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6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88篇 |
基础医学 | 1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23篇 |
皮肤病学 | 13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7篇 |
综合类 | 238篇 |
预防医学 | 392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35篇 |
中国医学 | 33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1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96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110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64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蛋白C(PC)缺陷症临床少见,以反复发作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患者年龄多<50岁,血栓形成可为自发性,也可为继发性,手术、创伤、分娩和口服避孕药是常见诱发因素,肺栓塞是其最严重和常见的并发症。现将PC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PC的生物学作用1.1PC的结构P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分子量62KD,在血浆中几乎均以双链分子结构存在,正常血浆含量为2~6mg/L,半衰期为6~8小时,重链分子量为40000,轻链分子量为22000,活性部位在重链上。PC由4位组氨酸、100位天冬氨酸和203位丝氨酸组成活性中心。依赖维生素K形成的11个γ… 相似文献
1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5):245-245
<正>非洲国家对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诊断、预测、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较少。一项纳入2009年1月—2012年12月突尼斯军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经MRI、MRV确诊的CVT患者,记录并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6个月至4年)。主要预后指标是死亡或残疾。该研究共纳入41例患者,平均年龄41.24岁,大部分是女性(68%)。急性发病的有 相似文献
13.
孙月萍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34):67-69+73
目的 探讨人工流产术后接受生化养血膏联合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人工流产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试验组接受生化养血膏联合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阴道出血情况、月经恢复时间及子宫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阴道出血时间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评分小于对照组,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间早于对照组,腹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子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小于对照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后患者接受生化养血膏联合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治疗,疗效确切,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短,月经能在短期内有效恢复,子宫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卵巢正常反应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促排卵时应用口服避孕药(OC)长方案和黄体中期长方案的促排卵效果及临床结局。方法选择接受长方案IVF/ICSI助孕的卵巢正常反应患者共4 677个周期;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不方便超声监测排卵或自然周期超声监测卵泡不破裂的患者共2 762个周期,应用OC长方案(OC组);自然周期超声监测正常排卵的患者共1 915个周期,应用黄体中期长方案(黄体中期组);常规行IVF/ICSI,比较上述不同年龄人群2种促排卵方案的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结果 (1)OC组促性腺激素(Gn)启动日雌二醇(E2)[≤35岁组:(24.63±10.62)ng/L,35岁组:(24.24±10.40)ng/L]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35岁组:(0.92±0.59)IU/L,35岁组:(0.82±0.66)IU/L]均明显低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25.89±12.80)ng/L,35岁组:(25.71±10.93)ng/L;≤35岁组:(1.37±0.59)IU/L,35岁组:(1.01±0.70)IU/L](P0.05);(2)OC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注射日E2水平[≤35岁组:(4 143.8±2 769.9)ng/L,35岁组:(3 597.5±2 160.4)ng/L]和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行全胚冷冻率(≤35岁组:9.1%,35岁组:10.2%)均明显高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3 850.8±2 092.4)ng/L,35岁组:(3 213.4±1 804.5)ng/L;≤35岁组:4.9%,35岁组:5.9%](P0.05),但h CG注射日的内膜厚度[≤35岁组:(10.75±2.25)mm,35岁组:(10.47±2.38)mm]却明显小于后者[≤35岁组:(11.62±2.43)mm,35岁组:(11.09±2.68)mm](P0.05);(3)在年龄35岁的OC组Gn总用量[(3 775.4±1 200.0)IU]和使用时间[(13.5±2.2)d]明显高于黄体中期组[(3 516.9±1 156.1)IU,(12.4±2.2)d](P0.05);(4)2种降调节方案患者的获卵数、ICSI成熟卵数、双原核(2PN)受精率、平均移植胚胎数、优质胚胎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OC组的着床率(≤35岁组:41.4%,35岁组:25.5%)和临床妊娠率(≤35岁组:55.7%,35岁组:37.5%)明显小于黄体中期组(≤35岁组:46.7%,35岁组:31.4%;≤35岁组:65.6%,35岁组:46.9%)(P0.05)。结论 (1)OC长方案可加深垂体抑制,尤其是35岁的高龄患者需增加Gn用量才能达到与黄体中期长方案相似的促排卵效果;(2)OC长方案可能通过影响子宫内膜厚度及容受性而降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3)OC长方案使h CG注射日E2水平更高,易诱发OHSS的发生。故对卵巢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IVF/ICSI助孕时尽量选择黄体中期长方案。 相似文献
17.
凌乱的床,激情洋溢的脸,一扇半掩半开的窗……缠绵大戏要上演喽。可是,好像还差点什么?对,少了避孕程序。我们都不想提心吊胆地计算安全期,吃药、用套似乎才最标准,但这样虽能放心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周期调经对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青春期功血)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患者,经人工周期调经(50例,观察组)和口服复合避孕药调经(35例,对照组)6个周期治疗后,两组撤药性岀血时间及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结束后第3月末和第6月末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期间两组撤药性岀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3月末和第6月末复查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调理青春期功血中人工周期调经效果较复合避孕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正确使用避孕药能达到良好的预防妊娠的目的。近几年,许多大学生却把吃避孕药当成减肥、去痘、推迟月经的好办法。其实,避孕药同其它药物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应引起服药者的重视,从而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药物转化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PCOS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其中9例曾用孕激素治疗未转化者为A组;8例未曾治疗者为B组,均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同时行胰岛素释放试验,以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IR)及高胰岛素血症。17例患者均采用口服避孕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17例PCOS患者均存在IR及高胰岛素血症,经药物治疗3~6个周期后,内膜不典型病变均成功转化。结论:采用口服避孕药联合二甲双胍治疗PCOS合并IR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是一种临床上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