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275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1篇
特种医学   1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627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0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ary,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机制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956年,Strich通过尸检研究,从病理组织检查中发现一组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大脑半球白质为中心的弥漫性损伤和变性,指出这种损伤和变性,可能是脑损伤时导致神经纤维物理损伤所致,首次提出了DAI的概念。此后,许多学者对DAI的临床和病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于1982年正式确立了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概念。近年来,人们对DAI的研究较多。已深入到亚细胞及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92.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在特殊的生物力学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肿胀、断裂、轴缩球形成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临床以意识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笔者在临床观察轴索损伤患者外科常规治疗配合针刺治疗本病较单纯外科常规治疗可缩短疗程,提前复苏。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CT、MR对脑弥漫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DAI 32例,患者均做了CT检查,其中22行CT及MR检查.结果 32例中共发现237个病灶,其中胼胝体12个,脑干3个,基底节区8个,大脑白质211个,小脑半球3个.85.2%病灶为非出血性病灶,T1W低信号,T2W高信号.损伤部位与患者临床预后、GC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R为DAI的临床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颅脑损伤后,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及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它是出现无血肿性持续性昏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及死亡的常见原因;其病理变化是广泛性轴索损害和小血管、毛细血管损伤出血.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06例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不同时间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皮质、海马及脑干的表达规律,进一步阐明脑损伤后继发性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参照Marmarou的方法复制大鼠DAI模型,经Gless染色对脑白质、胼胝体、脑干轴索损伤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时间脑皮质、海马、脑干NOS表达规律进行定量观察。结果经Gless染色在伤后0.5h可见轴索损伤的形态学变化.12h见明显的轴索收缩球,1~3d收缩球明显增多,3d后出现恢复期变化,NOS表达在伤后1h开始增加,12h~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10d仍较基础表达水平为高。结论轴索损伤的形态学变化与伤后不同时间NOS表达的强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DAI后NOS参与了继发性DAI的形成过程.为法医学对DAI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总结1993年10月~2002年12月间的4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行多参数监测,维持体温、血氧分压及脑灌注压正常,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综合治疗。结果随访1年,GOS1分5例,GOS2分3例,GOS3分2例,GOS4分4例,GOS5分28例。结论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在小儿重型颅脑损伤中发病率较高,一般病情凶险,但小儿修复能力较强,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大多无任何后遗症。  相似文献   
97.
李兆全 《中原医刊》2005,32(14):18-19
目的探讨镁离子制剂(门冬氨酸钾镁)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治疗作用。方法对符合标准的62例DAI患者按Levi分级法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入院后立即给予镁离子制剂(门冬氨酸钾镁)应用及其它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在入院时、1周、3周进行血清Mg2+检测、治疗观察,随访6个月后对其总疗效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入院时、1周、3周血清Mg2+分别为(0.64±0.1)mmol/L、(0.85±0.2)mmol/L、(1.0±0.2)mmol/L(正常值0.8~1.2mmol/L);对照组入院时、1周、3周血清Mg2+分别为(0.63±0.1)mmol/L、(0.70±0.1)mmol/L、(0.72±0.2)mmol/L,两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GOS、生存质量等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血清Mg2+含量降低,临床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DAI可使血清Mg2+含量恢复正常,防止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98.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PAI)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48例患者死亡18例(37.5%);植物生存4例(8.3%),其中重型组3例,中型组1例;重残5例(10.4%),其中重型组4例,中型组1例;良好21例。故重型DAI较易诊断,轻中型DAI入院时不易诊断。脑震荡、脑挫裂伤单独诊断较合适,原发性脑干损伤属重型DAI。对DAI治疗采用综合治疗措施。DAI预后与运动反应,昏迷持续时间,瞳孔改变,睁眼出现早晚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凹和Mm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和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脑损伤CT、MRI表现。结果CT显示4个病灶,MRI显示41个病灶,23例全部经MRI确诊,CT的敏感性仅有MRI 10%。结论 MRI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比凹检查有显著的优越性,MM可作为DAI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9例小儿DAI病因、临床表现、CT结果、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其中伤后持续昏迷45例,有中间清醒期4例;CT显示弥漫性脑白质肿胀、点状出血,无脑中线移位。根据以上临床特征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组生存28例(59.1%),死亡21例(40.9%)。结论:小儿DAI伤情重、预后差,是重型颅脑损伤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