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6篇
  免费   1399篇
  国内免费   656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240篇
妇产科学   76篇
基础医学   676篇
口腔科学   47篇
临床医学   1997篇
内科学   2392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2712篇
特种医学   413篇
外科学   747篇
综合类   2604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1341篇
眼科学   362篇
药学   1096篇
  15篇
中国医学   825篇
肿瘤学   479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762篇
  2021年   918篇
  2020年   759篇
  2019年   758篇
  2018年   766篇
  2017年   661篇
  2016年   657篇
  2015年   567篇
  2014年   1076篇
  2013年   975篇
  2012年   810篇
  2011年   885篇
  2010年   672篇
  2009年   647篇
  2008年   646篇
  2007年   657篇
  2006年   545篇
  2005年   473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眩晕宁组(A组:治疗组40例)、氟桂利嗪组(B组:观察组39例)及尼莫地平合用复方丹参片组(C组:对照组41例),60d后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5.0%。B总有效率为84.6%,C总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73.2%。3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眩晕宁(A组)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92.
杨琨  孙佳凡 《中国医药》2012,7(2):144-145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的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8例),研究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余治疗同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6周后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AA)诱导法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法]、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14 d、6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AA法(15.7±3.5)%、(1 4.8±3.1)%比(37.8±7.7)%,ADP法(36.7±7.4)%,(40.5±5.6)%比(88.7±8.6)%;对照组:AA法(16.0±2.9)%、(15.5±3.6)%比(42.6±6.8)%,ADP法(39.2±7.0)%,(37.4±4.9)%比(90.3±7.8)%,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性好转(P<0.01);2组间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吲哚布芬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阿司匹林相当,在脑梗死急性期时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93.
陈岚  瞿浩  李玫 《贵州医药》2012,36(7):602-6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50例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MRI和MRA检测、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动脉狭窄栓出率为74.0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41.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71%,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46.85%.轻度狭窄占26.13%,中度狭窄43.24%,重度狭窄30.63%.(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LDL2C等为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2C为保护因子.(3)根据MRI和MR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变严重,CRP及IL-6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可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和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探讨RIPC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防护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分为肠缺血再灌注(L/R)组(8只)、RIPC组(8只)和假手术组(Sham组,5只).用充气套囊加压阻断右侧上下肢体血供5 min后放气恢复血供5 min的方法重复3次首先建立大鼠肢体缺血预适应模型.后经正中剖腹,阻断腹腔干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30 min后,恢复血运2h制作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取肠组织分别作苏木素-伊红染色、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凋亡检测、髓过氧化酶( MPO)活性和丙二醛检测.结果 肠组织损伤评分、PAR阳性表达率、MPO活性和丙二醛水平,I/R组均较Sham组明显增高[(4.65±0.82)分比(0.56±0.48)分,(23.8±2.8)%比(5.1±0.8)%;(330±15)U/g比(24±5)U/g;(248±15)μmol/( L· mg)比(36±7)μmol/(L·mg),均P<0.05];RIPC组上述指标[(2.92±0.74),(16.8±3.1)%,(218±17) U/g,(121±13) μmol/(L· mg)]均明显低于I/R组,但仍高于Sham组(P<0.05).结论 RIPC可能会通过抑制肠炎症反应、脂质过氧化和降低PARP激活程度来减轻I/R后小肠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死(CI)的关系。方法收集7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72例健康门诊者(对照组)的差资料,测定血浆Hcy的含量,对比分析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浆Hcy增高者45例(60.00%),血浆Hcy含量为(25.33.28)μmol/L,对照组血浆Hcy增高者7例(9.72%),血浆Hcy含量为(11.72±3.5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建(P〈0.01)。结论高Hcy血症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Hcy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及其危害效应。方法利用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使用世界银行与哈佛大学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公式,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结果四川省每千人口因血吸虫病损失的健康寿命年为6.7年。每个患者平均损失0.6965个健康寿命年,截至2008年底,四川历史累计血吸虫病患者127.6万人,因血吸虫病累计损失的健康寿命年总为88.86万年。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较严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60例,根据临床病情发展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204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2.9%),远高于非进展组(73%),进展组以中低回声斑块(87.5%)为主,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25.5%)。结论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与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脑血通口服液缺血性中风,并与服用脑血康口服液的对照组相比较,临床观察表明:脑血通口服液对缺血性中风的神经功能改善以及降低血脂、血压、血糖、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具有显著疗效,有效率达93.4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99.
刘金平  孙燕燕 《新中医》2021,53(2):39-42
目的:观察麝香四黄汤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AICD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及试验组各45例.参照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麝香四黄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  相似文献   
1000.
腺苷A_1受体参与兔脊髓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腺苷A1 受体是否参与兔脊髓缺血预适应 (IPC)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肾下段夹闭法建立兔脊髓缺血模型。动物分为 7组 ,即缺血损伤组 :使脊髓缺血 2 0min ;IPC组 :脊髓预缺血 6min ,再灌注 30min后再次使脊髓缺血 2 0min;8 环戊基 1 ,3 二丙黄嘌呤 (DPCPX ,腺苷A1 受体阻断剂 ) +IPC组及DMSO溶剂 +IPC组 :在IPC前分别ipDPCPX及DMSO ,其余步骤同IPC组 ;DPCPX +缺血损伤组 :在脊髓 2 0min缺血前ipDPCPX ,其余步骤同缺血损伤组 ;预缺血组 :使脊髓缺血 6min;DPCPX +预缺血组 :在脊髓 6min缺血前ipDPCPX ,其余步骤同预缺血组。所有组再灌注48h后 ,进行后肢神经功能评分 ,然后取脊髓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缺血损伤组相比 ,IPC明显改善脊髓缺血后兔后肢神经功能和减轻脊髓病理学损伤 ;DPCPX完全取消IPC对脊髓缺血的保护作用 ,而DMSO不能取消IPC的保护作用 ;单给DPCPX并不能进一步加重缺血损伤。缺血 6min及DPCPX +缺血 6min均不能引起脊髓缺血损伤。结论 腺苷A1 受体参与兔脊髓IPC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