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1篇
  免费   846篇
  国内免费   642篇
耳鼻咽喉   1070篇
儿科学   559篇
妇产科学   361篇
基础医学   733篇
口腔科学   469篇
临床医学   1392篇
内科学   1648篇
皮肤病学   142篇
神经病学   826篇
特种医学   394篇
外科学   9970篇
综合类   2593篇
预防医学   842篇
眼科学   187篇
药学   1160篇
  10篇
中国医学   144篇
肿瘤学   118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367篇
  2022年   683篇
  2021年   805篇
  2020年   693篇
  2019年   812篇
  2018年   781篇
  2017年   615篇
  2016年   661篇
  2015年   747篇
  2014年   1448篇
  2013年   1279篇
  2012年   1412篇
  2011年   1519篇
  2010年   1442篇
  2009年   1415篇
  2008年   1273篇
  2007年   1263篇
  2006年   1065篇
  2005年   930篇
  2004年   769篇
  2003年   582篇
  2002年   520篇
  2001年   441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89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71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56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44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44篇
  1978年   47篇
  1976年   26篇
  1975年   33篇
  1974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微创疗法在骨不连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辉  丁真奇  郭志民 《中国骨伤》2006,19(10):638-640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据统计约有5%~10%的骨折可因各种原因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迟缓愈合。骨不连的治疗方法虽很多,但治疗效果不一。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及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外科领域的成功实践,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较为迅速,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近年来的文献,介绍微创技术在治疗骨不连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52.
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并重建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前路一期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连续两个及以上节段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34例病变累及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椎节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27.8° ̄65.4°(38.6°±10.3°),一期行前路病变椎体切除,椎间撬拔撑开复位,人工椎体或钛网融合器植骨替代,辅以椎体钉板或钉棒系统短节段邻近椎节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均给予短疗程化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1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影像学检查示脊柱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矫正至2.1° ̄14.2°(7.5°±8.3°),平均矫正31.2°±8.5°。随访18 ̄5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度丢失4.3°±3.8°,均无结核复发。结论:连续两个及两个以上节段的胸腰椎结核采用前路一期行病变椎体切除有利于病灶彻底清除,减少复发;也有利于椎管彻底减压。前路椎体替代、植骨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可更好地纠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53.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54.
Summary: It is not generally appreciated that intractable seizures involving the face area are amenable to surgical treatment. Twenty patients with onset of sensorimotor seizures in the face area of the pre- and postcentral gyri have been studied and surgically treated since 1948. Seizures started in the face, tongue, or throat, followed by diverse patterns depending on spread of seizure activity. Two patients had 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 6 had either tonic or atonic drop attacks. All patients had pre- and postcentral face area resections, 12 in the dominant hemisphere. In addition, 3 had more extensive postcentral removal, 7 had temporal lobe, and 4 had small separate or contiguous frontal or parietal resection. Because the seizures were not sufficiently reduced by the first operation, 6 required reoperation; 4 of these patients had residual epileptiform activity on electrocorticogram (ECoG) after the first resection. Three patients had new neurologic signs that did not return to the preoperative level, but in 2 of them the deficit related mainly to higher resection in the central area. All but 2 of these 20 patients had at least moderate seizure reduction. Corticectomy can be performed for treatment of seizures arising in the lower central area and usually does not lead to significant permanent neurologic deficit.  相似文献   
55.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1984~2005年间收治29例PTD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8例,恶性肿瘤21例。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呕吐、黄疸、消瘦、腹部包块等为本组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术前十二指肠镜检查6例,均发现病灶。胃镜检查18例,9例发现病灶。B超检查20例,12例发现包块。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7例,6例确诊。CT检查5例,4例确诊。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1年。良性肿瘤均存活,恶性肿瘤死亡儿例,2年内死亡10例,5年死亡1例,10例生存,最长1例20年。结论 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呕吐是十二指肠肿瘤的最常见症状。十二指肠镜、十二指肠气钡双重造影、胃镜检查是最主要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肿瘤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男53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34岁;左侧33例,右侧39例。闭合伤61例,开放伤11例。髌骨下极粉碎45例,髌底粉碎6例,全髌粉碎21例。内固定方式:钢丝环扎固定26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5例,镍钛聚髌器(NT-PC)固定41例,对其疗效作分析对比。结果:72例患者中有6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5年。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以术后不同时期膝关节功能和X线检查综合判断疗效,钢丝环扎固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NT-PC固定三组中,术后下地行走平均时间分别为35、18、10d,术后正常步态平均时间分别为48、45、22d,屈膝90°时间分别为50、30、26d,三组优良率分别为79·2%、50·0%、91·9%。结论:NT-PC用于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避免了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最大限度保存膝关节功能,是目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7.
第二足趾跖侧菱形皮瓣转移改形法再造拇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第二足趾跖侧菱形皮瓣转移改形再造拇指的方法。方法用传统方法切取第二足趾后,于第二足趾近段跖侧设计菱形皮瓣,用180°逆形转移或向远侧直接推进的方法将皮瓣嵌入第二足趾跖侧狭细处,以改善其外形。结果临床应用6例,再造拇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24个月,再造拇指外形美观,感觉运动恢复满意。结论用第二足趾跖侧菱形皮瓣转移改形法再造拇指,能明显改善第二足趾的外形,使再造拇指更美观。  相似文献   
58.
严重创伤可造成骨缺损或软组织缺损,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手术常采用Ⅰ期皮瓣修复,消灭创面。Ⅱ期植骨常诱发局部感染,植骨后吸收,多次手术,甚至引起严重感染、皮肤坏死,甚至截肢。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发展及骨折固定技术提高,自2001年,我们采用髂骨复合皮瓣治疗骨缺损13例,获得良  相似文献   
59.
手术配合局部外用药治疗慢性肛门湿疹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手术配合术后曲咪新加复方鱼肝油软膏混合膏局部换药治疗慢性肛门湿疹的疗效.方法:将93例慢性肛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组(46例),治疗组采用手术配合术后曲咪新加复方鱼肝油软膏混合膏局部换药,对照组采用亚甲蓝局部封闭配合术后皮炎平局部换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长短期疗效.结果:治疗组短期有效率为93.61%,疗效优于对照组71.74%(P<0.01);治疗组远期有效率为89.36%,优于对照组60.87%(P<0.01).结论:本法治疗慢性顽固性肛门湿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0.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17例,按照Frankel分级评定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根据X线片评价植骨融合时间,测量术前、术后后凸角度及随访期内的角度丢失。结果:17例患者结核病灶清除彻底,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窦道形成,结核治愈无复发。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9.2°;在随访期内,后凸畸形矫正有1°~4°丢失。X线片示植骨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5个月。3例出现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内固定并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确切,具有迅速缓解症状、早期离床活动和较理想的脊柱矫形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