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100篇
  免费   4203篇
  国内免费   4988篇
耳鼻咽喉   944篇
儿科学   1418篇
妇产科学   1036篇
基础医学   3774篇
口腔科学   2434篇
临床医学   15346篇
内科学   7901篇
皮肤病学   1656篇
神经病学   1076篇
特种医学   250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5188篇
综合类   27629篇
预防医学   9432篇
眼科学   866篇
药学   20340篇
  117篇
中国医学   7549篇
肿瘤学   3040篇
  2024年   428篇
  2023年   1482篇
  2022年   1507篇
  2021年   1842篇
  2020年   1695篇
  2019年   1786篇
  2018年   958篇
  2017年   1599篇
  2016年   2148篇
  2015年   2478篇
  2014年   4277篇
  2013年   4396篇
  2012年   5925篇
  2011年   6642篇
  2010年   6293篇
  2009年   6465篇
  2008年   7216篇
  2007年   6468篇
  2006年   6755篇
  2005年   6905篇
  2004年   5696篇
  2003年   5474篇
  2002年   3777篇
  2001年   3764篇
  2000年   2595篇
  1999年   2133篇
  1998年   1716篇
  1997年   1721篇
  1996年   1469篇
  1995年   1402篇
  1994年   1240篇
  1993年   604篇
  1992年   835篇
  1991年   773篇
  1990年   653篇
  1989年   550篇
  1988年   229篇
  1987年   190篇
  1986年   112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991.
在我国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引起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 HBV感染者HCC发病率大于对照人群 2 0 0倍以上 [1 ] 。近年来随着对HBV基因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研究 ,发现 HBV基因组中 X基因及其产物 X蛋白 (HBx)能够对肝细胞凋亡起调控作用 ,在HBV感染所致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 ] 。1  HBV X基因的结构与生物学功能HBV基因组为部分双链环状 DNA ,其两链核酸的长短不一 ,长链即负链 (L- ) ,有固定的长度 ,为 32 0 0个碱基 ,而短链即正链 (S+) ,则有可变的长度 ,约为 5 0 %~ 10 0 %长链的长度…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2 3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治疗前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核素心室造影测左室射血分数 (LVEF)和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并计算相对定量值。并于每一周期治疗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蒽环类药物治疗一周期后 ,2 3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1)。其中 11例吡喃阿霉素、6例表阿霉素和 6例米托蒽醌治疗的患者 ,心肌相对定量值明显下降 (P <0 .0 5 ) ,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蒽环类药物治疗多周期后的 10例患者心肌相对定量值较治疗前下降 (P <0 .0 5 )。 9例患者的心肌相对定量值 (最大累积剂量为 2 0 0mg/m2 )与一周期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10例患者治疗前及多周期治疗后LVEF均 >6 0 %,且化疗前后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99m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监测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 ,且较左室射血分数敏感 ,比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优越 ,有利于指导蒽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93.
Oddi括约肌功能异常与胆管胆色素结石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7年,意大利一位名为Ruggero Oddi的大学四年级医学生在其毕业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概念,被后人证实并命名为Oddi括约肌以示纪念。120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  相似文献   
994.
目的为了初步了解男性精浆中的蛋白电泳谱以及蛋白谱与男性生育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通过应用SPIFE3000全自动电泳分析仪对20例对照组(生育组)与140例观察组(不育组)的精浆进行蛋白分离(琼脂糖区带电泳法),建立其精浆蛋白质的特征电泳图谱,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精浆蛋白经酸蓝染色后,区带清晰,从阳极到阴极分为A、B、C、D、E 5条带,电泳各区带百分比含量结果经方差分析,发现不育组与生育组A、C、D、E百分比含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精子症患者精浆的蛋白谱有特异的"双峰"特点。结论精浆蛋白区带电泳分析可作为不育症的辅助诊断指标,且将是对男性不育诊断手段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99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6.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在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相应改变,IGFs具有促生长作用,体外试验证实对白血病细胞系有剂量相关的促增殖效应。同时,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IGF-I水平始终增高,IGFs在儿童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结合蛋白在血清和脑脊液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可作为疾病复发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7.
胃类癌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类癌特有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196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收治的26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胃类癌病例资料,对其肿瘤大小、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和5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8岁。其中18例(69.2%)肿瘤侵犯胃浆膜;12例(46.2%)有区域淋巴结转移;10例(38.5%)术后接受辅助化疗;14例(53.8%)在随访中出现肝转移。肿瘤大小与胃壁侵犯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发生及5年生存率无关(P>0.05)。生存分析提示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影响生存时间(P<0.05)。有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6.7%、16.7%和0,预后较差;化疗与否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类癌术后辅助化疗并无益处,其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98.
患者:男,61岁。因周身皮疹2个月,蛋白尿、间断咯血2周人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皮疹,呈圆形红斑状,顶部有水疱后结痂,轻压痛,结痂脱落基底部有鲜血流出,2周前出现眼睑及双下肢水肿。查体:T36.2℃、BP16.0/10.7kPa,全身散在圆形红斑,部分顶部有水疱、部分已结痂、部分色素沉着,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部充血,心肺(-),腹部可见数十枚圆形疱壁较厚、紧张、呈半球形的大疱,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153 Sm-柠檬酸-羟基磷灰石(citrate—HA)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所致膝关节滑膜增生的近期疗效。方法对57例RA患者103个有明显滑膜增生的膝关节行关节腔内注射^153 Sm—citrate.HA5×37MBq(0.5~1m1),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症状(疼痛、肿胀、积液、功能活动度、上下楼及蹲站受限)变化情况,按优效、良效、微效、无效4级标准评判疗效,并对不同X线分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开始起效,在半年内疗效逐渐明显,患者关节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总有效率为98.1%,其中Ⅰ、Ⅱ期患者的优效率分别为100%和91.3%。结论^153 Sm-citrate—HA滑膜切除术对RA滑膜增生性变是一项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Objective To perform taxonomic studies on a novel macrolactin-producing gram-positive bacterial strain MS1721 isolated from the mud at a depth of 30 m in the East China Sea. Methods Taxonomic studies wer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phenotypic and BIOLOG analysis, 16S rDNA gene sequencing and blast analysis, and fatty acid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macrolactin S was determined by evaluation models established in our lab. Results MS1721 strain displayed high similarity with genus Bacillus in similarity values between 97%~99%, in which the nearest neighbor was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with the similarity value of 99.6%. The predominant fatty acid component was 15:1 iso H/13:0 3OH. Conclusions MS1721 strain belongs to the genus Bacillus, an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MS1721 was proposed as the name for this strain on the basis of the taxonomic data. The second metabolite-macrolactin s produced by this strain exhibited obviou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