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870篇 |
免费 | 2816篇 |
国内免费 | 13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10篇 |
儿科学 | 2833篇 |
妇产科学 | 313篇 |
基础医学 | 2122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1064篇 |
内科学 | 8612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23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2篇 |
外科学 | 1260篇 |
综合类 | 26817篇 |
预防医学 | 6499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13148篇 |
250篇 | |
中国医学 | 12052篇 |
肿瘤学 | 9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7篇 |
2023年 | 1381篇 |
2022年 | 1865篇 |
2021年 | 3180篇 |
2020年 | 2171篇 |
2019年 | 2076篇 |
2018年 | 868篇 |
2017年 | 1848篇 |
2016年 | 2069篇 |
2015年 | 2367篇 |
2014年 | 4208篇 |
2013年 | 4185篇 |
2012年 | 4972篇 |
2011年 | 5238篇 |
2010年 | 4810篇 |
2009年 | 4638篇 |
2008年 | 4391篇 |
2007年 | 4386篇 |
2006年 | 4024篇 |
2005年 | 4023篇 |
2004年 | 3529篇 |
2003年 | 3275篇 |
2002年 | 2893篇 |
2001年 | 2652篇 |
2000年 | 2153篇 |
1999年 | 1907篇 |
1998年 | 1717篇 |
1997年 | 1526篇 |
1996年 | 1339篇 |
1995年 | 1088篇 |
1994年 | 912篇 |
1993年 | 686篇 |
1992年 | 587篇 |
1991年 | 491篇 |
1990年 | 329篇 |
1989年 | 399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62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肺血管扩张剂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目的是制定瑞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儿童的处方模式。方法这是一项描述性的基于注册表的全国性研究,纳入了2007年至2017年处方予肺血管扩张剂、早产并诊断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年龄<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处方、患儿特征及合并症的信息检索于瑞典处方药登记处及与其联网的其他国家性登记处。结果共纳入74例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54例(73%)出生胎龄为22~27周,20例(27%)出生胎龄为28~36周。单药疗法最常见(64例,86.5%),最常用的处方药为西地那非(69例,93%)。波生坦、伊洛前列素、马西替坦和(或)曲前列尼尔主要用于联合治疗(10例,13.5%)。动脉导管未闭或房间隔缺损分别为29例(39%)和25例(34%),其中20例(69%)和3例(12%)接受了封堵术治疗。19例(26%)进行了心导管术治疗,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6个月(95%CI:1.9~6.8)。病死率为9%。结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早产儿常于心导管术治疗之前使用肺血管扩张剂。最常用的药物是西地那非。诊断方法、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73.
74.
小儿肾虚哮喘与哮喘易感人群基因表达谱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小儿肾虚哮喘与哮喘易感人群基因表达谱的相关性,指导中医宏观辨证及治疗用药。方法:选取符合肾虚哮喘诊断的小儿进行其家系ACE基因和FcεRI-β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研究。结果:对于ACE的插入/缺失多态性,哮喘家系的DD基因型频率为15.8%,明显高于正常人的6%。对于FcεRI-β基因的RFLP多态性,不论是基因型频率还是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若联合两个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然后对各基因型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仍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肾虚哮喘与这两个基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5.
76.
77.
78.
目的探讨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1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宫内感染性肺炎早产儿600例为宫内感染性肺炎组,另选取同期无宫内感染性肺炎的早产儿600例为单纯早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性别、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羊水污染、第2产程延长、母孕晚期发热史、剖宫产、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1 min阿氏评分(Apgar),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BPD早产儿60例为BPD组,另取同期无BPD早产儿60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性别、宫内窘迫、肺出血、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宫内感染、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1 min Apgar评分,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宫内感染性肺炎组早产儿宫内窘迫[224(37.33%) vs. 78(13.00%)]、胎膜早破> 24 h [308(51.33%) vs. 99(16.50%)]、母孕晚期发热史[117(19.50%) vs. 54(9.00%)]和BPD [133(22.17%) vs. 35(5.83%)]比例均显著高于单纯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94.320、162.408、27.068、66.473,P均< 0.001);而1 min Apgar评分[(7.08 ± 1.32)分]显著低于单纯早产组[(8.65 ± 1.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9.911、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母孕晚期发热史均为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3.824、4.017、3.492,P = 0.001、0.008、0.015)。BPD组早产儿宫内窘迫[12(20.00%) vs. 3(5.00%)]、肺出血[10(16.67%) vs. 0(0.00%)]、巨细胞病毒感染[5(8.33%) vs. 0(0.00%)]、有创机械通气治疗[46(76.67%) vs. 2(3.33%)]、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51(85.00%) vs. 2(3.33%)]、宫内感染[23(38.33%) vs. 6(10.00%)]比例均显著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171、10.909、5.217、67.222、81.138、13.141,P = 0.013、0.001、0.022、< 0.001、< 0.001、< 0.001);而胎龄[(32.14 ± 1.20)周vs. (34.35 ± 2.74)周]、出生体质量[(1 352.39 ± 209.57)g vs. (2 285.56 ± 356.82)g]、1 min Apgar评分[(7.23 ± 1.36)分vs. (8.68 ± 1.75)分]显著低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5.723、17.468、5.068,P均<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胎龄、出生体质量均为早产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44.357、3.082、3.290、4.738、3.409,P < 0.001、0.003、0.002、< 0.001、0.009)。
结论宫内窘迫、胎膜早破> 24 h、母孕晚期发热史可能增加早产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发生的风险,而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出生2周内输注红细胞、胎龄、出生体质量可能影响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