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作为膜材料应用于膜引导性骨再生技术修复骨缺损的过程中血管化进程及成骨效果方法24只5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制备双侧尺骨1cm骨缺损模型,自体红骨髓(au-tologous red bone marrow,ARBM)接种于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ve absorbing material,OAM)制备组织工程骨。将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复合物植入骨缺损区,右侧单纯可吸收生物膜包裹设为A组,左侧带血运深筋膜瓣包裹设为B组。各组在4、8、12、16周后进行X线检查、光密度比值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交界区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将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X线片、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显示,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筋膜瓣组均明显优于生物膜组。光密度比值测量显示,术后8、12、16周两组间比较及同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16周,骨修复交界区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筋膜瓣组明显多于生物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术后12周,筋膜瓣组随着成熟骨结构形成,血管结构减少或消失。结论带血运筋膜瓣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作用并通过促血管化而促进成骨并具备膜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技术的骨修复特点,即早期促进外骨痂生长。  相似文献   
52.
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复合红骨髓诱导成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入家兔腹部肌肉内 ,于术后第 4周及第 1 2周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在复合材料中央区可形成有明显哈佛氏系统的板层骨。表明两种材料复合应用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 ,而且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不改变红骨髓的诱导成骨特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17例,包括胸椎12例,腰椎5例;平均随访6个月,观察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同时以疼痛分级和Dallas评分的形式记录术前、术后的相应得分,通过量化后的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所有病例腰背痛症状均于术后8-24h基本缓解,15例患者术后卧床24h后能坐起,随访4-8个月病情稳定。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复合生物型自体红骨髓磷酸钙水泥加可吸收颗粒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操作简单.较安全,可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54.
背景:国外学者将红骨髓和生成因子复合即时植入用于促进骨折愈合已经获得满意效果。由于不需体外培养过程,只要在抽取红骨髓后与支架生成因子复合并立即植入,被称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以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方法构造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并验证其优势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9-02在河北北方学院及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四五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取自体红骨髓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 方法: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造骨缺损模型,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骨诱导活性材料复合物, 右侧为带蒂筋膜瓣实验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 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4,8,12,16周各取6只兔,进行X射线检查和吸光度比测量、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 结果:①X射线检查:16周,对照组骨缺损周边植入物初步形成骨干结构,骨皮质不连续,髓腔不通;实验组正常骨干结构形成,骨髓腔完全再通。②组织学观察:16周,对照组植入物内血管长入较少和发育较成熟的骨小梁,骨髓腔未通;实验组植入物已吸收降解,完全由新骨替代,成熟骨结构形成,骨髓腔再通。③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术后4,8,12,16周实验组的骨小梁的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④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实验组各时间段单位面积内血管再生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复合自体红骨髓构建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具有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修复大段骨缺损是可行的,在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自体红骨髓、羟基磷灰石及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诱导成骨活性。方法 在大白鼠股后肌群分别植入(1)红骨髓(RBM)、(2)纤维蛋白-红骨髓复合物(FS-RBM)、(3)纤维蛋白-羟基磷灰石-红骨髓复合物(FS-HA-RBM)、(4)纤维蛋白-羟基磷灰石复合物(FS-HA)、(5)纤维蛋白-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FS-HA-BMP)、(6)纤维蛋白-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红骨髓复合物(FS-HA-BMP-RBM),按1,2,4周三个时间点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及ALP检测,比较各组间诱导成骨活性。结果 FS-HA-BMP-RBM组复合物有较多的新生软骨和骨形成。各组ALP活性比较显示,HA-FS-BMP-RBM组最强,且于第2周最高。结论 FS-HA-BMP-RBM复合物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56.
程昀  邓忠良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239-1240
自1869年Goujon[1]首先发现红骨髓具有成骨能力以来 ,骨髓移植 (BoneMarrowTransplantingBMT)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开始为大家所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来 ,骨髓移植在骨科中的应用逐渐广泛 ,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 ,取得了较大进展。1自体红骨髓的成骨性能骨髓主要由血  相似文献   
57.
注射型复合人工骨的研制与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骨不连的治疗,采用局部注射红骨髓或金葡液的方法,临床证实有一定疗效[1]。作者在成功研制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基础上[2,3],改变使用复合人工骨的途径,解决临床骨不连问题,研制了该型人工骨,在2002年1月~2003年1月应用于临床6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将已经制备的  相似文献   
58.
闭式扩创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与延迟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的治疗技术虽然不断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骨不连在临床仍相当常见。自2001年8月~2004年10月采用新的骨来源-自体髂骨红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及延迟愈合3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30~56岁,平均42·  相似文献   
59.
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的方法。方法 采用自体红骨髓注射于骨折端的方法。结果 11例经3~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个月。结论 本方法治疗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简单安全、微创、恢复快、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0.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加经皮注射红骨髓治疗肱骨骨不连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采用Russell-Taylor扩髓型带锁髓内钉顺得内固定与植骨、术后注射红骨髓治疗肱骨骨不连。方法 肱骨骨不连患者25例,以往平均手术次数2次,骨折后时间10个月~4年,平均1年10个月。用带锁髓内钉顺行静力型固定骨折端,取自体髂骨植骨缺损。术后10d于骨折区注射自体红骨髓。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关节功能恢复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