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99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84篇
耳鼻咽喉   43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09篇
基础医学   135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837篇
内科学   348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16篇
特种医学   345篇
外科学   1481篇
综合类   1588篇
预防医学   279篇
眼科学   22篇
药学   623篇
  4篇
中国医学   128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420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48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阻滞复合全麻与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对开胸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患者7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E组)、肋间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C组),每组38例。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术中0.2%罗哌卡因维持;C组行切口及上下肋间神经阻滞,两组全麻诱导及维持一致。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uality of recovery QoR-40)对患者进行术前1d、术后3d恢复质量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两组患者进行拔管后4 h、8 h、12 h、24 h安静和活动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E组在术后3dQoR-40各项评分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较早,住院时间较C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开胸手术患者,不仅镇痛效果良好,还能明显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62.
目的分析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后伤口血肿形成的原因,总结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术治疗312例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神经症状恶化并经MRI检查证实为血肿形成18例,一经确诊马上实施血肿清除术。结果所有病例二次手术后神经症状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病例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延迟治疗的病例。结论手术后血肿形成是氟骨病胸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只有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除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气管内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硬膜外给药时间不同、全麻诱导药物不同对术后镇痛产生的影响。方法开腹行切除肝癌、胃癌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0例。A组:在T8-9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1~1.5mg·kg-1,琥珀胆碱2mg·kg-1。B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1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A组。C组:在T8-9行硬膜外穿刺,之后行全身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1,异丙酚2~2.5mg·kg-1,琥珀胆碱2mg·kg-1,必要时可加芬太尼2~3μg·kg-1。切皮后90min,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D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1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C组。分别于术毕后4、8、24、48h观测VAS、镇痛药消耗量、恶心、呕吐、骚痒等指标。结果A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少、镇痛效果最好;B组和C组次之;D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大,镇痛效果最差。结论硬膜外复合气管内麻醉时,硬膜外麻醉与芬太尼同时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4.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患者T细胞亚群及止浆皮质醇的影响.方法 22例择期行OPCABG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11例,术后均采用吗啡静脉镇痛(PCIA).分别于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第1天(T3)及第3天(T4)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化学发光法测血浆皮质醇.结果 与T1比较,两组血浆皮质醇在T2和T3均明显升高(P<0.05),但E组患者升高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T2和T3 CD3 、CD4 和CD4 /CD8 均较T1明显下降(P<0.05).但与E组比较,A组T3及T4 CD3 、CD4 、CD4 /CD8 下降更明显(P<0.05),且E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在T4已恢复至T1水平(P>0.05).结论 全麻对OPCABG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将减轻此抑制的程度.  相似文献   
65.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Ⅰ组:0.5%罗哌卡因;Ⅱ组:0.5%左旋布比卡因;Ⅲ组:0.5%布比卡因。行连续低位硬膜外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麻醉质量。结果Ⅰ、Ⅱ和Ⅲ组首次局麻药用量分别为(14.38±1.57)、(14.75±0.50)和(13.80±1.30)ml。Ⅰ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Ⅲ组长(P〈0.05),Ⅰ组Bromage评分为1分的例数多于Ⅲ组(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Ⅲ组SBP在感觉阻滞平面达上界及运动阻滞起效时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0.5%罗哌旨因、左旋布比卡因或布比卡因连续硬膜外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三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观察硬脂酸纳米吗啡(SLN-M)单次注入大鼠硬膜外腔后的镇痛效应.方法 选择硬膜外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A组(假给药组):经硬膜外腔给予硬脂酸纳米(SLN);B1组与B2组:分别给予0.2及1 mg普通吗啡;C1组与C2组:分别给予含0.2及1 mg吗啡的SLN-M.用药后测定热痛阈值评价镇痛效果,以最大镇痛效应(MPE)表示,以SpO2、角膜反射的变化、僵直症的发生率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B1与C1组及B2与C2组的MPE最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时间延长,B1与B2组MPE逐渐下降,12 h后开始显著低于C1与C2组(P<0.05).B1与B2组达到MPE最高值的时间显著快于C1与C2组(P<0.05),但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B1与B2组SpO2显著低于C1与C2组(P<0.05),角膜反射的变化和僵直症的发生率要高于C1与C2组(P<0.05),且与吗啡剂量呈正相关.结论 硬膜外腔单次给予SLN-M后可达到与普通吗啡一样的镇痛效果,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不良反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对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时血流动力学和心脏氧耗的影响。方法 44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E组),根据放血量公式V=EBV×(H0-Hf)/Hav,麻醉后两组分别用50 ml注射器从桡动脉放血,放血速度平均40 ml/min,同时等速输入等量血定安;测定并记录稀释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两组于麻醉前(HD)、麻醉后30 min(HD0)、血液稀释后5 min(HD1)和30 min(HD2)时分别测定并计算HR、SAP、DAP、MAP、CVP、MPAP、PAWP、CI、SI、LVSWI、RVSWI和TI值。结果两组血液稀释后Hb和Hct显著下降(P<0.01);G组HD0时HR、SAP、SDP和MAP值比HD时显著下降(P<0.05),低于E组同时间点各值(P<0.05);两组稀释后CI和SI显著增加(P<0.05),其中HD1和HD2时,G组CI比HD0时分别增加34.97%和31.79%,SI比稀释前分别增加19.89%和26.64%,E组与G组CI和SI的增幅相似;G组麻醉后LVSWI和TI显著下降(P<0.05),其中TI在HD0、HD1和HD2时,分别比麻醉前下降了19.38%、24.80%和31.18%,G组麻醉后和稀释后LVSWI和TI分别显著低于E组各值(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清醒患者一样具有代偿血液稀释的能力,而且左心室做功和心脏氧耗少,全身麻醉比硬膜外阻滞可能更适用于手术中的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观察组和全身麻醉的对照组,观察生命体征、手术相关指标及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插管后1、3、5min时SBP、DBP以及手术总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糖水平、HAMD评分、HAMA评分、N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SpO2、,胰岛素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术后恢复、缓解应激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胆系手术中胆心反射与哌口替啶辅助硬膜外阻滞的关系。方法择期硬膜外阻滞下胆系手术病人 48例 ,随机分为哌口替啶组 (D组 )与对照组 (C组 )各 2 4例。D组于手术切开皮肤前 10分钟静脉给予哌口替淀 0 5~ 1mg/kg。观察两组麻醉前、进腹 (探查前 )及探查胆囊时血流动力学及脉搏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 ,并统计胆心反射发生率。结果两组探查胆囊时血压、平均动脉压均降低 (P <0 0 1)。D组探查胆囊时心率、SpO2 明显降低 (P <0 0 1) ,而C组无明显变化 (P >0 0 5 )。胆心反射发生率D组明显高于C组 (P <0 0 1)。结论胆系手术中哌口替啶辅助硬膜外阻滞可增加胆心反射发生。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100例,按照入院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钻孔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患者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在接受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护理之后,其中痊愈患者30例(60.0%),好转20例(40.0%),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患者26例(52.0%),好转18(36.0%),无效6例(12.0%),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症时,可以采用改良式单孔锥颅置管引流术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