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0篇 |
免费 | 102篇 |
国内免费 | 8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62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407篇 |
内科学 | 79篇 |
神经病学 | 89篇 |
特种医学 | 85篇 |
外科学 | 740篇 |
综合类 | 846篇 |
预防医学 | 150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320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411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72篇 |
2021年 | 126篇 |
2020年 | 95篇 |
2019年 | 75篇 |
2018年 | 41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70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92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84篇 |
2007年 | 199篇 |
2006年 | 171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20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1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绢的于术方法选择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1999年3月至2005年2月间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颈椎前路减压椎见融合气植入内固定术例;颈椎后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例;后路联合前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例;观察椎间隙高度、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情况,采用17分法评分分析患者术后的改善率。结果:36例平均随访月获得了骨性融合,融合牢为95%,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7%,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及维持满意。结论: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应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的稳定性,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治疗脊髓犁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合理选择适应症及手术方法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善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CSM)与肌萎缩性侧束硬化(ALS)的签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其中52例脊髓型颈椎病和72例肌萎缩性侧束硬化症进行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DSEP)检查。结果:肌电图(EMG)检查脊髓型颈椎病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率分别为54%、8%、8%;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分别为97%、89%、69%。DSEP检查脊髓型颈椎病异常率为92%;肌萎缩性侧束硬化异常率为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选择上、下肢肌、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及C5~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应作为两种病的常规电生理检查项目,可提高两种病的鉴别诊断率。 相似文献
83.
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脊髓型颈椎病变患者资料,均采用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沟切除后纵韧带。结果术后JOA评分平均16.2(13~17),JOA评分改善率平均83%(48%~9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枪钳结合带槽神经钩可安全切除脊髓型颈椎病变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84.
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2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08年4月,本院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对临床结果进行JOA 评分;观察并发症情况;1、2、3、6、9、12个月摄片,观察植骨融合效果.[结果]32例获得6~24个月(平均15个月)的随访.JOA评分,术后症状明显缓解和消失,由术前7~10分(平均8.6分)恢复至术后12~14分(平均12.8分);平均植骨融合时间12周,植骨融合率100 %;1例术后3 h颈部血肿形成,切开引流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螺钉松动,延长颈围外固定时间至术后6个月,固定节段融合.[结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以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显著提高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5.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在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 方法:2005年10月~2006年10月将80例临床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减压前30min开始静脉滴注MP,A组1000mg、B绀500mg、C组200mg;三组术后第1、2天静脉滴注MP 120mg,1次/日,术后第3、4天静脉滴沣MP 80mg,1次/日,术后第5、6天静脉滴注MP 40mg,1次/日.D组不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组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神经功能进行JOA评分,观察各组消化道症状、精神异常等并发痱发牛情况,并分别进行统汁学分析.结果:A、B、C组术后1周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D组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每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术前、术后6个月各组JO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B组与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B组与C组比较及A组与B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10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2例出现单纯精神症状:B组4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2例合并精神症状;C组3例出现消化道症状,其中合并精神症状1例:D组未出现消化道症状和精神症状.A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其他各组(P<0.0125),B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25).结论:CSM患者围手术期采川MP首剂500mg方案与1000mg方案均可促进术后3个月内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首剂500mg方案的并发症较1000mg方案少. 相似文献
86.
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四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改良JOA评分由术前8分增至术后14分.提出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麻醉、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手术体位、安全以及预防感染等护理,为最高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7.
88.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脊柱的退行性病症,是成人脊髓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1],该疾病由椎体骨赘形成、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等静态因素导致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脊髓受到长期压迫可导致不可逆损伤,包括脊髓灰质脱髓鞘和坏死[2,3],并且可表现出--系列体征和症状,例如步态不稳,手指精细动作减弱,运动无力,感觉丧失,肠和膀胱功能障碍,以及严重残疾和功能缺失中。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护理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颈椎前路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措施。分别在出院时、出院后1、3、6个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以及记录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颈椎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脊髓功能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颈椎功能残障指数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规范化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术后脊髓、颈椎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