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322篇 |
免费 | 1632篇 |
国内免费 | 11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1篇 |
儿科学 | 652篇 |
妇产科学 | 237篇 |
基础医学 | 1049篇 |
口腔科学 | 95篇 |
临床医学 | 4555篇 |
内科学 | 2399篇 |
皮肤病学 | 182篇 |
神经病学 | 417篇 |
特种医学 | 942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6篇 |
外科学 | 1705篇 |
综合类 | 8605篇 |
预防医学 | 2642篇 |
眼科学 | 185篇 |
药学 | 5520篇 |
68篇 | |
中国医学 | 2226篇 |
肿瘤学 | 5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3篇 |
2023年 | 769篇 |
2022年 | 990篇 |
2021年 | 1340篇 |
2020年 | 854篇 |
2019年 | 819篇 |
2018年 | 413篇 |
2017年 | 637篇 |
2016年 | 721篇 |
2015年 | 840篇 |
2014年 | 1309篇 |
2013年 | 1303篇 |
2012年 | 1738篇 |
2011年 | 1774篇 |
2010年 | 1664篇 |
2009年 | 1479篇 |
2008年 | 1607篇 |
2007年 | 1426篇 |
2006年 | 1344篇 |
2005年 | 1553篇 |
2004年 | 1307篇 |
2003年 | 1187篇 |
2002年 | 905篇 |
2001年 | 772篇 |
2000年 | 644篇 |
1999年 | 559篇 |
1998年 | 520篇 |
1997年 | 473篇 |
1996年 | 535篇 |
1995年 | 408篇 |
1994年 | 474篇 |
1993年 | 373篇 |
1992年 | 302篇 |
1991年 | 236篇 |
1990年 | 197篇 |
1989年 | 194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54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国外常采用离子抑制色谱法和离子对色谱法分别测定结合型胆酸和游离型胆酸来实现胆酸类化合物的分离,该方法无法一次性测定含胆酸类物质中胆酸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在洗脱方式上,因为胆酸类化合物的UV检测波长很低(205nm),而洗脱剂又是在该波长下有一定吸收的乙腈、甲醇等溶剂,因而均采用等梯度洗脱,这样就无法一次性分离极性相差较大的结合型和游离型胆汁酸。本实验建立了分离胆酸类化合物的双泵双比例反相离子抑制高效液相色谱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3.
34.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病因预后各异,出现腹水后预后较差;根据静脉曲张程度、范围、压力及粘膜色泽可预测出血或再出血;门脉压力、肝脏血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与预后密切相关,血清 TSB、白蛋白、PT、胆酸、FN 和 LPS 等是较好的肝功能预后指环;肝功能的分级和判别模型的建立最有预测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5.
36.
经皮气体测定是一种非损伤性的监测皮肤功能的有效手段,但易受某些变量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在皮肤科临床及研究应用,皮肤厚度,角质层及其屏障功能的损伤,血管反应性,动脉血气浓度,皮肤和环境温度是影响经皮气体通量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方法学的标准化及确定具体的指导原则可以改进这一有意义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7.
38.
全身麻醉期间氧化亚氮浓度上升速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芬兰生产的DATEX Capnomac Ultima监测仪监测了麻醉中氧化亚氮(N2O)浓度上升速度的变化。94例择期手术病人根据不同的N2O/O2比例和流量分为3个大组和8个小组。结果表明:当N2O/O2比例固定时,随着N2O和O2流量的增加,FiN2O上升速度加快。当各组的N2O和O2流量接近时,随着N2O/O2比例的增加,FiN2O上升速度也加快,且比增加N2O和O2流量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9.
40.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对健康组134例及心血管疾病组67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作了测定,发现从老年前期组到老年组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含量有增高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下降,与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降幅度与病变范围及合并症呈正相关。男性高血压Ⅱ期降明显,与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本文对降低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