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08篇
  免费   576篇
  国内免费   222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552篇
基础医学   48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681篇
内科学   189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20篇
特种医学   2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29篇
综合类   4608篇
预防医学   1751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2023篇
  34篇
中国医学   2348篇
肿瘤学   69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334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421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855篇
  2013年   923篇
  2012年   975篇
  2011年   1089篇
  2010年   1070篇
  2009年   917篇
  2008年   1054篇
  2007年   953篇
  2006年   815篇
  2005年   679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74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29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EM)不孕患者发生内膜息肉情况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不孕患者,EM 67例为观察组,非EM 8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内膜息肉发生率,观察组r-AFS不同分期内膜息肉发生率、治疗后临床妊娠率,分析发生内膜息肉的病理特征。结果:观察组内膜息肉发生率(31.3%)及息肉复发率(11.9%)高于对照组(12.2%、2.4%)(P<0.05);观察组EMⅠ期患者内膜息肉发生率17.7%、无复发,Ⅱ期内膜息肉发生率32.0%、复发率8.0%,Ⅲ期内膜息肉发生率40.0%、复发率20.0%,Ⅳ期内膜息肉发生率40.0%、复发率30.0%,各期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无差异(P>0.05);卵巢型内膜息肉发生率25.0%、复发率10.0%,腹膜型内膜息肉发生率29.0%、复发率9.7%,DIE型内膜息肉发生率43.8%、复发率18.8%,EM不同病理类型内膜息肉发生率及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EM不孕患者发生内膜息肉几率较大,及时手术切除息肉可提高妊娠率,临床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内源性强啡肽对神经降压素(NT)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PAG内注入NT,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和抗强啡肽A1-13血清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PAG内注入NT后,大鼠痛阈明显升高;注入抗神经降压素血清后,大鼠痛阈则明显降低,而注入抗强啡肽血清后,对NT的镇痛效应无显著影响,结论:PAG内NT在痛觉调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且其作用不依赖于PAG内的内源性强啡肽。  相似文献   
103.
104.
中西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由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的子宫内膜引起的一种病变.临床上以渐进性痛经、月经失调、不孕、FEE0瘕为主要特征.由于EM病因与发病机理仍未完全清楚,目前治疗多为对症,疗效不太令人满意.因此,探明其发病原因,对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临床资料   患者 26岁。剖宫产术后 3年。术后 8个月,发现切口上方有指头大小包块,每次月经来潮时增大,伴有疼痛,月经过后包块缩小,疼痛消失。查体:下腹部正中切口疤痕 12cm,上方可触及 2cm× 2cm包块,不活动,表面光滑,无压痛。局麻下手术切除,包块位于肌层,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组织。 2讨论   子宫内膜组织易于肌肉内存活,因肌肉血运丰富,存活后有其功能,月经期增大,疼痛。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组织在切口处残留,切口冲洗不彻底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体内免疫学改变。方法 对18例正常生育期的妇女及34例各期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分别检测其血清及腹腔液中抗子宫内膜抗体、IL4、IFNγ的水平。结果 血清中内异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IL4水平在腹腔液中内异症各期与对照组比较及内异症Ⅰ期与Ⅱ期以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P<0.05)。血清中IL4水平在内异症Ⅱ期以上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FNγ在腹腔液中内异症各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液中IL4、IFNγ变化较血清中明显。随着内异症期别的增加,腹腔液IL4、IFNγ均有上升的趋势,尤以IL4升高更为明显。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清中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变化较腹腔液中明显。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中CA12 5及EMAb联合测定的诊断价值。对内异症 5 8例 (内异症组 )和健康妇女 30例 (对照组 )用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血清中CA12 5水平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血清中EMAb水平。结果 :内异症组血清CA12 5水平平均为 76 80U/ml,阳性率为 86 2 0 % ,对照组为 14 36U/ml,阳性率为 4 17% ,内异症组EMAb阳性率为6 8 97% ,对照组为 8 6 2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如以两者均为阳性为诊断标准 ,敏感性为 5 3 45 % ,特异性为10 0 %。认为测定内异症患者血清中CA12 5及EMAb水平对内异症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联合测定CA12 5及EMAb更能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8.
为探讨血清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测定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断价值,采用ELISA法检测内异症巧囊组48例,子宫腺肌症18例,非内异症组30例的血清EMAb。结果,内异症巧囊组48例,28例阳性,占58.3%,子宫腺肌症18例,11例阳性,占61.1%,两者的阳性率59.1%。非内异症组30例,5例阳性,占16.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测定血清EMAb诊断内异症的敏感性59.1%,特异性为83.3%。提示血清EMAb的测定有助于内异症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立群 《医学综述》2000,6(9):385-387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在子宫腔外,主要发生在生殖器、腹膜、膀胱和直肠等处,形成浸润性病变,是一种与不孕症密切相关、发生在育龄妇女的妇科常见疾病,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关EM的组织发生学研究者曾经提出过许多学说,能被人们接受的主要有三种,即体腔组织转化学说、种植学说和诱导学说.显然EM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很难用某种单一的理论来解释,Olive等(1993年)提出工EM是在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参与下随经血逆流的子宫内膜碎片发生异位种植引起的.目前这一理论己经被广泛地接受,除经血逆流以外的其他一些因素,如免疫功能的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可能决定着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易感程度,例如免疫功能受损可以导致机体清除子宫内膜碎片的能力发生缺陷,从而使发生EM的可能性增加.大量地研究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有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10.
子宫内膜异位多发生在盆腔 ,累及泌尿道者占 1.2 % ,其中膀胱最常见 ,约占 84% [1] 。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少见的非肿瘤性病变 ,但易误诊为膀胱肿瘤。我们共收治 2例 ,现结合文献 ,就此病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1 病例报告例 1,2 8岁 ,婚后 2年不孕。B超发现膀胱左侧壁有 3cm× 4cm大小包块 ,子宫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18岁月经初潮 ,月经不规则 ,经量少 ,有痛经史 ,无尿频及血尿。尿细胞学检查阴性 ,IVP检查未见异常。膀胱镜检查 :膀胱左侧壁粘膜隆起 ,紫黑色 ,呈泡状 ,基底较宽。双合诊可触及 5cm× 3cm大小结节 ,活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