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3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2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50篇
临床医学   476篇
内科学   1058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8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3篇
外科学   81篇
综合类   1150篇
预防医学   31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1233篇
  9篇
中国医学   404篇
肿瘤学   2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60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47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81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51.
目的探讨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217例患者符合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损害的诊断标准。分为SAM+H+UDCA组、SAM+H组、SAM+UDCA组、H+UDCA组、中药组。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转氨酶(AST、ALT)、总胆红素(TBil)、r-谷氨酰转肽酶(r-GT)、胆碱酯酶(CHE)等生化指标。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疗程满4周后,各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尤其是瘙痒症状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后,各组主要生化指标血清TBil、ALT、AST、ALP、r-GT均下降,CHE升高。其中以血清TBil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H+UDCA组和SAM+H组较其他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速度快、幅度大。但两组之间治疗后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激素组随治疗时间延长,使用激素的副作用发生率增加。结论腺苷蛋氨酸与激素联合应用是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型肝病的较好方法,但需注意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52.
目的回顾性分析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中重度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期非随机对照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依照国际严重不良反应协会(iSAEC)关于DILI的生化学诊断标准,筛选出近五年明确判断为中重度DILI患者79例,其中,治疗组37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加UDCA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保肝降酶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临床分型对UDCA临床疗效的影响。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基线的主要指标均有可比性,治疗后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好转,第2周开始治疗组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下降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胆汁酸下降差值于第3周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8)。TBil、DBil和胆汁酸的动态曲线提示治疗组各指标的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型DILI患者中,两组TBil、DBil、GGT和胆汁酸的动态曲线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下降斜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UDCA可加快中重度DILI患者TB、DB、胆汁酸和GGT的恢复,在肝细胞型病例中疗效可能更好,但需持续治疗2周以上。  相似文献   
953.
目的评估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drug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DLST)对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84例临床诊断为DILI、17例疑诊、17例有服药史的非DILI患者行DLST检测,结合其人口学资料、临床分型、临床生化指标等进行非随机对照的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评价DLST在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 101例临床诊断或疑诊DILI患者中,共36例DLST阳性,DLST特异度为98.6%,在所有DILI患者中(包括过敏特异质和遗传特异质)敏感度35.6%。DLST阳性与RUCAM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5)。结论药物淋巴细胞刺激试验对药物导致的肝损伤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结合RUCAM评分可提高DILI的诊断标准性。  相似文献   
954.
目的:了解中国汉族结核病患者 N-乙酰基转移酶(NAT2)基因型与异烟肼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及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方法初治结核病患者108例。采用 PCR 直接测序法对 NAT2基因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析比对,判定 NAT2基因型。分析基因型与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比较基因型与抗结核疗效的关系。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108例结核病患者中,中间代谢型59例(54.63%),快代谢型36例(33.33%),慢代谢型11例(10.19%),超快代谢型2例(1.85%)。2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快代谢型2例,慢代谢型5例,中间代谢型13例。快代谢型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性较低(OR =0.176,95%CI :0.038~0.809,P =0.014),慢代谢型患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OR =4.556,95%CI :1.231~16.854,P =0.044)。NAT2*4/*6A 基因型(OR =7.741,95%CI :2.653~22.586,P <0.01)和 NAT2*6A/*6A 基因型(OR=15.353,95%CI :1.506~156.552,P =0.020)患者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NAT2*4/*4型患者则不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OR =0.176,95%CI :0.038~0.809,P =0.014)。58例痰菌阳性的患者,治疗2个月后仍痰菌阳性12例,其中快代谢型患者8例,疗效差(OR=7.200,95%CI :1.794~28.900,P =0.008)。结论中国汉族结核病患者中 NAT2基因型以中间代谢型为主。NAT2慢代谢型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较高。NAT2*6A 为药物性肝损伤高风险等位基因,而 NAT2*4/*4则可能为保护性基因型。快代谢型患者早期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955.
编者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是抗结核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何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处理,阻断其向重型肝炎发展,以及肝功能恢复后如何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等一直是广大结核科医师面,临的难点。作者就近年发生的2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致死亡患者进行了报告与分析,供大家参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956.
蒋春梅  孙卫斌  李松 《口腔医学》2006,26(4):267-269
目的观察环孢素(CsA)对小鼠牙龈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环孢素导致龈增生的机制。方法CsA胃饲小鼠8d后注射5-溴-2-尿嘧啶核苷(BrdU),在不同时间取小鼠牙龈及腭黏膜组织作BrdU染色,光镜下观察其上皮中阳性细胞的数目、分布以及完全代谢的周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小鼠的牙龈上皮中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没有差异,但其生长周期比对照组长。其腭黏膜上皮细胞生长周期较牙龈黏膜上皮细胞无明显延长,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CsA可抑制小鼠牙龈上皮细胞的凋亡,但对细胞增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所致肝衰竭(liver failure,LF)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筛选2011~201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出院诊断为DILI的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551例明确为DILI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肝衰竭27例(4.9%),平均年龄(49.2±20.7)岁,女性占81.5%(22/27),高于非肝衰竭DILI患者中的女性比例(65.8%,P=0.092);17例(63.0%)存在基础疾病;在护理工作中,要特别关注此类人群,对基础疾病进行针对性护理.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乏力、食欲不振为主,并均出现黄疸,程度重于非肝衰竭组患者;临床护理中,要注意观察黄疸的变化,及时处理消化道症状.肝衰竭组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临床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药物性肝衰竭总体预后不良,仅13例(48.1%)患者顺利恢复,且其中4(30.8%)例发展为慢性DILI;1例患者经肝移植后存活,7例(25.9%)未愈出院,6例(22.2%)在院内死亡;因此,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结论 药物性肝衰竭多发生于女性,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女性,消化道症状明显,易出现腹水、细菌感染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总体预后较差.在护理工作中,要重点关注此类人群,针对这些临床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58.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伊马替尼引起的药物性水肿的疗效.方法:23例因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出现药物性水肿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3例,对照组10例,治疗组给予六味地黄丸,对照组给予利尿剂改善水肿,2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水肿改善情况及尿量,血常规、骨髓象、肝脏、肾脏功能、伊马替尼药物浓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对照组总有效率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尿量、血常规、骨髓象、肝脏、肾脏功能及伊马替尼药物浓度比较差异无统升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改善伊马替尼治疗引起的药物性水肿.  相似文献   
95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LSA法检测60例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出现药物性肝炎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药物性肝炎组)血清IL-10、IFN-γ水平。选择20例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未出现肝损害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作对照。结果药物性肝炎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ALT200~400U·L^-1组、ALTM00U·L^-1组血清IL—10水平与ALT〈200U·L^-1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T200—400U·L^-1组、ALT〉400U·L^-1组血清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ALT〈200U·L^-1组(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出现肝功能损害时服用抗结核药的时间与血清IL-10、IFN-γ水平均无相关性(r=-0.45、0.03,均P〉0.05)。结论1)抗结核药物性肝炎的出现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有关。2)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时服用抗结核药的时间长短与血清IL-10、IFN-γ水平无相关性。3)检测血清IL-10、IFN-γ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60.
李艳秋  姬翔  马丽 《临床医学》2014,(11):22-24
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药物性角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与联系。方法对焦作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82例(101眼)白内障术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诱发药物性角膜病变的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者药物性角膜病变的情况、表现及既往基础病等。结果药物性角膜病变造成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流泪、畏光及视力模糊等,进行眼科检查可发现存在点状角膜糜烂、角膜上皮混浊、角膜基质浸润等情况。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因素是造成药物性角膜病变最常见的因素(P〈0.05)。药源性病变组视力恢复时间虽较多,但仍可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恢复。结论白内障术后需要重视药物性角膜病变的发生,对于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者以及老年患者需要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