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45篇
  免费   817篇
  国内免费   1405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459篇
妇产科学   36篇
基础医学   617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3031篇
内科学   5063篇
皮肤病学   71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588篇
外国民族医学   51篇
外科学   460篇
综合类   8551篇
预防医学   2068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3820篇
  48篇
中国医学   2237篇
肿瘤学   488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520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565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498篇
  2016年   578篇
  2015年   654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73篇
  2012年   1390篇
  2011年   1513篇
  2010年   1406篇
  2009年   1329篇
  2008年   1315篇
  2007年   1280篇
  2006年   1348篇
  2005年   1317篇
  2004年   1146篇
  2003年   1252篇
  2002年   1185篇
  2001年   1178篇
  2000年   1095篇
  1999年   808篇
  1998年   797篇
  1997年   665篇
  1996年   460篇
  1995年   333篇
  1994年   236篇
  1993年   20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8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疗效的影响及Hp感染与寻常型银 屑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9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 的50例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予以外用卤 米松乳膏、卡泊三醇软膏联合四联抗Hp治疗,对照组予以外用卤米松乳膏、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比较两组 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PASI评分以及血清IL-17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后PA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 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17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Hp阳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抗Hp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92.
对幽门螺旋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93.
赵刚  万进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796-279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发现已彻底地颠覆了人类关于许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基本理论,使某些胃肠道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和治疗学上出现了一场革命,且Hp与胃腺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密切相关,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 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7例。对照组应用甲硝唑、阿莫西林胶囊、西咪替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连解毒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7 (IL-17)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22%,对照组为75.4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IL-6、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5.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黄连解毒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溃疡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995.
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陈平湖  李剑  叶伟智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1998-1999
目的:探讨本地区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88-2005年18年间,经胃镜活检及病理诊断胃息肉484例的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检测浅表性胃窦炎(静止期)500例的HP感染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胃息肉HP感染率为68.2%(330/484),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窦炎(静止期)的40.4%(202/500)(P<0.01).其中8例证实有HP感染炎症性息肉患者,经根除HP后,复查发现息肉消失.结论: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其机制可能与HP引起胃黏膜活动有关.根除HP治疗,可望使炎症性息肉消失.  相似文献   
996.
陈诗华  罗刚  刘英  邱启兰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4):443-443,445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其定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我院消化科对54例行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组织Hp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总结,目的在于探讨胃癌患者胃内Hp的检出情况与胃癌发生的部位、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胃癌的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吕晓菊 《华西医学》1995,10(2):166-168
聚合酶链反应在幽门螺杆菌研究中的应用吕晓菊综述穆国尧审校华西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呈弯曲状或螺杆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1982年首次由Marshall[1]等从慢性活动型胃炎病人胃活检组织中...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肝源性溃疡58例的胃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情况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资料。结果:肝源性溃疡多发生于重度静脉曲张,且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P<0.05);肝源性溃疡Hp检出率为58.6%,Hp阳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率(20.6%)高于Hp阴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率(8.3%,P<0.05)。结论:肝源性溃疡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关,肝源性溃疡Hp检出率高,Hp阳性肝源性溃疡出血率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蒲翘异功汤联合常规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证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消化科患者60例,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四联疗法治疗14天,后予序贯服用予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治疗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蒲翘异功汤治疗。2组均治疗8周评价疗效。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对胃镜下治愈并根除Hp的患者随访4个月,评价其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Hp感染情况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4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10.71%,对照组37.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疗效观察组痊愈率4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率33.33%,总有效率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4个月后溃疡复发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溃疡痊愈14例中,复发1例,复发率7.14%;对照组痊愈10例中,复发4例,复发率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环氧合酶2(COX-2)、中间核转录因子(NF-кBp65)和三叶因子(TFF3)免疫组化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脘疼痛、得食痛减、四肢乏力、肢冷畏寒、纳呆食少症状积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研究过程中,2组间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心、肝、肾功能,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均无明显异常。结论:蒲翘异功汤联合常规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证Hp相关性胃溃疡,其Hp清除率与单纯含铋剂四联疗法治疗虽无明显变化,但能降低Hp感染的远期复发率,不同程度改善脾胃虚寒证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胃溃疡治愈率,降低胃溃疡远期复发率,有效降低COX-2、NF-кBp65、TFF3肿瘤风险因子表达水平,且临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00.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三位,以往其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餐检查,近年来我们常用B超检查,发现幽门狭窄的声像图十分具有特征性,诊断准确率高,现将经手术证实的13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