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640篇
  免费   6539篇
  国内免费   7424篇
耳鼻咽喉   1048篇
儿科学   1369篇
妇产科学   1340篇
基础医学   7323篇
口腔科学   2813篇
临床医学   15696篇
内科学   11302篇
皮肤病学   1783篇
神经病学   1811篇
特种医学   267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6401篇
综合类   29834篇
预防医学   7714篇
眼科学   1012篇
药学   16550篇
  166篇
中国医学   8014篇
肿瘤学   7696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1052篇
  2023年   3352篇
  2022年   3848篇
  2021年   4669篇
  2020年   2788篇
  2019年   2700篇
  2018年   1403篇
  2017年   2150篇
  2016年   2601篇
  2015年   2972篇
  2014年   4364篇
  2013年   4399篇
  2012年   6104篇
  2011年   6833篇
  2010年   6684篇
  2009年   6819篇
  2008年   7332篇
  2007年   6731篇
  2006年   6900篇
  2005年   6755篇
  2004年   5474篇
  2003年   4679篇
  2002年   3908篇
  2001年   3871篇
  2000年   3011篇
  1999年   2358篇
  1998年   1914篇
  1997年   1622篇
  1996年   1456篇
  1995年   1295篇
  1994年   1121篇
  1993年   563篇
  1992年   714篇
  1991年   631篇
  1990年   562篇
  1989年   431篇
  1988年   201篇
  1987年   161篇
  1986年   99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以NGA作为肝靶向药物载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管昌田  钟裕国 《中华核医学杂志》1992,12(3):166-168,T014
  相似文献   
83.
就P34^cdc2/cyclin B的研究近况作了概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cdc2激酶的结构特征;(2)cdc2激酶的作用底物及生理学意义;(3)cdc2激酶在细胞周期中活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84.
85.
1 抗生素类可致敏的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和链霉素.常用的试敏方法有皮内试验法,点刺试验法及划痕试验法.在四类32种青霉素制剂中,除以青霉素V为代表的耐酸青霉素毒性低,过敏反应少,做成口服制剂,文献中未见明确提出用前必须做过敏试验,其它青霉素品种用前均需做过敏试验.但从药物结构上分析,青霉素V同属青霉素类,故用前最好做青霉素度试.  相似文献   
86.
1.从结构上区分什么是伯胺、仲胺、叔胺.以及季铵碱、季铵盐类.为学习化学性质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7.
Yang等在1985年首先从牛脑内分离纯化得到一个8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因为其首位和末端位都是苯丙氨酸,所以称为神经肽FF(NPFF)犤1犦。以后又相继从多种哺乳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外周组织发现NPFF家族的存在犤2犦。NPFF的分子构成有一定种族特异性,一般由8~18个氨基酸组成,其中氮末端氨基酸残基为保守序列,与其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NPFF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呈高度不均匀分布,研究发现NPFF广泛存在于大鼠的CNS内涉及感觉,尤其是痛觉传入通路、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神经通路、精神神经活动和内分泌功能等广泛区域,尤其是参与…  相似文献   
88.
89.
喹诺酮类药物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已在不同国家的医院中和社会上应用2~5年了。这些药物已被医生所广泛接受,并确证对许多感染均非常有用.我们对这些药物已经认识到了什么呢?是将更有效的应用它们呢?还是改变我们的用药方法呢?本文的目的是对较新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90.
砷的致癌机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由于环境,职业和治疗性原因使人类长期暴露于砷及其化合物,皮肤、膀胱及呼吸系统等部位的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我国大陆部分地区、台湾、孟加拉、中美和南美洲的居民,长期饮用高砷(5μg/L)水,皮肤损伤和皮肤癌,膀胱癌发病率很高,皮肤癌可以发生在身体暴露和非暴露于阳光的部位。病理形态上是鳞癌和基底细胞癌,或者两类混合发生,并在棘细胞内发现大小不等的黑素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