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12篇 |
免费 | 633篇 |
国内免费 | 9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155篇 |
妇产科学 | 11篇 |
基础医学 | 791篇 |
口腔科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642篇 |
内科学 | 4080篇 |
皮肤病学 | 79篇 |
神经病学 | 89篇 |
特种医学 | 104篇 |
外科学 | 601篇 |
综合类 | 995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270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752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061篇 |
肿瘤学 | 1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209篇 |
2022年 | 372篇 |
2021年 | 481篇 |
2020年 | 462篇 |
2019年 | 410篇 |
2018年 | 321篇 |
2017年 | 333篇 |
2016年 | 387篇 |
2015年 | 347篇 |
2014年 | 654篇 |
2013年 | 794篇 |
2012年 | 452篇 |
2011年 | 535篇 |
2010年 | 417篇 |
2009年 | 363篇 |
2008年 | 425篇 |
2007年 | 423篇 |
2006年 | 339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194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57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127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28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42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重症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19例。采取肠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完全胃肠道休息,治疗4周后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重症UC经过4周治疗后临床痊愈36例(39.3%),好转65例(54.6%),无效18例(15.1%),总有效率84.9%。初发型,复发型和持续型UC内镜下和组织学存在一定差异,但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差异。结论:初发型,复发型和持续型UC内镜下和组织学存在一定差异,肠外静脉高营养疗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了解P物质受体-神经激肽1受体(NK-1R)在正常肠管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该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21个溃疡性结肠炎标本取自因该病并发症而手术的患。正常肠管组织取自24个器官捐献,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正常肠管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织NK-1R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NK-1R的蛋白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进行NK-1R的组织学定位。结果 与正常肠管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NK-1RmRNA和蛋白都过度表达,免疫组化检查显示,NK-1R的表达主要位于溃疡性结肠炎组织的肠黏膜表面,黏膜固有层的单核细胞,黏膜下层的动,静脉和纵形与环形肌层等处。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NK-1R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扰乱了神经激肽的作用环节,加剧肠管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纳入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用Cochrane评价方法对文献的风险偏倚进行评价;对纳入文献的临床疗效、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炎症相关因子水平改善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RCTs文献,涉及1 4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示:(1)与单用西药组比较,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可以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为1.55,95%可信区间(CI)为(1.39,1.72)];根据干预药物种类进行亚组分析,联合使用柳氮磺吡啶组和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组合并的效应量RR分别为1.46[95%CI(1.19,1.77)]、1.59[95%CI(1.40,1.80)];根据干预疗程进行亚组分析,1~30 d、31~60 d、61~90 d疗程组合并的效应量RR分别为1.42[95%CI(1.18,1.70)]、1.69[95%CI(1.44,1.97)]、1.47[95%CI(1.15,1.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可以改善DAI评分,并降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的文献同质性较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与单用西药组比较,参苓白术散方加减联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联用美沙拉嗪一类新型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疗效更佳,可改善疾病活动程度及炎症因子水平,适宜的疗程为30~60 d。因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各试验设计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结论需进一步的高质量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54.
Background
Ischemic colitis is a common disorder often without clear indications for surgical management.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that predict the need for surgery.Methods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retrospectivel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codes and admission over an 8-year period.Results
A total of 253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ischemic colitis. A total of 205 patients were managed nonsurgically, 12 underwent immediate surgery (within 12 hours of presentation), and 36 had delayed surgery. On univariate analysis, risk factors that predicted delayed surgery wer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atrial fibrillation, hypotension, tachycardia, absence of bleeding per rectum, free intraperitoneal flui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vasopressors,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increased lactate level on admission. Intraperitoneal flui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and absence of bleeding per rectum were predictive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olitis, several risk factor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ed for subsequent surgery during the same admission. These factors could be used to select patients for immediate surgery before worsening of their clinic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55.
摘要为探讨溃愈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本研究以采用中药溃愈散保留灌肠治疗的UC患者(治疗组)、采用西药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的UC患者(对照组)及正常健康体检者(空白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健康体检者血清TNF-α、IL-8的含量,采用二步免疫组化法检测UC患者治疗前后结肠组织中TNF-α、IL-8的表达水平,并将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和结肠组织中TNF-α、IL-8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综合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2.6%,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71.4%,20/28),P〈0.05;(2)TNF-α、IL-8水平:治疗组和对照组UC患者治疗后血清及结肠组织中TNF-α、IL-8水平均显著降低,尤以治疗组降低更明显。结果表明,中药溃愈散保留灌肠对UC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症递质的释放,来有效阻断免疫反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56.
57.
58.
为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片(惠迪)联合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9例湿热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惠迪口服,每次1.0g,3次/d;对照组患者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口服,每次1.0g,4次/d。两组均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疗程均为6周。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94.03%)明显高于对照组(72.73%),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及镜下肠黏膜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惠迪口服联合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型UC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9.
中西药物保留灌肠合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中西药物保留灌肠合并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对确诊的63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用中西药物150 mL睡前保留灌肠合并针灸治疗,每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31例)用强的松龙100 mg、庆大霉素16万u加生理盐水150 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疗程4周.然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和77.4%,1年复发率分别为9.37%和25.8% (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药物保留灌肠合并针灸治疗UC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0.
复合法诱发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建立和免疫学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2,4-二硝基氯苯(DNCB)和醋酸(AA)复合法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并验证其在炎性肠病(IBD)发病及治疗机制中的研究价值。方法:昆明种小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硫氮磺胺吡啶(SASP)及中药灌肠治疗4组,肠道积分法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DAPI染色检测淋巴细胞凋亡指数的改变;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中CD4~ CD29~ T细胞及外周血和肠系膜淋巴结中CD3~ 、CD4~ T细胞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免疫型小鼠结肠炎模型。模型组小鼠肠道病理学损伤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加重;特别是模型组CD4~ CD29~ 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淋巴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而CD3~ 、CD4~ T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经SASP和中药灌肠治疗后,肠道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免疫组织淋巴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且CD3~ 、CD4~ T细胞亚群较模型组明显增高。结论:DNCB AA法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IBD动物模型,可成功用于炎性肠病发病及治疗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