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07篇
  免费   1826篇
  国内免费   3320篇
耳鼻咽喉   175篇
儿科学   101篇
妇产科学   97篇
基础医学   3193篇
口腔科学   675篇
临床医学   6933篇
内科学   5754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1704篇
特种医学   25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篇
外科学   4382篇
综合类   12647篇
预防医学   1803篇
眼科学   257篇
药学   4461篇
  69篇
中国医学   1309篇
肿瘤学   1266篇
  2024年   217篇
  2023年   811篇
  2022年   802篇
  2021年   946篇
  2020年   853篇
  2019年   865篇
  2018年   495篇
  2017年   825篇
  2016年   1064篇
  2015年   1222篇
  2014年   2133篇
  2013年   2226篇
  2012年   2951篇
  2011年   3648篇
  2010年   3147篇
  2009年   3088篇
  2008年   3352篇
  2007年   2935篇
  2006年   2637篇
  2005年   2677篇
  2004年   2195篇
  2003年   1937篇
  2002年   1606篇
  2001年   1291篇
  2000年   921篇
  1999年   706篇
  1998年   517篇
  1997年   452篇
  1996年   319篇
  1995年   216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探讨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对其进行重建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将新西兰雄兔28只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以定位爆炸法建立尿道狭窄模型。一月后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并切除狭窄段尿道,行病理组织学观察证实。后置入人工合成生物可降解尿道内支架,置入术后2、4、8、12周分别行逆行尿道造影、尿道镜检查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测。并在以上各时间点处死5只动物,取狭窄处尿道组织,观察组织学修复重建情况。对照组(n=8):于实验组爆炸处理后4周和支架置入12周,分别取对照组4只动物与实验组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所有动物爆炸后4周在尿道球部狭窄形成稳定狭窄模型(狭窄段长5~10 mm,尿道腔缩窄50%以上)。尿道内支架置入后2周,组织学观察见黏膜上皮新生迹象,并有炎性细胞浸润;4周时上皮新生明显,炎性细胞消失;8周时出现尿道平滑肌细胞再生,12周时见损伤后尿道组织结构完全修复,与正常尿道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点尿道镜检查证实尿道腔隙、黏膜形态结构无异于正常对照组。尿流动力学检测显示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成功建立的战伤性尿道狭窄动物模型,证实生物可降解性尿道内支架能作为修复战伤性尿道狭窄的理想材料,具有损伤小,易操作,功能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 方法 38例DVT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按我院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 结果 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4例随访3~24个月,其中3~6个月7例,7~12个月12例,13~24个月15例,血栓复发2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 结论 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方法入选接受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资料完整及完成随访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7±8.8岁。术后6~12月冠状动脉造影术复查,门诊和电话,随访6~12个月。结果12例患者于术后6~12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段、支架内均未见>50%的狭窄,随访12月心脑血管MACE发生率14.3%(2/15),心血管MACE发生率0%(0/15)。一年生存率85.7%。1例(76岁)患者术后11个月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73岁)患者8个月后出现大面积脑溢血。结论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近期支架内再狭窄、MACEs发生率低,安全性高。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对膀胱、尿道功能的影响,不同材料的支架管对下尿路功能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方法:据术后是否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将患者分组,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并分别在术后3~7d和术后约1个月重复同样的检查。结果:留置PVC内支架者,术前、术后3—7d、术后1个月比较显示:排尿的初始感容量(FDV)、排尿的正常感容量(NDV)、膀胱的顺应性(BC)三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留置硅胶内支架者,术前、术后3—7d、术后1个月比较显示:FDV、NDV两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留置PVC内支架,可致膀胱的感觉过敏,顺应性下降,而留置硅胶内支架仅见过敏感膀胱。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甲壳素作为骨骼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南方医科大学应用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大鼠成肌细胞株L6与甲壳素医用缝合线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并分别在体外复合培养的第1,2,3,4,5,6天,取出细胞支架复合体,扫描电镜观察成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情况。 结果: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甲壳素医用可吸收缝线的表面比较粗糙。②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大鼠L6细胞与甲壳素制备的医用可吸收缝合线间黏附良好,细胞沿缝线排列呈现串珠样,并可以见到细胞聚集现象。③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24h后,细胞主要为圆球形,随后细胞迁移、伸展、并见突起;第3天,成肌细胞主要为梭形,并见融合趋势;4d后,细胞沿材料纵轴排列并相互融合,并见肌小管样结构形成及细胞外基质分泌。 结论:甲壳素具有作为支架以构建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潜能,支架的平行排列有助于工程化骨骼肌纤维良好方向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6.
郭建清  尚虎荣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326-3326
L型支架是一种自制的特殊固位装置,对15例^2+^2缺失的患者应用L型支架进行修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使用材料:1.2mm的技工用不锈钢丝、光固化材料或人工牙材料,自凝牙托粉等。  相似文献   
77.
1临床资料本组共210例,按骨折部位分小腿部位157例,大腿部位41例,上臂8例,前臂2例,锁骨1例,掌骨1例。其中年龄最大79岁,最小6岁,平均年龄32.5岁。经手术切开复位192例,闭合复位18例,愈合206例,骨不连4例,出现钉道感染20例,钉道感染波及骨折端感染3例。  相似文献   
78.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置人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009年3年间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后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监测生命体征,抗凝治疗,降低颅压,患者均正常出院。结论:严密观察病情,抗凝治疗,防治颅内压增高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治疗骨折是目前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护理中,为确保治疗效果做好术前术后护理是关键的环节。1术前护理1.1严格皮肤消毒防止术后感染由于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毛发,毛发中隐藏着大量的污垢和细菌,  相似文献   
80.
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改良髓芯减压术结合同种异体骨支撑架加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探索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23例24个髋关节采用经大转子下通过股骨颈钻隧道至股骨头骨坏死区,将装有自体松质骨和DBM的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经隧道拧入骨坏死区直至软骨下骨约5mm处,隧道远端用自体髂骨填塞。观察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变化、x线影像学表现及是否需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9(12—27)个月,以最后一次随访资料作为最终评价依据。Harris评分,术前优良率为43.5%(10/23)。术后优良率为91.3%(21/23)。22侧髋关节影像学表现保持稳定,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撑架植入结合自体松质骨和DBM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增加了股骨头负重区软骨下骨的机械支撑,成骨作用强,有利于股骨头坏死的修复与重建,同时,不破坏患者股骨头本身的血液供应,创伤小,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