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4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454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025篇
口腔科学   1009篇
临床医学   734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37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615篇
综合类   1437篇
预防医学   251篇
眼科学   826篇
药学   339篇
  3篇
中国医学   278篇
肿瘤学   34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13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502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72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286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骨骺、骺板是人体在特殊年龄阶段出现的特殊的结构,其生长发育和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自然不同于一般骨骼;骨骺、骺板是人体骨骼发育的基础,感染、损伤、代谢疾病等因素均可导致骨骺骺板的发育异常,将会出现肢体的严重畸形和肢体的不等长.因此了解其生长发育特点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骨骺骺板的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5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检查,图像分析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值,研究不同应力作用模式下的骨盆骨折愈合情况.[结果]ATMFS侧软骨组织形成,骨皮质、骨小梁及胶原纤维成熟时间明显早于钢板侧,术后6、8、12周,两侧骨折端新骨生成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折端成骨细胞的形成及骨胶原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73.
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腰椎单元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实时监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施行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单元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探讨手法的作用机制、安全性及其合理性。方法:使用正常L4,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观察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最大的应力集中点分布于环椎体峡部、椎弓根、上位椎体小关节面的下端。椎间盘的应力集中分布于环前外侧部,右后外侧部应力大于左后外侧部。最大位移出现在上位椎体的上关节。左侧小关节面相对位移较大,左侧椎间孔变大;右侧椎小关节面间移位小,右侧椎间孔变小,椎间盘右后外侧部向后突出。结论:模拟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向健侧旋转优于向患侧旋转。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兔应力性骨折发生过程中胫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变化与应力性骨折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36只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为6组,进行跑跳训练,根据制定的分组训练时间,于训练任务完成后的第7、14、21、28、35天分别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胫骨病理变化;生物力学机上行胫骨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描记载荷-变形曲线,并根据该曲线及相应参数分析胫骨生物力学性能.结果 实验组动物训练第2、3、4、5周后最大载荷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动物第1、2、3、4、5周后载荷与变形量之比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之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力性骨折的发生是一个由骨细胞直接参与的破骨细胞性重吸收大于成骨细胞性骨形成的生理过程;胫骨结构力学性能的改变是由胶原纤维紊乱、骨皮质厚度降低等所造成,从而导致应力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3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家兔置于特制低头位框架中,低头角度为45度,每天1次,每次5小时;对照组除不低头外余条件相同.12周后分别进行颈椎X线、颈后部红外热像图、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以及颈后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观察.结果 模型组颈椎X线改变积分值实验后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模型组与对照组颈后部红外热像图有明显差异;模型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后出现颈部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失衡.  相似文献   
76.
目的通过探讨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壁切应力的水平分析其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老年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彩超测量颈动脉斑块及其稳定性以及对研究对象测量患侧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内径和血液粘滞度,通过公式计算血流壁切应力。结果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高回声和低回声斑块组之间血流壁切应力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流壁低切应力促进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7.
例1 女,37岁。以双下肢疼痛1年,伴行走困难2个月入院。无二便障碍。查体:臀部马鞍形感觉障碍,双下肢针刺感减退。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正常。否认遗传病史。肾、胰腺、眼底检查正常,MRI平扫:L2-L3水平椎管内可见一呈椭圆形肿块,大小约1.4cm×4.9cm×1.5cm,T1 加权像为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下方T1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整形美容受术者对自我体像的观注和评估。方法:采用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对115名受术者进行调查,比较与常模的差异,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段受术者间自我体像的差异。结果:受术者在健康评估、健康倾向、疾病倾向、自我分类等维度上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受术者在舒适评估和超重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年龄的受术者在相貌评估,健康倾向和疾病倾向维度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结论:整形美容受术者比一般人具有更多的消极体像,对体像观注水平更高,对身体健康水平也存在消极认识。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受术者进行心理疏导或美学指导。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后表皮干细胞的变化,探讨应力作用下细胞的动力学改变及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力学机制. 方法 标本取自行头部扩张术Ⅱ期手术患者.根据所取标本位置将试验分为:(1)扩张器中心组,所取头皮距扩张器中心约3 cm;(2)扩张器侧壁组,所取头皮位于扩张皮肤的侧壁;(3)对照组,未扩张的头皮.各组标本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角蛋白19(CK19)阳性细胞的分化与分布特征. 结果 HE染色可见两试验组表皮层凹凸不平,皱褶明显,表皮层相对增厚、层次增多,分布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两试验组在基底层之外可见复层现象及少量的成团或散在分布的CK19阳性细胞,邻近有"镂空"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未见上述现象. 结论机械扩张后表皮干细胞在分裂增殖的同时,出现异位分布并伴有"镂空"结构,其现象可能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动力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0.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受到机械应力(mechanical stress,MS)的作用,包括剪切力、压力及张力等。在病理条件下细胞所受的机械应力会明显的增加,如:高血压、梗阻和血液动力超负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改变的力学信号诱导局部可溶性因子产生会干扰组织的生理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