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7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2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1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恐惧与愉快情绪在心功能的变化上是否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模式。方法 选择25名健康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诱发恐惧情绪和愉快情绪时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恐惧情绪和愉快情绪时相比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舒张期二尖瓣口E峰积分有显著性变化;恐惧情绪时的各指标与基础值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心电图RR间期、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收缩期末面积有显著性变化;愉快情绪时的心电图RR间期及LVASap4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对健康志愿者正、负情绪在心功能指标变化上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模式,提示情绪反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在沪读书藏族中学生情绪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以便为藏族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调用抑郁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SS)对藏族中学生672名进行调查。结果藏族中学生抑郁情绪的检出率为14.4%。男生在行为分量表、合群分量表的得分低于女生;躯体外貌分量表得分为男生高女生低。有抑郁情绪学生的PHSS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低于无抑郁情绪的学生,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抑郁情绪与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呈负相关。结论在沪就读藏族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自我意识有关,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患者父母人格特征、认知调节情绪策略对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泰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的青少年NSSI患者为病例组(60人),在学校、社区及医院选取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60人),采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利用Logistic回归评价青少年NSSI的影响因素。 结果 对照组父母开放性、严谨性人格得分[(40.90±6.19)(48.18±6.12)]高于病例组父母[(36.88±5.02)(44.12±6.58)](t值分别为3.90,3.50,P值均<0.05)。对照组父母面对负性事件时在接受、积极再评价、再关注计划、积极再关注、合理分析的策略得分高于病例组父母(t值分别为3.43,3.58,2.36,5.44,3.53,P值均<0.05)。病例组父母的神经质与合理分析(r=0.31)、灾难性(r=0.37)呈正相关;开放性与积极再关注(r=0.30)、积极再评价(r=0.27)呈正相关;接受与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40,-0.26);责备他人与外向性(r=-0.35)、宜人性呈负相关(r=-0.36);外向性与积极再关注呈负相关(r=-0.32)(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父母的经济水平、受教育年限、接受、积极再评价、合理分析、神经质、开放性、严谨性与NSSI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49,0.60,0.59,0.45,0.53,0.81,0.76,0.74),自我责难、再关注计划与青少年NSSI行为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5,2.09)(P值均<0.05)。 结论 青少年NSSI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面对负性事件时的情绪调节策略影响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目的 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情况及母亲妊娠期疾病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影响,为青少年抑郁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在广州市11个区抽取808所中小学,调查96 756名10~20岁青少年的父母他评抑郁症状以及母亲妊娠期疾病情况。 结果 父母他评青少年存在轻微、中度、重度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5.5%,3.5%和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与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胆汁淤积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病毒性肝炎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2~158.91,P值均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OR=1.41,95%CI=1.18~1.68)、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低(OR=1.61,95%CI=1.15~2.26)、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OR=1.40,95%CI=1.03~1.91)、妊娠期贫血(OR=1.46,95%CI=1.35~1.59)、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OR=1.67,95%CI=1.38~2.02)与青少年父母他评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以及病毒性肝炎可能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严重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85.
目的 考察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关系, 探究情绪平衡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 为了解青少年暴力暴露的现状及特点提供实证依据。 方法 采用简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赣南地区3所中学共2 506名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使用暴力暴露问卷(VE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及情绪平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不同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暴力暴露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3.85, 21.14, 2.90, 7.62, 8.13, 8.1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和家庭类型的中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5, 18.61, 7.42, P值均 < 0.01), 不同性别、年级、父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受教育程度中学生情绪平衡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7.93, 9.22, 7.71, 6.86, P值均 < 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暴力暴露水平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与情绪平衡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 -0.20, P值均 < 0.01)。分层回归模型结果显示, 情绪平衡在初中生暴力暴露和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作用(t=-3.35, β=-0.02, P < 0.01)。 结论 暴力暴露与初中生抑郁情绪相关, 提高其情绪平衡能力, 可以有效减缓暴力暴露对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负面影响, 降低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究青少年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青春后期情绪行为问题的及早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重庆市中小学的911名男女童组成青春发育队列,于青春早中期测量心理应激水平,并在1年后随访情绪行为问题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结果 所有对象青春早中期的心理应激平均得分为(27.96±24.95)分,1年后的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8.21±8.46)(6.21±5.87)和(37.90±24.68)分。女生在焦虑抑郁、退缩、身体不适、思想问题、内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和情绪行为检出率均高于男生(t/Z值分别为-6.38,-5.63,-6.06,-3.74,-6.80,-5.47,χ2值分别为15.88,12.01,3.92,6.64,24.67,15.88,P值均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应激量表得分与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检出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水平对随后1年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教养方式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behavior problems, EBPs)关联中的作用,为儿童情绪行为问题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芜湖市、六安市和阜阳市36所幼儿园的3~6岁儿童为基线研究对象,于2021年12月收集随访资料,共6 111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中文版困难与长处问卷(SDQ)中的困难因子得分分别评估母亲ACEs、母亲教养方式和儿童EBPs,采用Bootstrap检验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 结果 母亲ACEs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呈正相关(r=0.28, P < 0.01)。消极教养方式(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与母亲ACEs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0.30,0.21,0.31),与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5,0.20,0.20,0.28)(P值均 < 0.01);积极教养方式(民主性)与母亲ACEs和儿童SDQ困难得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9,-0.29,P值均 < 0.01)。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母亲教养方式(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不一致性)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19.13%,7.34%,24.88%,12.05%,26.83%。 结论 教养方式在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关联中起中介作用,改善母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减少ACEs母亲子代EPB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母亲童年期不良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EBPs)的关联及性别差异,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6月选取安徽省阜阳、芜湖、六安3个地区城乡幼儿园9 647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ACEs-IQ)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调查母亲ACEs及学龄前儿童EBPs。 结果 学龄前儿童困难问题、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障碍、同伴交往问题、亲社会行为检出率分别为17.4%,16.3%,18.3%,22.7%,34.2%,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显示,母亲不同类型ACEs均与学龄前儿童EBPs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OR=1.51~2.97,P值均 < 0.01);随着母亲ACEs种类数增加,儿童EBPs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OR=3.13~9.61,P值均 < 0.01)。母亲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社区暴力与学龄前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关联,男童高于女童(ROR值分别为1.25,1.26,1.41,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ACEs与学龄前儿童EBPs发生风险的升高相关,关注母亲ACEs有益于学龄前儿童EBPs防控。  相似文献   
89.
刘欢  叶文璐  刘润香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1):1682-1685
目的 分析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文本信息,了解其在高中到大学过渡阶段时情绪状态及变化轨迹,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8年9—11月及2019年9—10月,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招募南昌大学534名本科生,提取其高三到大一时间区间内发布的QQ说说,以“月”为时间颗粒度进行标记。使用结巴分词程序和情绪词典,计算每月说说总词数、条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词平均词频。描述高中到大学阶段QQ说说的基本活跃度,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词词频的月变化趋势,进一步对高中和大学两阶段的基本活跃度和月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结果 青少年在进入大一后,对社交平台的使用度较高,说说总词数、条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词数均高于高三阶段(Wilcoxon Z值分别为-18.93,-18.03,-18.40,-13.60,P值均<0.01);大一阶段,女生发表说说的说说总词数、条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词数均高于男生(Mann-Whitney U值分别为26 499.00,28 581.00,24 636.00,28 010.50,P值均<0.05)。青少年说说积极情绪词比消极情绪词更多,积极情绪词的月平均词频(0.029)是消极情绪词(0.012)的2.40倍;在高三阶段的积极情绪词频、消极情绪词频会随着月份发生显著降低(β值分别为-6.01,-3.55;t值分别为-3.40,-2.86,P值均<0.01)。 结论 青少年在高三阶段使用QQ说说的活跃度较低,但其说说中体现出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波动均更为剧烈,高三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SSBs)摄入情况及其与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儿童行为问题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17年10—11月选择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扬州、徐州、镇江3座城市,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7 634名3~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父母或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儿童SSBs消费情况,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DQ)评估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不同SSBs摄入频率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 结果 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SSBs摄入 < 1、1和≥2次/d分别为5 509(72.2%)、830(10.9%)和1 295名(16.9%)。调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视屏时间、睡眠时长和体力活动时间等混杂因素后,SSBs摄入1次/d与男童多动障碍(OR=1.26,95%CI=1.01~1.57)、SDQ困难(OR=1.44,95%CI=1.14~1.82)风险增加有关,与女童情绪症状(OR=1.34,95%CI=1.02~1.76)、品行问题(OR=1.53,95%CI=1.18~2.00)、多动障碍(OR=1.79,95%CI=1.42~2.27)和亲社会行为(OR=1.48,95%CI=1.14~1.91)风险增加均有关。SSBs摄入≥2次/d仅与男童情绪症状(OR=1.28,95%CI=1.02~1.59)和SDQ困难(OR=1.30,95%CI=1.07~1.58)风险增加有关(P值均 < 0.05)。 结论 SSBs摄入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风险增加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但未见显著剂量—反应关系。未来需更多纵向研究深入探讨SSBs摄入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及其潜在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