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57篇 |
免费 | 313篇 |
国内免费 | 15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111篇 |
妇产科学 | 42篇 |
基础医学 | 301篇 |
口腔科学 | 114篇 |
临床医学 | 753篇 |
内科学 | 906篇 |
皮肤病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59篇 |
特种医学 | 11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50篇 |
综合类 | 992篇 |
预防医学 | 220篇 |
眼科学 | 40篇 |
药学 | 61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27篇 |
肿瘤学 | 13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56篇 |
2020年 | 179篇 |
2019年 | 109篇 |
2018年 | 110篇 |
2017年 | 166篇 |
2016年 | 197篇 |
2015年 | 194篇 |
2014年 | 365篇 |
2013年 | 362篇 |
2012年 | 523篇 |
2011年 | 440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295篇 |
2008年 | 247篇 |
2007年 | 183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89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43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31.
目的:探讨了甲亢和甲减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F-Ⅰ、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比浊法对36例甲亢和30例甲减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IGF-Ⅰ、hs-CRP测定。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甲亢患者血清IGF-Ⅰ、hs-CRP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甲减患者除hs-CRP水平高于正常人组外(P〈0.01),血清IGF-Ⅰ水平则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3个月治疗后,除hs-CRP水平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P〉0.05),血清IGF-Ⅰ水平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甲亢和甲减患者血清IGF-Ⅰ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环丙沙星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株的qnr、aac(6')-Ⅰ b-cr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收集2005年8月-2008年4月间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环丙沙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共46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370株,阴沟肠杆菌39株,克雷伯菌属细菌52株.应用PCR方法 检测qnr和aac(6')-Ⅰ b幕因,DNA测序检测qnrA、qnrB、qnrS和aac(6')-Ⅰ b-cr基因;接合传递试验方法 探讨细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传递情况.结果 461株环丙沙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株中检出含qnr基因阳性菌株15株(3.25%),包括qnrA基因阳性株5株(4株阴沟肠杆菌和1株解鸟氨酸克雷伯菌)、qnrB基因阳性株4株(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株大肠埃希菌)、qnrS基因阳性株6株(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株大肠埃希菌);检出52株细菌(包括42株大肠埃希菌、4株阴沟肠杆菌和6株克雷伯菌属细菌)携带aac(6')-Ⅰ b-cr.15株qnr基因阳性的菌株同时携带aac(6')-Ⅰ b-cr,药敏结果 显示对业胺培南敏感但对多种抗生素耐药.15株qnr基因阳性的菌株中7株质粒接合传递试验成功,临床株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的耐药性部分传递给了受体株.结论 qnr基因在温州地区环丙沙星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株中较少见,而aac(6')-Ⅰ b-cr基因存在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3.
目的:研究活化型肝星状细胞(HSC)中miRNA-193(miR 193)下调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将大鼠miR-193的前体序列(pre-miR-193)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经酶切和DNA测序鉴定,获得质粒pcDNA3.1-miR-193;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质粒转染到大鼠的活化型肝星状细胞(HSC-T6)中,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和免疫印迹检测肝纤维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iR-193经酶切鉴定及DNA测序显示,目的片段的大小与预期结果一致;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法和免疫印迹检测显示,重组质粒转染到活化型H-SC-T6中后,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而胶原蛋白Ⅰα1和Ⅰα2的下调作用不明显。结论:miR-193能抑制活化型肝星状细胞中肝纤维化相关基囚α-SM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联合检测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 ACS)患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急诊胸痛患者135例,其中NSTE ACS 80例、非心源性胸痛(NCCP) 55例,均于胸痛3小时内入院检测血清IMA、H-FABP、cTnI,比较组间差异;整理住院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患者入院时IMA、H-FABP、cTnI结果差异.结果 NSTE ACS组入院时IMA、H-FABP、cTnI均高于NCCP组(P<0.01);诊断NSTE ACS早期心肌缺血的灵敏度IMA(86%)高于H-FABP(68%)和cTnI(79%),IMA、H-FABP、cTnI平行试验灵敏度可达到90%,并具有更高阴性预测价值(85%);发生MACE的患者入院时IMA、H-FABP、cTnI结果明显高于非MACE患者(P<0.05).结论 IMA是较cTnI和H-FABP更敏感的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指标,IMA、H-FABP、cTnI联检可以提高NSTE ACS早期心肌缺血诊断与排除诊断效率,并对预后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5.
DNA条形码( DNA Barcoding )技术是一种新的物种识别方法,它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产物。在最近几年里,该技术已成为生物分类学中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这一概念认为,类似于商店里使用扫描仪读取条形码,对地球上每一种生物通过快速分析其DNA中的一段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 mt COⅠ)加以识别。理论上, DNA条形码已被证明在生物分类鉴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发展,但目前不同分类学家对其持的意见也不尽相同。本文综述了DNA条形码技术的产生、发展概况、原理与操作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并概括了DNA条形码在应用于物种分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6.
目的 获取抗人肌钙蛋白Ⅰ(cTnI)的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 以人cTnI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了抗人cTnI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随后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用protein G亲和纯化法纯化抗体,抗原竞争ELISA法鉴定抗体亲和力,SDS-PAGE法鉴定纯度,Western blotting鉴定抗cTnI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竞争ELISA法分析抗原结合位点.结果 筛选出9株稳定分泌抗cTnI的单抗杂交瘤细胞株,其中A3、A9两株免疫球蛋白亚类均为IgG2a,分泌的抗体纯度高,与CK-MB、cTnT无交叉反应,效价均为:1:1024000,亲和力分别为4.21×10^8mol/L、1.07×10^8mol/L,抗原结合位点不同.结论 成功制备出了一对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抗人cTnI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37.
背景:软骨细胞移植等组织工程方法已经成为非常有潜力的骨关节炎治疗措施,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不仅参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而且与细胞移植治疗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的:培养人膝关节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构建两者共培养的细胞培养模型,探讨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对软骨细胞的作用。
方法:收集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和严重创伤患者行截肢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连续消化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方法,培养软骨下骨的成骨细胞,应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方法,培养软骨细胞,然后应用多孔插入器细胞培养池构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三维共培养模型。
结果与结论:通过免疫组化,NBT/BCIP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检查,证实成功培养出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实时定量RT-PCR显示,在与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成骨细胞共培养的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基因的表达明显下降。可见骨关节炎患者的成骨细胞能促进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138.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以患者血栓形成和(或)病态妊娠、血中存在抗磷脂抗体为临床特征.β2糖蛋白Ⅰ是该病的主要自身抗原,它的独特的氨基酸序列、具有构想变化和氧化还原修饰等特性使得它在疾病发病机制中占重要作用.它与其自身抗体结合交联触发靶细胞外和胞内信号通路,引起血栓形成和病态妊娠.进一步明确β2糖蛋白Ⅰ与其抗体间相互作用、该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液稳态失衡的具体机制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针对抗磷脂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特异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淀粉样变性诊断标记物131I-SAP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安全性。方法应用Iodogen法对SAP标准品进行131I标记;纸层析法测定131I-SAP的标记率与放射化学纯度。将131I-SAP分别于4℃和37℃新鲜人血清中0h,24h,48h,72h和96h,测定放射化学纯度,评价其体外稳定性。对131I-SAP进行热原、异常毒性等安全性实验。结果131I-SAP的标记率为70.6%,96h后的放射化学纯度仍大于90%。热原、异常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结论131I-SAP具有较好的体外稳定性,并且无热原及明显毒性反应,适合进一步临床实验及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0.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还原酶I-硫氧还蛋白(PrxI-Tr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抗氧化体系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无损伤血管夹钳夹通往大鼠肝左叶、肝中叶的血管和胆管蒂,30 min后松
开血管夹,制造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损伤再灌注6h后取血和肝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HE法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学改变。采用RT-PCR的方法观察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rxI-Trx、SOD、CAT氧化还原体系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PrxI、SOD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ALT水平和HE结果均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大鼠肝细胞明显受损。PrxI-Trx、SOD和CAT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同时,PrxI、SOD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 PrxI-Trx、SOD和CAT在肝脏缺血再灌
注损伤中均发挥了抗氧化应激作用,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