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究甘肃省汉族人群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4(CXCR4)rs2297630和rs232286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302例无血缘关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2名无血缘关系的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rs2297630和rs2322864位点的基因分型,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Gensini评分对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价。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rs2297630和rs2322864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风险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rs2297630和rs2322864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rs2297630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均相关(均P < 0.01),AA基因型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均P < 0.01)。rs2322864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相关(P < 0.01),CT基因型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P < 0.01),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相关(P>0.05)。结论: 甘肃省汉族人群中CXCL12多态性位点rs2297630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其受体CXCR4上的常见突变位点rs2322864也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32.
Paraoxonase gene polymorphisms (PON1-55 and PON1-192) were determined in four Mexican populations (Mestizos, Nahuas, Teenek and Mayo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he role of these polymorphisms in the lipid profile in the Mestizo group was also analyzed. PON1 polymorphisms were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omparison among Mexican populations showed increased frequencies of PON1-55 L allele and LL genotype and decreased frequencies of M allele and LM genotype in the three Amerindian populations when compared to Mestizos (P < 0.05). Mexicans together with Asian populations (from Japan and China) presented the highest frequencies of PON1-55 L allele (P < 0.05 when compared to Caucasian populations). Heterogeneous data were noted when PON1-192 polymorphism comparison was made. In summary,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of PON1 showed that Mexican populations are more related to Asians than Caucasians. This confirms previous studies with other genetic markers indicating that Native Americans have stronger genetic affinities to the Paleolithic people of North-East Asia than to other major world populations. In Mexican Mestizos, 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ON1 polymorphisms and lipid profile was found, corroborating previous data in other populations. The present data could b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olymorphisms and its role as genetic and evolutive markers in the Amerindian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K15等位基因型与肿瘤的发病关系。方法 序列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技术检测4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40例食道鳞状细胞癌石蜡包埋组织中HHV-8 K15基因,并确定HHV-8 K15等位基因型,运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例皮肤鳞状细胞癌(22.5%)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到HHV- 8 K15P型,8例食道鳞状细胞癌(20%)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到 HHV- 8K15P型,两种肿瘤均未检测出K15M基因型。HHV-8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与食道鳞状细胞癌感染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鳞状细胞癌中感染HHV-8K15P基因为K15P等位基因型,其发生发展可能与HHV-8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Kaposi肉瘤组织内人类疱疹病毒8型的K15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Kaposi肉瘤组织中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K15等位基因型分布情况,并初步探讨Kaposi肉瘤不同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与不同HHV-8 K15等位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对收集的27例Kaposi肉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进行病毒DNA抽提,并使用巢式PCR扩增K15基因片段,然后测序并确定其等位基因型.结果 27例Kaposi肉瘤中有22例HHV-8感染为阳性,阳性率为81.48%,其中4例艾滋病-Kaposi肉瘤患者HHV-8感染均为阳性,感染率100%;在分析的22例HHV-8病毒株中,20例为P型,2例为M型;4例艾滋病-Kaposi肉瘤患者感染的均为P型HHV-8,2例M型感染者均为经典型Kaposi肉瘤患者.结论 Kaposi肉瘤组织内HHV-8的K15等位基因型主要是P型,也存在部分M型HHV-8感染者.4例艾滋病-Kaposi肉瘤患者感染的HHV-8均为P型.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沃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遗传易感相关性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对我国汉族VKH患者和非VKH正常对照者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分析HLA-DQB1等位基因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收集我国汉族VKH患者88例,非VKH正常对照者88例。VKH患者中男性41例(46.6%),女性47例(53.4%);发病年龄15—67岁,平均36岁。VKH患者HLA—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HLA-DQB1*0401为31.8%,DQB1*0201为17.6%,DQB1*0301/*0304为17.1%,DQB1*0602为12.5%,DQB1*0303为6.8%,DQB1*0302为6.3%,DQB1*0402为1.7%,DQB1*0502为1.7%,DQB1*0601为1.7%,DQB1*0501为1.1%,DQB1*050为31.1%,DQB1*0604为0.6%;DQB1*0603未检出。VKH患者中HLA—DQB1*0401(VKH组31.8%与对照组4.5%比较,r=44.00,P=0.000,OR=9.8,95%口为4.51—21.31)和HLA—DQB1*0303(VKH组6.82%与对照组0.57%比较,〈=9.67,P=0.002,伽=12.81,95%CI为1.65—99.58)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VKH患者HLA—DQB1*0601(VKH组1.7%与对照组9.7%比较,r=10.39,P=0.001,OR=0.16,95%CI为0.05—0.56)和HLA—DQB1*0302(VKH组6.3%与对照组19.3%比较,r=13.48,P=0.000,OR=0.28,95%CI为0.14—0.57)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LA-DQB1*0401阴性患者与阳性患者之间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HLA—DQB1*0401和DQB1*0303是VKH的易感等位基因,而HLA-DQB1*0601和DQB1*0302是抗性等位基因。HLA-DQB1*0401基因与临床表现无明显相关性。(2)PCR-SSP可用于快速检测HLA—DQB1等位基因型别。  相似文献   
37.
李彩凤  江载芳  何晓琥  滕庆 《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1):654-657,T001
目的研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HLA-II类DR等位基因的相关性,以及临床表型与基因序列及可能的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可望对(SLE)的易感基因有所发现,并揭示其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应用PCR-SSP方法,分析了53例SLE患者及78例正常对照HLA-II类基因DRB1位点的多态性,并对DRB1*15阳性患者35人进行PCR-SSCP分析,结合PCR产物直接测序,分析临床表型与基因序列之间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DRB1*15基因频率较对照明显增高(RR=4.5, Pc<0.05,χ2=15.3),DRB1*03基因频率较对照升高(RR=5.4,Pc<0.05,χ2=7.7);而DRB1*04基因频率明显降低(RR=0.22,Pc<0.05,χ2=8.2).其中,HLA基因的型别不同,可影响SLE的临床表现.合并狼疮脑病、狼疮肾炎的重症患者,DRB1*15基因第123位碱基发生C→G取代突变,从而使第4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谷氨酸.结论儿童SLE的发病与携带HLA-DRB1*15、DRB1*03等位基因有关,此二基因可能为疾病相关基因.其中HLA型别不同,影响SLE患者的临床表现.DRB1*04基因频率降低,可能为疾病保护性基因.发生DRB1*15基因编码序列突变者以重症患者为主,提示HLA分子结构改变对功能的影响,此结论可能部分性解释SLE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DQB1等位基因与大肠癌遗传关联性。方法:运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等位基因序列分析,检测无亲缘关系的湖北籍汉族健康人136名、大肠癌组54例患者的HLA-DRB1、-DQB1基因。结果: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比较,HLA-DRB1*0901等闪基因分布频率明显增高(0.2315、0.1397,P=0.033);而-DRB1*080X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降低(0.0093、0.0809,P=0.0071)。两组间HLA-DRB1其余等位基因及HLA-DQB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HLA-DRB1*0901与人大肠癌呈正关联,而HLA-DRB1*080X则与其负关联,上述峡谷等位基因结构还得到基因序列分析印证。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将人类白细胞抗原 (hum an leukocyte antigen,HL A ) 类基因作为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 ellitus,GDM)的候选基因之一 ,探讨 GDM患者夫妇 HL A- DRB等位基因共享性与 GDM发病机制的关系。 方法  GDM孕妇及其配偶 30对为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与研究对象同期入院的同年龄组正常健康孕妇及其配偶 40对作为对照组 ,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初产。采集肘静脉血 5 m l,酚 /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 DNA ,PCR- SSP法进行 HL A- DRB基因分型。 结果 在GDM组中 ,共享 1对及 1对以上 HL A - DRB1等位基因的夫妇占总数的 33.33%,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2 .5 0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相对危险度 (RR) =2 .30 ]。剔除两组相同的共享等位基因的校正分析也显示 GDM组夫妇共享 HL A - DRB1等位基因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 (16 .6 7%与 0 ,P<0 .0 5 ,RR=1.2 0 ) ,且 GDM组夫妇共享的等位基因 SSCP带型一致 ,未见亚型。GDM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 ,夫妇对 HL A- DRB3、B4、B5等位基因的共享性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夫妇共享 HL A-DRB1基因时 ,发生 GDM的风险增大 ,提示胎儿 -胎盘单位在 GDM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基因的变化及多位点之间的相关性,发现9号染色体上与ESCC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 通过手工显微切割、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gNO3染色等技术,对照正常组织,检测不典型增生及癌组织在9号染色体上6个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H)的情况,同时分析该6个位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有信息的病例中,正常组织未发生LOH,不典型增生总LOH率为17.2%(25/145),ESCC总LOH率为24.9%(43/173);不典型增生和ESCC组织中,6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率依次分别为D9S162(20.8%、36.7%)、D9S171(33.3%、36%)、D9S753(34.8%、46.2%)、D9S1748(4.2%、13.8%)、D9S242(14.3%、21.2%)、D9S43(0、0).无论在不典型增生还是在癌组织中,其LOH在9号染色体的各位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6,P<0.005;X3=22.66,P<0.005).结论 从正常组织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变的过程中,存在染色体改变的累积.D9S171、D9S162、D9S242、D9S753位点存在较高的等位基因LOH,均>20%,各位点或其附近可能存在与ESCC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