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4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51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00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395篇
内科学   141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1302篇
综合类   1241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753篇
  2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282篇
  2013年   301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两种靶控方法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   总被引:71,自引:4,他引:67  
目的 比较靶控血浆浓度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4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病人,年龄18~65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血浆浓度组(P组)和效应室浓度组(E组)。设定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的靶浓度分别为4 μg/ml和2 ng/ml。观察给药后意识消失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以及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s)的变化。术中调整两药靶浓度保持AAIS低于20。记录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和睁眼时间和AAIs的恢复。结果 E组意识消失的时间[(0.45±0.10)min]明显短于P组;此时两药的用量也明显高于P组。两组均能引起明显的低血压,但降低程度相似,且均未见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AAIs在意识消失时P组为41±22;E组49±16:但插管时均在20以下。术中血液动力学保持较低水平(P<0.01)。两组的插管评分、麻醉质量评分相似。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睁眼时间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Aldrate评分及手术结束时疼痛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靶控血浆和效应室浓度输注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靶控效应室诱导时间更短,且无明显心血管副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不同部位静脉注射对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 2 0 0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分成二组 ,一组静脉注射部位为手背静脉组 ,另一组静脉注射部位为肘部浅静脉 (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 )组 ,观察静脉推注异丙酚时患者的注射部位有无疼痛症状。结果 :肘部浅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感明显轻于手背静脉 ,肘部浅静脉注射部位的麻醉起效时间快于手背静脉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选择肘部浅静脉注射异丙酚可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 ,可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采用权重配方法探讨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的优化配伍方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5岁。诱导药物的低效量和足量分别确定为咪达唑仑0.02、0.06mg/kg,芬太尼2、6μg/kg,异丙酚0.5、1.5mg/kg。根据权重配方法,将病人随机分配至3种药物不同剂量组合的6个配伍组(n=10)。连续监测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各组依次静脉注射相应剂量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和罗库溴铵0.6mg/kg行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即刻、异丙酚注入后1、2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3、5、7min的BIS、MAP及HR。按权重配方法的剂量优化原则评判复合药效,分析各组份药的重要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性质。结果以BIS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s、异丙酚1.0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MAP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配伍时,异丙酚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具有协同性作用,异丙酚与芬太尼具有相加性作用;以HR为评价指标,当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0mg/kg配伍时,芬太尼为主药,异丙酚与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具有协同性作用。结论腹腔镜手术病人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诱导在维持镇静方面为相加作用,在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方面为协同作用;优化配伍方案为咪达唑仑0.06mg/kg、芬太尼5μg/kg、异丙酚1.5mg/kg。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肛肠手术辅用力月西和丙泊酚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对66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辅用力月西和丙泊酚,观察镇静和遗忘作用及血压、心率和呼吸变化。结果两组镇静评估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遗忘率不同,B组患者遗忘率低于A组。结论丙泊酚和力月西辅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肛肠外科手术,都达到了良好的镇静作用,力月西更具有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异丙酚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的方法及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3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分别以不同速度静滴异丙酚,同时高压液相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以10→8→5mg/(kg·h)方法给药,患者意识消失明显快于5mg/(kg·h)恒速给药组(P<0.05)。平均意识消失及苏醒血药浓度分别为(2.1±0.7)mg/L及(1.0±0.5)mg/L。结论: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辅助用药以10→8→5mg/(kg·h)的给药方法为佳。为避免术中病人觉醒,最低给药速度不得低于5mg/(kg·h)。  相似文献   
26.
SNAP指数监测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SNAP指数(SI)监测异丙酚一瑞芬太尼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40例择期全麻手术男性患者,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20~30kg/m^22,随机分为R0、R2、R4、R6组,每组10例。R0组麻醉诱导时靶控输注(TCI)0.9%生理盐水,R2、R4、R6组分别以效应室靶浓度2、4、6n/MLTCI瑞芬太尼,输注10min时开始TCI异丙酚,异丙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μg/ml,每4min增加0.5μg/ml,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记录在临床目标(改良OAA/S评分为1分、睫毛反射消失、对强直刺激反应消失)出现时SI、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Ct)、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并对SI与改良OAMS评分、BIS、Ct、Ce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SI与改良OAA/S评分、BIS呈正相关,SI与Ct(除外R4组)及Ce(除外R2组)呈负相关;四组睫毛反射消失时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0组比较,对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其它三组SI升高,Ct及Ce降低(P〈0.05)。结论 SI可用于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患者镇静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27.
丙泊酚、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应用于烧伤病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微量注射泵输注丙泊酚和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在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氯胺酮组(P·K组)和咪达唑仑、氯胺酮组(M·K组)。P·K组术前10min首次静注丙泊酚2mg·kg和氯胺酮2mg·kg。M·K组术前10min首次静注咪达唑仑0 2mg·kg、氯胺酮2mg·kg ,随后两组以微量注射泵输注控制在P·K组丙泊酚6 6 . 6 6 μg·kg-1·min-1和氯胺酮4 1 .6 6 μg·Kg-1·min-1。记录注药后5、10min、切痂、取皮、植皮及停药后5、10min各时段无创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 )及两组氯胺酮用药量变化。结果:P·K组氯胺酮用药量比M·K组少,P·K组MAP和HR无明显变化(P >0 . 0 5 ) ,M·K组MAP、HR均较麻醉前升高(P <0 . 0 1) ,两组SpO2 于诱导注药后均有一过性下降,数分钟恢复正常,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 0 5 )。结论:微量注射泵输注丙泊酚和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安全可行,副作用小,可控性强,适用于烧伤患者切痂植皮手术。  相似文献   
28.
异丙酚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异丙酚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 SD 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I-R 组、50μmol/L 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每组6只。建立Langendorff 离体心脏灌流模型,平衡35min 后 I-R 组和 P 组均停灌30min,然后复灌120min。其中 P 组停灌前用含50μmol/L 异丙酚的 K-H 液灌流10min,并用无异丙酚的 K-H 液冲洗10min。C 组不停灌,也不用异丙酚处理。灌流结束后,制备心肌组织匀浆,测定 NO 含量、总 NOS 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免疫组化 SABC 染色检测诱导型 NOS(iNOS)蛋白与血红素氧化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病理学显示 C 组正常,I-R 组心肌组织严重损伤,P 组轻度损伤;与C 组相比,I-R 组和 P 组 iNOS、HO-1蛋白表达量和 iNOS 活性均升高,cNOS 活性均降低(P<0.05或0.01);I-R 组总 NOS 活性和 NO 含量、Cu.Zn-SOD、Mn-SOD 和总 SOD 活性均降低(P<0.05或0.01),但P 组无变化(P>0.05)。与 I-R 组比较,P 组除 iNOS 活性不变外,其余指标均升高(P<0.05或0.01)。结论 异丙酚预处理对心肌 I-R 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在于抑制或清除氧自由基以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并通过恢复 cNOS 活性而增加 NO 的含量。  相似文献   
29.
异丙酚及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异丙酚复合不同镇痛剂量氯胺酮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对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 80例 ,分别采用异丙酚 (P组 ,n =16)及复合氯胺酮血药浓度 0 2 0mg/L(PK1组 ,n =16) ,0 40mg/L(PK2 组 ,n =16) ,0 60mg/L(PK3 组 ,n =16)和 0 80mg/L(PK4组 ,n =16)全静脉麻醉 ,采用微机控制Graseby 3 5 0 0输液泵靶控输注异丙酚或氯胺酮 ,连接Aspect-A10 0 0型脑电监护仪监测脑电变化 ,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麻醉恢复情况。结果 单用异丙酚患者随着异丙酚血药浓度升高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降低 ,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5 ) ,氯胺酮血药浓度从 0 2 0mg/L增至 0 80mg/L ,BIS值无明显变化 (P >0 0 5 )。与P组相比 ,PK1,PK2 ,PK3 ,PK4组异丙酚用量减少约 15 %~ 40 % ,PK4组停药至睁眼时间明显延长 ,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术中P ,PK1组收缩压、舒张压升高 ,PK2 ,PK3 ,PK4组无明显改变。术后无躁动、不良回忆等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复合镇痛剂量的氯胺酮 (0 40~ 0 60mg/L)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异丙酚用量、无明显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