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10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10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89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通过“5.12”大地震救治,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机制的组织保障,组建专业救援队伍,平时储备急救物资,培养忧患意识,加强急救培训,保证应急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方法通过对本院“5.12”大地震伤员统计,分析伤员分区救治流程和救治方法。结果震后2天伤员最多,占68.80%,伤后12小时以后才得到救治伤员最多,占47.64。结论早期多部门联动专业救治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催生了巨大的康复需求,同时康复医疗的重要性突显。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因疾病、外伤等原因引起偏瘫截瘫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很多都难以走出疾病的阴影,几乎都在家人或是社会的庇护下郁郁生活,能正确面对生老病死,能走出来享受人生的寥寥无几。这次特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很多肢体伤残的伤员,他们不但肢体功能障碍,更有失去家园、亲人之痛苦,能都走出来的伤员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身残志坚是否只是少数伤残人士的专利?如何减少地震伤员的残疾率,如何树立伤员的信心,如何真正让伤员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非常紧迫的医疗任务。让多数伤残人士身残志坚,要帮助他们真正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医疗中作业疗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业治疗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思维的。作业疗法作为现代康复治疗五大技术之一,是临床康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外已发展多年,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国内康复发展很晚,最多不过二、三十年,作业治疗更是鲜为人知。然而5.12汶川大地震后,医院现有的康复治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如此众多伤员的需要,作业疗法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旨在把5.12汶川大地震后作业疗法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对作业疗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3.
地震灾民安置点的社区护理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后,为做好"大灾后防大疫",文章作者对都江堰灾民安置点幸福家园的社区护理工作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健康档案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与控制,食品与饮用水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管理,社区康复,心理援助,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满足了灾民的健康需求,阻止了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并使老年病、多发病得到救治或及时转诊,返乡地震伤员得到有效康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救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总体情况,为今后完善和健全地震灾害应急预案机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性医疗中心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我院信息处、病案室、骨科及其它相关临床科室系统收集震后所有收治汶川地震转运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和医院总体救治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2008年5月22~26日,我院共收治91例汶川地震转运伤员,除1例来自成都,其余90例均来自绵阳(北川46.67%)。其中男44例,中位年龄38(27,53)岁;女47例,中位年龄51(33,62)岁,女性伤员年龄明显大于男性伤员(P〈0.01)。伤员集中在震后第10~11天转运到我院,其中震后第10天占86.8%,震后第11天占22.0%;震后第34天为出院高峰,占总出院人数的37.1%(33例)。伤情分类以骨外伤为主,按受伤部位分,占前3位的是下肢骨折(34.81%)、椎体骨折(19.26%)和骨盆骨折(12.59%)。救治过程中共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全身大面积石灰烧伤(60%),1例死于严重多发伤。结论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状态下对人员及物质的合理调配,及对地震伤员及时进行心理状况测评和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提高今后地震医疗救援整体水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5.
汶川大地震境外医疗队救援模式及流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汶川大地震期间赴四川省11支境外医疗队医疗救援总体情况、工作模式及流程,以期为我国医务工作者应对未来重大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务院和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国外医疗救援的信息统计数据,以及笔者直接参与境外救援医疗队的工作统计。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汇总,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处理,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支境外医疗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开展医疗救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境外医疗队严谨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服务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值得中国医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6.
汶川地震四川伤员康复措施及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伤员躯体康复现状.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卫生厅医政处工作档案资料,收集汶川地震伤员需康复治疗者的资料,采用ISS评分法评定伤员骨折伤情严重程度,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康复治疗分析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2月513,全省接受规范康复治疗28008例中27080例经一期康复治疗先后出院,出院率97.8%;全省仍有928人住院,需后续康复治疗,包括:颅脑损伤55例;截瘫伤员163例,截肢伤员约260例,脊柱、骨盆等骨折的重伤员449例。部分截肢患者需更换假肢或再次行残端修整手术及再康复;大部分安装内同定的伤员需取出内固定物及后期康复。结论由于各级政府重视,组织行之有效,汶川地震伤员康复工作成绩显著。今后应:①继续完善全省康复机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②加大医疗康复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及服务能力;③制定伤员后期康复标准,跟进随访及功能训练,使其功能达到最大程度恢复回归社会;④政府和社会应着力解决伤残人员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7.
5·12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卫生部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通过不同地区、不同系统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建立起医用物资保障及精确配送体系。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老年脊柱骨折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19例伤员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78例,≥60岁组41例。收集其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生地震伤时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60岁组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所有骨折类型的48.8%),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6.3%),仅有2例骨折脱位,未发现有安全带骨折,其骨折类型的总体构成情况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例伤员伴发了较严重的神经损害(24.4%),29例伴发其它部位损伤(70.7%),16例出现多个椎体损伤,发生率为39.0%,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组中神经功能发生A级损伤2例,B级损伤2例,C级损伤6例,D级损伤8例,神经功能正常(E级)的伤员有23例。发生复合伤的29例伤员中,并发肢体骨折20例,并发肋骨骨折11例,并发挤压综合征、肺挫裂伤、肠梗阻的伤员各有1例,并发两种以上复合伤5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16例伤员中发生两个以上椎体压缩骨折10例,两个以上椎体爆裂骨折2例,1个椎体爆裂骨折及另1个椎体压缩骨折4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其类型构成与中青年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中青年脊柱骨折伤员相比,老年人发生严重神经损伤的比例低,发生复合伤和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的医疗救治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参加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全体地震伤员救治的医务人员等相关情况的数据收集整理,回顾性分析"爱心病房"收治的汶川地震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结果参加救治人员以初级本科学历人员为主,医生来源以骨科(30.19%)和普外科(26.42%)为主。共收治36名地震伤员,调查发现心理状况各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经积极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治愈25人,好转11人,平均住院时间41.6 d。安徽省立医院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救治组织严密,反应快速、有效。结论在面对重大急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不仅需要科学规范的医疗措施,还要强调对伤员的心理疏导,科学地重建医疗程序,能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并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10.
症状监测是较之病例监测更为敏感的疾病监测方法,"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灾后疾病监测中进行了症状监测尝试。现就"5.12"汶川地震后症状监测系统的设计、开发、建立、运行、监测结果、系统评价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未来症状监测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