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DM)大鼠尿白蛋白及足细胞排泄及肾小球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Wilm's tumor-1(WT-1)分布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DM组(链脲佐菌素65mg/kg腹腔注射诱导DM大鼠模型);吡格列酮组(DM大鼠给予吡格列酮20mg/kg.d灌胃)。检测各组第10周的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甘油三酯(TG)及血糖(BG)。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沉渣WT-1阳性即为尿液足细胞(UPC)。观察肾小球细胞数及细胞外基质(ECM)聚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球WT-1的分布。【结果】DM组UPC、UAER、TG、BG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吡格列酮组TG、B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UPC亦升高(P〈0.05)。与DM组相比,吡格列酮组UPC、UAER、BG显著降低(P〈0.01),TG亦降低(P〈0.05)。病理组织肾小球荧光染色示WT-1在对照组正常,DM组呈节段性明显缺失,吡格列酮组缺失较轻。DM组肾小球细胞数及ECM/肾小球毛细血管襻面积较吡格列酮组增多(P〈0.05或P〈0.01))。UPC与UAER呈正相关(rs=0.46,P〈0.05),而与TG无显著相关性(rs=0.37,P〉0.05)。【结论】尿液中脱落足细胞检测可作为判断DM病情活动性的标志之一。吡格列酮可减轻DM大鼠uAER及UPC的排泄,抑制肾小球细胞数及ECM增殖,恢复肾组织WT-1表达而有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小儿肾小球疾病尿蛋白的二维电泳分析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和优化小儿肾脏疾病尿蛋白研究的方法系统,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并比较几种小儿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尿蛋白二维电泳图谱的差异,探求特异性生物标志蛋白.[方法]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间入住本院儿科系病房的肾小球疾病患儿晨尿标本91份,离心后进行二维电泳分离尿可溶性蛋白,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A组)25例,乙肝病毒相关肾炎(B组)16例,狼疮肾炎(LN,C组)5例,IgA肾炎和过敏炎紫癜肾炎(D组)24例,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E组)21例.Melanie 3.0软件进行蛋白斑点检测和配比.[结果]尿蛋白二维电泳银染图谱显示各斑点间分离清晰,各组内凝胶在蛋白质斑点位置上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适合计算机图像分析.A~E组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04±40),(46±22),(38±12),(43±24),(39±19)个,变异率分别为80.3%,58.7%,38.0%,70.4%,58.7%.A组尿蛋白二维电泳银染图谱显示80%出现α1-AGP蛋白斑点,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该研究建立了一套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双向凝胶电泳尿蛋白分离系统.通过该方法系统分析不同临床类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尿蛋白组分而获得的资料将有助于尿蛋白谱数据库的建立,为肾脏疾病的非侵入性诊断又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早期家兔肾小球病变及绞股蓝总苷干预作用。方法高脂饮食法复制家兔高脂血症模型,8周后检查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中Desmin,α-SMA含量。结果正常组Desmin,α-SMA蛋白无明显表达;模型组两种蛋白表达均增强,肾脏系膜细胞轻微增多;绞股蓝总苷组表达高于正常组,低于模型组。结论高脂血症早期肾小球足细胞和系膜细胞受损,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绞股蓝总苷可降低这种损伤。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通过观察高糖是否引起小鼠足细胞发生上皮-间叶细胞转分化现象,探讨糖尿病肾小球损伤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以小鼠永生化足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予不同浓度葡萄糖(12.5、25、50 mmol/L)处理该细胞36 h,并设低糖(5.6 mmol/L)和甘露醇(50 mmol/L)处理组为对照组。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 (α-SMA)、迁连蛋白(FN)、CD2相关蛋白(CD2AP)和Wilms’肿瘤1基因(WT-1)蛋白的表达。 结果 低糖(5.6 mmol/L)和甘露醇(50 mmol/L)处理条件下小鼠足细胞表达WT-1、CD2AP,基本不表达α-SMA和FN;而予不同浓度葡萄糖处理36 h后,足细胞中α-SMA和FN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上调(P < 0.05)。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也显示,与低糖组相比,高糖组中 α-SMA阳性的足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 < 0.05)。同时,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还表明高糖可呈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WT-1和CD2AP的表达(P < 0.05)。 结论 在高糖条件下,足细胞发生向间叶细胞表型的转分化可能是引起足细胞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糖尿病肾小球损伤发生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12-脂氧化酶(12-LO)对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有或无p38 MAPK(p38)抑制剂(SB203580,1 μmol/L)的条件下,用12-LO作用产物12羟二十烷四烯酸[ 12(S)-HETE,10-7 mmol/L]刺激系膜细胞24 h。雄性SD大鼠分为普通饮食对照组、普通饮食+12-LO抑制剂(CDC,8 mg/kg,3次/周,皮下注射)处理组、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STZ,35 mg/kg,腹腔注射)诱导2型糖尿病组、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诱导2型糖尿病+CDC处理组,连续皮下注射CDC 1个月。野生型和12-LO基因敲除C57BL/6小鼠随机分成野生型对照组、12-LO基因敲除组、野生型STZ(200 mg/kg,腹腔注射)诱导1型糖尿病组、12-LO基因敲除STZ诱导1型糖尿病组,饲养16周。实验结束后收集尿、血液、提取肾脏,用系列过筛方法分离肾小球。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38 活性和p27kip1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抑制p38 活性可有效阻断12(S)-HETE诱导的系膜细胞内p27kip1的表达(P < 0.01)。CDC可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降低尿白蛋白量(24 h),阻止肾小球内p38 活性和p27kip1蛋白表达增加,与CDC未处理2型糖尿病大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与野生型糖尿病小鼠比较,12-LO基因敲除糖尿病小鼠p38活性、p27kip1蛋白表达及细胞外基质积聚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结论 12-LO可通过p38通路上调糖尿病肾小球内p27ki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研究小鼠肾小体发生发育过程中血管球和肾小囊体积的增长规律。方法光镜下应用体视学方法对胚胎和生后发育期小鼠肾血管球和肾小囊的绝对和体积进行测量。结果从胚龄16天到生后40天血管球体积增大约86倍,肾小囊体积增大约32倍。生后7天之前,血管球的相对体积增大迅速,而肾小囊的相对体积减小迅速,之后二者变化平缓。结论肾小体发育中血管球和肾小囊的体积变化为肾小体的滤过功能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形态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39.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during exercise was measured with a radioimmunological method in a group of 13 young male diabetic patients and in a comparable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diabetes was 2–18 years; they had no proteinuria (Albustix®) and no other signs of renal disease.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basal albumin excretion. In the diabetics the average albumin excretion was doubled during exercise at 600 kpm/min for 20 min, from 9.1 μg/min to 18.7 μg/min (P<0.005).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seen in the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abnormal glomerular filter properties are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relatively short duration of diabetes that is, in patients who are known to have thickened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The exercise provocation test may be useful in other fields of renal pathophysiology.  相似文献   
40.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was detected in normal glomeruli by a polyclonal antiserum to the antigen and by the monoclonal antibodies Ca 1, DAKO-EMA and HMFG 2, but not HMFG 1, using an 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method. The antigen was in the form of a thin ring or collar at the junction of glomerulus and tubule. In a series of 47 renal biopsies from patients with proteinuria, the antigen could still be seen in glomeruli, provided that there were adequate numbers of glomeruli in the section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was the glomerular tip lesion, in which tip adhesions were seen to be just adjacent to the patch of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This suggested that the antigen may be important in pathogenesis of the lesion. Normal proximal tubules did not express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but it was detected on the luminal border of acutely damaged proximal tubules. Thus the distribution of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in the kidney is more complex than was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