观察肺静脉起搏对心房面积的影响以及各部位ERP和AFCL的变化。结果实验组11只完成实验,在(28.2±3.0)d内诱发出持续超过24h的房颤。超声心动图测量显示起搏结束后心房面积明显扩大(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右心房及各肺静脉的ERP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各部位ERP和AFCL呈明显的梯度分布,自短至长依次为:肺静脉、左房游离壁和右房游离壁。结论在快速肺静脉起搏房颤模型中,心房面积的增大及各部位电生理特性的变化可能是持续性房颤诱发和维持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62.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根据致病性和宿主特异性,将布鲁氏菌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B.meltensis)、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布鲁氏菌(B.suis)、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种布鲁氏菌(B.canis)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neotomae)。另外,  相似文献   
963.
目的建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液外引流模型,观察胰腺外分泌的功能。方法健康杂种12只,分为对照组和胰腺炎组,每组6只。制备胰液外引流模型后24h,5%牛磺胆酸钠(0.5mL/kg)1mL/min胰管逆行注射制备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模型。每12h收集胰液一次,测定胰液的分泌量,胰液中淀粉酶、脂肪酶、总蛋白、pH值和主要电解质含量。制模后在不同时段采血,检测血中的淀粉酶、脂肪酶的浓度。取胰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建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液外引流模型。胰腺炎组胰液分泌量,胰液中淀粉酶、脂肪酶、总蛋白、HCO3-含量和pH值低于对照组(P0.05),Cl-高于对照组(P0.05)。胰液中的Na~+、K~+、Ca~(2+)、Mg~(2+)胰腺炎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模型适用于急性水肿型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6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方法处理的脱细胞气管基质在无载荷及零应力状态下的张开角和残余应变,并对组织工程化气管的力学性能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取的第5~10气管环,分别进行酶消化法和深低温冷冻法处理,测量制成的脱细胞气管基质与新鲜气管在无载荷及零应力下的张开角及残余应变。结果:新鲜气管的张开角大于2组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张开角,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酶消化法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张开角及残余应变大于深低温冷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方法脱细胞处理后,气管的径向支撑性能将受到影响,其中酶消化法构建的组织工程气管基质抗压缩能力优于冷冻法处理组的气管基质。  相似文献   
965.
组织工程椎间盘体内原位植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组织工程椎间盘原位植入Beagle腰椎间盘后支架与种子细胞的转归及腰椎间盘的形态与功能变化。方法:应用聚乳酸聚酯(polyL-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可吸收多孔支架复合髓核细胞构建组织工程椎间盘。将18只Beagle随机分为3组,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A组单纯髓核摘除,B组植入空白PLGA支架,C组植入组织工程椎间盘。术后定期行X线片及MRI检查,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处死动物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全部动物术后存活。4周后,X线片示3组椎间盘高度均有下降,C组下降幅度较小,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和B组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明显大于C组(P0.05);MRI示A组与B组椎间盘退变明显,呈"黑间盘"改变,而C组椎间盘退变程度较轻,呈灰色,MRIT2加权像上椎间盘信号灰度值测量结果示A、B组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4周B、C组组织学观察未见到支架材料结构,A、B组椎间盘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瘢痕样组织,C组于术后8周仍能观察到植入的红色荧光细胞,有大量类软骨细胞增生伴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术后8周免疫组化显示三组均有Ⅰ、Ⅱ型胶原着色,其中C组Ⅱ型胶原染色强度高于Ⅰ型,A、B组Ⅰ型胶原染色强度高于Ⅱ型。结论:PLGA组织工程椎间盘支架在体内可降解吸收;种子细胞可存活并分泌Ⅰ、Ⅱ型胶原,能阻止纤维组织侵入及瘢痕形成;维持了脊柱节段稳定及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96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10(IL-10)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杂种6只,均为雄性,体质量(23±2)kg,采用Medtronic 550型离心泵;ECMO儿童套包:Medtronic Silicone。沿腹股沟方向切开皮肤并解剖出股静脉,分别插入12Fr动脉插管及14Fr静脉插管并结扎固定动静脉插管与ECMO循环管道连接。ECMO转流前5min静脉注射肝素1mg/kg,检测ACT,维持在180~220s。分别在ECMO治疗开始前30min,开始后6h、12h、24h、36h及48h抽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8及IL-10,观察TNF-α、IL-8及IL-10在ECMO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规律。结果:在ECMO过程中随着辅助时间的延长外周血TNF-α浓度和IL-8浓度有升高的趋势,但在实验开始36h外周血中TNF-α、IL-8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辅助48h时与辅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浓度在ECMO辅助过程中无明显的变化,ECMO辅助前和辅助过程中的各时间点比较IL-10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6h不会引起血清炎症及抗炎因子显著升高,48h开始血清炎症因子浓度开始升高,抗炎因子浓度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67.
张鹏  高志强  李云涛  戴瑛 《中医药研究》2011,(10):1236-1237
目的探讨动脉内注射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成年实验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用介入技术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两组于建模6 h后用微导管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巴曲酶5 BU及生理盐水10 mL,用药结束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分别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检查血管再通情况。同时两组分别在溶栓前30 min及溶栓后120 min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的血管数分别为10支和1支,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0.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实验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溶栓前后PT、APTT、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4 h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动脉内注射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8.
背景:有学者提出远隔器官预处理概念,即在心脏以外的器官施行缺血预处理,同样能达到缺血预适应效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是一项机体自我调节的保护机制,但是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较少,在心脏移植方面的利用价值尚未明确。 目的:通过对未成熟幼进行肢体缺血预处理,与传统心脏保存方法比较,试图分析肢体缺血预处理在供体心脏保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未成熟幼1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有创性方法游离股动脉,肢体缺血预处理组夹闭股动脉10 min,开放5 min,3个循环后常规开胸,游离心脏,插灌注管,灌注st.Thomas停跳液,离体心脏于保护液中4 ℃保存(离体前取上腔静脉血3 mL)。对照组游离股动脉但不夹闭,余同实验组。在心脏保存时期(3 h)内每隔半小时取左心室心肌样本,3 h后取心尖部心肌烘干测得干湿比。测量心肌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肌钙蛋白Ⅰ含量。 结果与结论:离体前心肌组织肌钙蛋白Ⅰ含量无明显变化(P > 0.05),离体后肢体缺血预处理组的心肌丙二醛含量及干湿比均低于对照组(P <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 < 0.05)。结果提示,肢体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心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未成熟供体心脏离体前进行缺血预处理可以提高供体心脏的保存效果,降低心肌水肿。离体前肌钙蛋白Ⅰ含量无变化说明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心肌没有损伤,是一种安全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处理;未成熟心肌;心脏移植;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969.
背景:近年黑皮质素受体家族在体内能量平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黑皮质素受体3基因突变是引起体质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对黑皮质素受体3的深入研究很少,且未见在蛋白水平上检测其表达的单克隆抗体。 目的:构建黑皮质素受体3基因编码区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 方法:以Beagle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双酶切鉴定以后将目的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转化到E. coli DH5α,筛选阳性克隆,DNA测序检测插入序列的正确性。将测序正确的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cMC3R转化到E. coli BL21内,经IPTG诱导后,利用Western blot检测黑皮质素受体3融合蛋白的表达。 结果及结论: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4T-1-cMC3R,经DNA测序证实插入序列与Genebank上公布的序列一致。此重组体经诱导后能在E. coli BL21内表达黑皮质素受体3融合蛋白,为进一步获取黑皮质素受体3的单克隆抗体奠定物质基础,也为研究黑皮质素受体3蛋白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70.
目的观察早期运用大剂量青霉素钠、甘露醇对颅脑爆震伤实验的救治效果。方法杂种雄性30只,使用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将分为:对照组(6只)、外伤组(12只)及治疗组(12只),外伤组和治疗组制作成颅脑爆震伤模型,治疗组运用大剂量青霉素钠、甘露醇进行治疗,然后观察每一组的血浆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谷丙转氨酶(ALT)、淀粉酶(AMY)、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水平,以及颅内压(ICP)、头颅CT表现、细菌定性培养结果和生存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伤组伤后6h血浆ET、TNF及伤后12h血浆ALT、AMY、BUN、CK、IC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伤后24 和48h,治疗组的ET、TNF、ALTAMY、BUN和CK水平均明显低于外伤组(P0.05)。头颅CT检查示治疗组脑水肿明显轻于外伤组;伤后48h,治疗组血液细菌培养阳性率8.33%(1/12),显著低于外伤组的83.33%(10/12)(P0.01);治疗组的生存时间为(138.6±8.0)h,明显长于外伤组的(96.53.0)h(P0.01)。结论颅脑爆震伤后早期运用大剂量青霉素钠、甘露醇治疗可减轻机体感染,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及机体继发损伤,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