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275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41篇
特种医学   18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4篇
综合类   627篇
预防医学   58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0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析3例汞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总结重金属中毒周围神经病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3例口服同一种降糖保健品(汞砷超标)引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3例患者发病前口服摩柯复合片数月,亚急性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以四肢末梢型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均提示多发性运动和(或)感觉周围神经损害,轴索损害为主。1例呼吸困难者应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疗效差,其他2例应用激素后均有缓解。结论: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对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有差异,临床需重视既往药物和保健品的使用史。  相似文献   
42.
电刺激神经干后可于该神经支配的肌肉上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以及潜伏期长于CMAP的各种晚反应,包括F波、H反射及A波等。随着刺激部位和刺激强度的改变,这些晚反应的潜伏期可发生变化。F波是最常见且临床应用最多的晚反应,主要用于研究运动神经近端病变[1]。 H 反射也广泛应用于临床。A波包括两种,一种是轴索反射(motor axon reflex ,MAR),次强刺激时潜伏期和波形恒定,超强刺激时消失;另一种是超强刺激A波,在不同刺激强度均可出现,随着刺激强度增加,A波不消失;在常规F波检测时有时可记录到,较M AR更为常见,又称为间接双重放电(indirect double dis‐charge ,IDD )或周围神经晚波(peripheral late wave ,PLW)[2‐4]。A 波的定义和方法学尚不统一, A波的产生机制以及临床和电生理意义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拟对A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康复针灸治疗对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的作用。方法 48例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4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康复组同时进行康复针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进行康复评定,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用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组ADL恢复更显著(P0.01)。结论进行康复针灸治疗可明显提高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氧液治疗21d,每天常规静点高氧液1500ml,并于第1d、第7d﹑第14d及第21d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死亡率以及GCS评分变化,评判高氧液疗效。结果两组GCS在治疗第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d、第15d、第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死亡率25.93%,治疗组死亡率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 分析磁共振(MRI)联合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3例,均行MRI及CT检查,确定颅脑损伤位置及性质,分析DAI患者MRI、CT影像学资料,分析MRI+CT检出率、DAI检出部位及预后关系、MRI检测结果[N-乙酰天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结果 MRI+CT对原发性脑干损伤、DAI检出率高于MRI、CT检查(P<0.05);中脑未见异常患者Barthel指数、DRS评分高于中脑外侧单双侧、中脑腹侧部、中脑顶盖等处检出损伤患者(P<0.05);Barthel指数<40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Barthel指数40~60分及>60分患者,DRS评分≤3分患者NAA/Cho、NAA/Cr水平低于DRS评分4~11分及≥12患者(P<0.05)。结论 MRI联合CT检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可提高DAI检出率,提供详细数据,且可通过分析患者损伤位置评估预后情况,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Ⅱ型)患者伤后1个月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其Val66Met基因多态性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取晋江市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06例DAI(Ⅱ型)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10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第二版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量表(LOTCA)、蒙特利尔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分别评估对照组和病例组伤后1个月时的认知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病例组整体认知功能与BDNF及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结果病例组伤后1个月相同基因亚型血清BDNF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Val/Val亚型血清BDNF浓度高于Val/Met、Met/Met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l/Met和Met/Met亚型血清BDNF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3种基因亚型伤后1个月的LOTCA和MoC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Val/Val亚型评分高于Val/Met、Met/Me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l/Met和Met/Met亚型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I(Ⅱ型)整体认知水平与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BDNF浓度具有线性回归关系(F=11.417,P<0.001),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β|=0.966、0.877;r=0.569、0.579)。 结论BDNF可影响DAI认知功能,其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DAI认知功能的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训练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康复训练效果@何静杰$北京博爱医院偏瘫治疗科!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0077 @张通$北京博爱医院偏瘫治疗科!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0077 @徐建民$北京博爱医院偏瘫治疗科!北京丰台区角门北路100077 @张玉梅$秦皇岛市北戴河人民医院康复科!北戴河联峰路200号066100~~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和预后。方法选择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亚低温治疗。治疗过程中应用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监护仪监测颅内压,6个月后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治疗组中脑血流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在亚低温治疗3 d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在3 d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6个月预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亚低温能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降低颅内压,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