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71篇 |
免费 | 53篇 |
国内免费 | 4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1篇 |
妇产科学 | 9篇 |
基础医学 | 330篇 |
口腔科学 | 8篇 |
临床医学 | 818篇 |
内科学 | 228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82篇 |
特种医学 | 5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0篇 |
外科学 | 1126篇 |
综合类 | 884篇 |
预防医学 | 234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409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4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1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53篇 |
2013年 | 348篇 |
2012年 | 207篇 |
2011年 | 304篇 |
2010年 | 247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316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238篇 |
2005年 | 281篇 |
2004年 | 216篇 |
2003年 | 196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16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脂肪酸、二磷酸果糖和谷氨酰胺对大鼠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3脂肪酸、1,6二磷酸果糖和谷氨酰胺对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方法196只近交系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全小肠异位移植,术前和术后分别用n3脂肪酸灌胃、1,6二磷酸果糖及谷氨酰胺静脉输注10天,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凋亡原位检测的方法分析小肠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变化。结果移植小肠粘膜细胞增殖低下,凋亡增加。补充外源性n3脂肪酸、1,6二磷酸果糖和谷氨酰胺后,移植小肠粘膜细胞的增殖加速,凋亡减少。结论n3脂肪酸、1,6二磷酸果糖和谷氨酰胺特殊营养支持可显著地增加移植小肠粘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凋亡发生,这种调控作用有助于改善移植小肠的结构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42.
43.
B细胞活化抗原B7分子及其受体CD2 8/CTLA -4为T细胞活化、增殖、细胞因子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共刺激信号 ,本文就B7:CD2 8/CTLA -4的生物学特性、参与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免疫调节及在移植器官组织中的表达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腹部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磁共振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腹部器官移植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肝移植、5例胰肾联合移植及2例肾移植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时间在术后28d至2年,采用GE1.5TMR机型,成像技术包括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4例肝移植,1例发生肝动脉狭窄伴肝坏死,1例发生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例为肝静脉与下腔静脉吻合口明显狭窄,1例为左右肝管明显狭窄;5例胰、肾联合移植中,1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1例为移植胰慢性排斥反应伴纤维化,1例为迟发性胰腺炎,移植肾4例正常,1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伴肾梗死;2例单纯肾移植者,1例为肾动脉局限性中度狭窄,1例为肾动脉与髂内动脉吻合口处动脉瘤形成。上述病理改变均经组织病理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结论磁共振可作为腹部器官移植并发症的一种无损伤检查手段,对于血管并发症,有其独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45.
尽管器官移植在过去的50余年中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免疫抑制剂应用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是影响移植受体长期存活的因素之一,免疫耐受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近年来,临床上发现部分器官移植受体发生了临床免疫耐受.研究发现,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数量和部分基因表达在肾移植免疫耐受者有明显差异;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γδTCR+T淋巴细胞数量和部分基因表达在肝移植免疫耐受者有明显差异,提示上述指标作为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标志物的潜在价值.MicroRNA由于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初步研究提示其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耐受标志物. 相似文献
46.
器官移植已成为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器官移植受者术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使得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以病原学培养、免疫学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为代表的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被广泛用于感染检测,但存在耗时长、需预先假定病原体等问题。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由于具有病原体检出率高、对病原谱检测全面的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领域的感染防控。本文就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实体器官移植感染防控上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移植相关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
刘永锋 《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2012,6(3):221-224
一、目的 为规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行为,保障器官捐献者的合法权益,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的是在尊重捐献者权益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法的、符合医学伦理的临床应用程序,以避免任何可能对捐献者、捐献者家属、器官移植受者和医护人员所造成的伤害。二、适用范围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发生在医院内的可控制性DCD,为临床医护人员在医院内开展器官捐献工作提供参考。本《指南》不应代替医师的临床判断。在具体实施DCD过程中,可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根据捐献者及其家属意愿或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本《指南》不适用于皮肤、角膜等组织捐献。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小肠移植术后血清及移植肠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动态变化与病理组织变化,来探讨HMGB1在小肠移植术后变化意义及原因。方法选用近交系SD大鼠与近交系Wistar/A大鼠,建立异位小肠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组。A组:对照组(SD)大鼠36只,仅行开关腹及左肾切除术;B组:同基因移植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36只;C组:异基因移植组(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A)36只。术后2h、12h、1d、3d、5d、7d处死6只大鼠,采血分离血清,同时获取移植肠。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的HMGB1及IL-2水平,Westernblot法及RT-PCR法测定移植肠中HMGB1及IL-2的表达水平;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移植肠的病理变化。结果小肠移植术后能致大鼠血清及肠组织中的HMGB1表达升高。在血清中,B组HMGB1在手术后出现了1次高峰,12h达高峰,而后至术后第3天时下降至正常;C组HMGB1于手术后出现2次高峰,分别于术后12h及术后第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组织中,B组手术后移植物内HMGB1水平略有升高,但与A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C组,术后5d,移植物内HMGB1水平明显升高,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肠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与移植损伤有密切关系,小肠移植术后检测血清中HMGB1水平可能成为一个对预测小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及评估急性排斥反应程度的一个潜在、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9.
血脂代谢异常是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常见、多发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致病因素。移植受者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高达40%~80%不等,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器官移植术后血脂代谢异常除了与普通人群共有的危险因素以外,与免疫抑制剂有明确相关性。常用的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类药物通过对脂质代谢通路的改变和修饰导致血脂异常。《中国器官移植受者血脂管理指南(2016版)》(指南),推荐器官移植受者血脂水平监测策略,检测内容应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指南以2014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作为器官移植受者的血脂代谢评估分层方案的参考标准。血脂代谢异常防治的策略中,应注重术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并作为血脂代谢异常治疗方案的第一部分,上述方法无效时开始药物治疗。指南推荐的用药治疗原则是尽量采用低剂量、单一药物,首选他汀类药物,不推荐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治疗严重血脂代谢异常为目的而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需慎重,必须调整时应首先考虑减少和撤除糖皮质激素。选用调脂药物时必须考虑与免疫抑制剂以及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必要时应通过计算受者的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调脂药物的剂量。 相似文献
50.
平季根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5,25(6):762-765
通过阻断共刺激通路可以明显延长移植物的生存时间甚至诱导出具有供体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已成为当今移植免疫的研究热点和方向。尽管这方面已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但大多数限于动物实验,且在不同动物和不同移植物间结果往往并不一致。猜测可能与共刺激通路存在种间差异或其他未知通路以及在不同移植物中占主要地位通路不尽相同有关。因此,研究共刺激通路的联合阻断、探究新型共刺激分子的抗排斥作用以及共刺激通路的阻断与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方案在临床上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