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G)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并行spastin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对整个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先证者和另一例家系内患者进行了心肌酶学、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胸髓MRI、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PCR 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该家系中所有 5例患者和 4名有血缘关系的健康人及家系外 50名无血缘关系健康对照者spastin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先证者和家系内另一例SPG患者胸髓MRI显示胸髓萎缩;PCR SSCP检测发现家系内患者均出现异常SSCP电泳带,经测序证实为Leu378Gln突变。结论 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PG家系的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为spastin基因Leu378Gln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2.
Li CF  He XH  Teng Q  Jiang Z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6):422-425
目的 探讨HLA基因连锁不平衡情况对儿童SLE发病的影响,以期发现HLA基因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53例SLE患儿,其中40例有父母资料,35例HLA-DRB*15阳性的SLE患儿,其中有父母资料者27例,78名健康对照儿童,43名有父母资料,及1个SLE大家系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微量淋巴毒实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析了研究对象的HLA-I类抗原A、B位点,HLA-Ⅱ类基因。DRBI位点的多态性。根据实测的单倍型及基因型情况与正常对比,分析了SLE患儿与HLA-A、B、DR单倍型及基因型的相关性,并分析了DRB1*15阳性的SLE患儿其DRB1*15基因来自父母的垂直传递情况。结果 (1)患儿比正常对照单倍型种类少,患儿与对照共有单倍型较少。单倍型A9B40DRB1*15频率在SLE患儿中较对照高,SLE大家系的研究中,也恰恰表现为A9B40DRB1*15单倍型与患病相连锁。(2)SLE患儿基因型以DRB1*09/DRB1*15及DRB1*03/。DRB1*15多见。(3)在父母携带DRB1*15基因相同的情况下,SLE患儿的DRB1*15基因来源于父亲者较正常对照多。结论 SLE发病不仅与单个HLA基因有关,而且与HLA的某些基因组合相关,由此可见SLE多发位点的致病作用有叠加性。SLE患儿DRB1*15来自父亲者较对照组多,其机理及意义尚不清楚,可能与HLA的遗传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3.
Cai Q  Sun MH  Fu G  Ding CW  Mo SJ  Cai SJ  Ren SX  Min DL  Xu XL  Zhu WP  Zhang TM  Shi DR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4):323-328
目的 分析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状况,评价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对24个符合Amsterdam标准、15个符合日本标准家系先证者和19个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字系中仅1例患者)进行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检出突变的家系进行家庭成员的突变筛选。并对检出突变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突变的检测。结果在16例家系先证者中检测到6个hMSH2突变和11个hMLHl种系突变,其中12个突变是国际上尚未报道过的新突变。突变位于不同外显子中,其中6个突变位于hMLHl第14-16外显子。Amsterdam标准家系突变阳性率为50%(12/24),以日本标准所筛家系突变阳性率为3/15,以上两组家系以外的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突变阳性率为1/19。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异常、框架内插入或缺失以及错义突变。基因突变与疾病共分离,检出突变家系先证者的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基因表现出3种不同基因型:(1)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2)肿瘤组织基因型与生殖细胞一致;(3)突变型等位基因丢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hMSH2和hMLHl突变谱广泛,突变类型多样,hMLHl突变较hMSH2突变多见,突变较为集中于hMLHl外显子14-16。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基因型与疾病表现型共分离。家系成员中尚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应予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一家系患者ATP2A2基因突变.方法 收集哈萨克族毛囊角化病49人家系的临床资料,采集44名家系成员和10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和DNA测序对该家系进行ATP2A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遗传方式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中11例患者在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即第1288-1位碱基由G突变为A,而家系中33例正常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 该家系毛囊角化病发病可能是由ATP2A2基因12号外显子的剪切位点发生杂合突变(1288-1G→A)所致.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对一个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 FⅫ基因突变检测,探讨其参与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通过活化aPTT、FⅫ:C和FⅫ:Ag等测定进行表型诊断;用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FⅫ基因的14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由DNA测序仪进行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以证实.选择100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先证者及胞弟aPTT明显延长,分别为aPTT79.1s/35 s、aPTT 84.6 s/35 s,大儿子aPTT稍高,为42.1 s/35 s,家系其他成员aPTT正常范围.先证者及胞弟FⅫ:C极度降低,分别为2%、3%,其FⅫ:Ag水平均<1%;胞兄、大儿子和小儿子FⅫ:C明显下降,分别为39%、29%、34%,FⅫ:Ag水平分别为32%、30%、37%.先证者及胞弟FⅫ 1号外显子启动子区46位表现为46T/T型;5号外显子发现5741delc,5742delA,读码框移位,导致Set400Pro;10号外显子发现7142insertC,使得Lys346Gln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此外,家系其他成员:胞兄、大儿子及小儿子发现46T/T和7142insertC;小孙女发现46T/T;侄女、大孙女、二孙女发现46C/T.结论 在该遗传性FⅫ缺陷症家系发现常见的46C/T多态性及exon5区5741delC,5742delA与exon10区7142insertC.5741delC,5742delA及7142insertC与FⅫ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对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诊断及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 测定先证者及家系成员APTT、PT、FⅧ:C及FⅤ:C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先证者及健康对照者的凝血酶生成情况;Tiangen试剂盒法抽提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全血基因组DNA;平衡酚-乙醚法抽提羊水DNA;PCR扩增4例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LMAN1基因及MCFD2基因,用末端标记双脱氧法检测核酸序列查找基因突变.结果 先证者1的APTT显著延长,为88.2 s,PT 延长至19.6 s,FⅧ:C降至24.2%,FⅤ:C为9.1%.先证者2与先证者3为亲姐妹,两人的APTF均明显延长,分别为71.6 s及74.6 s,PT分别延长至22.1 s及18.3 s,FⅧ:C均降低,分别为25%及19.6%,FⅤ:C分别降至7.6%及14.5%.先证者4的AFTT及PT均延长,分别为70.3 s及18.2 s,其FⅦ:C降至15.7%,FV:C降至9.4%,4例先证者的其余实验室表型检测指标均正常,临床诊断为FⅤ及FⅧ联合缺陷性疾病.对先证者1进行LMAN1及MCFD2基因直接测序,显示其LMAN1基因存在双杂合突变:突变1位于第8号外显子,为插入突变:nt912insA(X71661.1),导致第305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编码20个氨基酸后终止,其母亲该位点亦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的另一个杂合突变位于第11号外显子:nt1366C>CT(X71661.1),导致第456位精氨酸发生无义突变(p.Arg456X),其父亲及胎儿该位点均为杂合突变.先证者1及其父母的MCFD2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先证者2及3的LMAN1基因测序均未发现突变,MCFD2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发现两者均在该基因的第4号外显子处存在1个纯合突变:nt411T>C(NM_139279),导致第136位异亮氨酸突变成苏氨酸(p.Ile136Thr).先证者2的女儿该位点为杂合突变.先证者4的LMAN1基因测序显示其在该基因的第5号外显子存在1个纯合突变:nt615C>T,导致第202位的精氨酸无义突变;其MCFD2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凝血酶生成试验检测显示4例FⅤ及FⅧ联合缺陷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较健康对照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先证者1是由LMAN1基因的双杂合突变nt1366C>CT及nt912insA引起,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亲及母亲,对其母亲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发现胎儿为1名女性携带者,该胎儿遗传了其父亲的1个杂合突变nt1366C>CT.先证者2及3是由MCFD2基因上的纯合突变(nt411T>C,p.ne136Thr)所导致的.先证者2的女儿遗传了其母亲的一个杂合突变,为携带者.先证者4是由LMAN1基因的纯合无义突变(nt615C>T,p.Arg202X)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家族性颞叶癫痫(FTLE)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方法收集6个 FTLE的家系资料,通过详细的调查,建立较完善的家系谱,并对受累者的临床资料、EEG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个家系共78名家族成员,其中受累者20例,每个家系2-6例受累者不等,2代发病居多。发病年龄0.5-27岁,平均(13.7±10.5)岁。平均发作频率(6.7±8.9)次/月。表现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3 例次(76.5%),继发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12例次(70.6%),单纯部分性发作4例次(23.5%),强直发作和全身强直一阵挛性发作各1例次;无法分类3例。20例受累者中3例出现复杂视幻觉,1例出现听幻觉。受累者中13例进行发作间期EEG检查,仅1例示颞叶局灶痫性放电(7.7%),2例痫性异常放电, 余未见明显异常;10例进行MRI检查,仅1例示右额颞发育异常(10.0%)。18例受累者疗效观察,3例发作自然缓解,另15例接受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14例有效(4例发作控制),仅1例无效。结论 FTLE家庭受累者临床症状呈多样性,发作间期EEG大部分未见局灶异常放电,MRI检查未见异常。 FTLE的正确诊断主要依据患者临床发作特征和家系谱,AEDs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8.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眼咽肌营养不良(ocu lopharyngeal muscu lar dystrophy,OPMD)的遗传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6例患者提上睑肌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和分析,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来自3个家系的OPMD患者11例及其亲属共27名外周血进行检测。结果4例患者眼肌活检标本于电镜下可观察到特异性核内包涵体(intranuc lear inc lusions,INIs),在细胞核内出现率分别为18%、20%、34%及40%。而9例患者基因中存在(GCG)6重复序列拷贝数异常(GCG)8、(GCG)10,亲属中未发病者均未见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结论OPMD患者受累眼肌活组织检查于电镜下可见INIs,并且INIs出现比率与异常扩增数目成正比。OPMD患者存在(GCG)6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并且发病年龄与异常扩增数目成反比。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检测无基因重复的腓骨肌萎缩症患者间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32,Cx32)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结合混合样品池法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序列测定对1个临床可疑的X连锁显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CMTX1型家系的先证者和15名家庭成员及60名家系外健康对照者进行Cx32基因外显子2的基因编码区突变检测,分3个片段扩增其基因编码区全长。结果先证者在片段2的DHPLC中发现杂合双峰,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其Cx32外显子2发生Leu89Pro(266T→C)错义突变;家系内其他4例发病者和5名未发病者Cx32外显子2都有与先证者一致的DHPLC杂合双峰。60名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上述改变。结论Leu89Pro是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该突变体的致病机制如何,有待于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通过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一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探讨此家系中两种基因突变同时发生的情况。方法应用ABD100遗传分析仪对该家系成员进行DNA测序,进行SPG3A/Atlastin和SPG6/Nipa1基因突变分析。结果遗传分析显示家系中先证者(Ⅱ2)和其女儿(Ⅲ1)既是SPG3A/Atlastin(SPG3A P344L)基因突变杂合体又是SPG6/Nipa1(SPG6 T100A)基因突变的杂合体。先证者的双亲均无SPG3A/Atlastin基因突变,但其父是一个携有SPG6/Nipa1(SPG6 T100A)基因突变的杂合体。结论该家系患者同时存在SPG3A/Atlastin和SPG6/Nipa1两种基因突变,其中SPG3AZ/Atlastin为新产生的非遗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