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6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5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161篇
基础医学   41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955篇
内科学   116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86篇
外科学   174篇
综合类   1312篇
预防医学   383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454篇
  4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237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新生儿娩出断脐后挤压脐带血对<34周早产儿的早期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该院分娩,符合条件的<34周的早产儿50例,分为2组,对照组即刻断脐,观察组在断脐后并挤压脐带血。观察两组患儿生后第2、4、8周时的血红蛋白,第2、4周血清铁及住院期间的每天经皮胆红素值及最高胆红素值、光疗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增多症的例数、输血例数。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含量、血清铁均较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红细胞增多症,胆红素最高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光疗时间相对延长,两组均未出现胆红素脑病。结论挤压脐带血对<34周早产儿可提高其血红蛋白含量,减少贫血发生,不增加血清胆红素水平及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建立一种无动物源成份无血清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XF/SF-MSCM,并探讨其支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体外增殖、维持分化潜能的效果。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获得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1代起分别使用自制的XF/SF-MSCM培养基与含10%胎牛血清的传统培养基(SC-MSCM)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连续培养传代至P6代,观察比较两组P6代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连续传代后细胞的免疫学表型,比较其成骨、成脂肪的分化潜能。结果分离获得的原代P0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XF/SFMSCM与SC-MSCM两种培养基中连续培养传代,细胞增殖能力及形态无显著差别。两组P6代细胞的生长曲线相似,但XF/SF-MSCM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的紧密程度稍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XF/SF-MSCM组细胞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表型,高表达CD29、CD44、CD90,不表达CD31、CD34、CD45并维持了良好的成骨和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本室制备的无动物源成份无血清培养基XF/SF-MSCM可支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维持其免疫学表型及分化潜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间充质干细胞,满足临床治疗及生物医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建立食蟹猴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新鲜食蟹猴脐带剪碎为糊状,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抗原标志的表达,并检测其体外多向分化潜能。结果运用组织贴块法可以从新鲜脐带中分离到贴壁生长、阳性表达CD29、CD44、CD90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这些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别检测到脂滴、骨和软骨细胞。结论运用组织贴块培养法可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从食蟹猴脐带中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用携带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感染MSC,使MSC具有靶向性,将靶向MSC注入小鼠体内后观察MSC在小鼠脾脏的定位及与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用组织片贴壁法培养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小分子肽P1-GFP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感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尾静脉将转入P1-GFP融合基因的MSC注入小鼠体内,18小时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GFP在小鼠脾脏的定位。结果:培养的健康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MSC感染含P1-GFP融合基因的慢病毒18小时后MSC开始出现绿色荧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增强,72小时达高峰。靶向MSC表达髓系干细胞的表面标记 CD105(90.0%)/CD44(98%),CD73(85.0%)/ CD90(98.5%)。将靶向MSC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18小时后小鼠脾脏出现大量GFP阳性细胞,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含P1-GFP融合基因的靶向MSC,靶向MSC成功定向脾脏,并与脾脏淋巴细胞密切接触,可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J‐M H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方法采用80只雄性SD大鼠通过异丙肾上腺素多点皮下注射,剂量为200 mg/kg ,隔24 h注射1次共2次。待大鼠存活1周建立模型后各取12只随机均衡分入WJ‐M HCs移植组、普通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2只健康大鼠,3组再分为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两个亚组。WJ‐M HCs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1周移植以DAPI标记的WJ‐M HCs ,空白对照组及普通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饲养。分别于移植前和移植后4周检测大鼠心脏组织中 TNF‐α水平,移植后4周WJ‐M HCs细胞在大鼠心脏中的情况,大鼠TNF‐α和NT‐pro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移植后WJ‐M HCs移植组较移植前LVEF明显提高(P<0.05),较移植前及普通对照组血清 TNF‐α及NT‐proBNP明显降低(P<0.05);移植后WJ‐MHCs移植组较普通对照组心脏组织中TNF‐α表达明显减少;WJ‐M HCs移植组病死率(16.67%)较普通对照组病死率(33.33%)明显降低;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4周仍可检测到移植的WJ‐M HCs。结论移植人WJ‐M HCs可明显降低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脏组织及循环中的TNF‐α,降低循环中的NT‐proBNP ,提高心功能。  相似文献   
996.
李真子  黄威  崔竞红  郑英如 《重庆医学》2015,(34):4890-4891
畸胎瘤是一种来源于胚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其组成成分复杂,一般含有2个胚层以上的多种成分,结构混乱.常见发生部位为卵巢、睾丸、前纵隔、腹膜后腔及骶骨前的区域.胎盘部位畸胎瘤罕见,其发生可能是来源于卵黄囊背侧生殖细胞异常迁移至胎盘形成,这些细胞在到达胎盘之前,先经过脐带,也有脐带畸胎瘤发生的报道.目前,关于胎盘畸胎瘤的报道极少[1],现将本科收治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经颈静脉及经腹腔两种途径移植后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脑内的分布、分化情况,寻找简单易行且有效的移植途径。方法 RICE法制备7日龄新生大鼠HIBD模型,随机分组:HIBD组(n=10)、腹腔移植组(n=15)、颈静脉移植组(n=15),另随机取未造模的10只为正常对照组。造模后72h后分别对颈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移植等量的hUCMSCs(1×106个/只),而HIBD组及正常对照组不移植。于移植后36d免疫荧光染色比较Dil标记的hUCMSCs移植后在各组大鼠脑中的分布情况;神经元前体细胞标记DCX特异性染色观察hUCMSCs移植后分化成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情况。结果移植后hUCMSCs能迁徙到脑组织中,能分化成神经元前体细胞。经颈静脉移植途径优于经腹腔移植(P0.01)。结论 hUCMSCs移植后可以在HIBD新生大鼠脑内存活,并向神经元前体细胞分化,对HIBD新生大鼠脑功能有修复作用,尤以经颈静脉移植明显。  相似文献   
998.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成脂成骨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胎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探讨hUCMSCs的成脂、成骨分化潜能。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法从胎龄12~18w的流产胎儿脐带中分离hUC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应用不同因子诱导hUCMSCs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并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的hUCMSCs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表达CD29、CD44、CD73、CD105、CD166;不表达CD34、CD45、CD40、CD40L、CD80、CD86、HLA-DR;油红O、茜素红染色及RT-PCR证实hUCMSCs可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结论建立了小胎龄hUCMSCs分离培养方法,证实其具有成脂、成骨分化潜能,有望成为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更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疗效.[方法]利用NYU 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分组为:8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DMEM实验对照组(A组)、1×1004 HUCM5C、移植组(B组)、1×105HUCMSC、移植组(C组)和1×106 HUCMSC,移植组(ll组),每组20只.对各组实验动物SCI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并以HF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CST)染色观察SCI处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HUCMSCs移植能促进SCI后轴突再生,改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D组优于其他组,各组问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F-200免疫荧光染色累积光密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在体内可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促进SCI后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目前国内关于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移植大鼠各项生理指标及注射局部肌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 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1只,取3只作为空白对照,剩余48只随机均分为4组:低、中、高浓度细胞移植组分别于大鼠左下肢腓肠肌外侧肌肉注射2.5×109 L-1,5×109 L-1,1.5×1010 L-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共注射2个位点,每个位点注射0.1 mL,2个位点间隔约0.5 cm;溶媒对照组同法注射50 g/L葡萄糖溶液。分别于注射后1 d及1,2,4周进行大鼠尿常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后对大鼠尿常规及肝脏、肾脏均无明显影响;仅引起总胆红素一过性升高,以及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轻度炎症反应性升高;高浓度细胞移植可引起肌肉注射局部明显炎症反应。提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极低,在掌握了细胞移植的适宜浓度及剂量的前提下,以肌肉注射的方式进行异种移植不会引起受者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