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66篇
  免费   9424篇
  国内免费   629篇
耳鼻咽喉   281篇
儿科学   2063篇
妇产科学   1735篇
基础医学   5638篇
口腔科学   4464篇
临床医学   17846篇
内科学   7882篇
皮肤病学   653篇
神经病学   5293篇
特种医学   915篇
外科学   3610篇
综合类   10204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一般理论   91篇
预防医学   38651篇
眼科学   360篇
药学   3866篇
  104篇
中国医学   998篇
肿瘤学   2061篇
  2024年   372篇
  2023年   2878篇
  2022年   3756篇
  2021年   5261篇
  2020年   5443篇
  2019年   5120篇
  2018年   4447篇
  2017年   4247篇
  2016年   4084篇
  2015年   4014篇
  2014年   6436篇
  2013年   8455篇
  2012年   5696篇
  2011年   6126篇
  2010年   4580篇
  2009年   4610篇
  2008年   4545篇
  2007年   4535篇
  2006年   3922篇
  2005年   3037篇
  2004年   2587篇
  2003年   2243篇
  2002年   1649篇
  2001年   1561篇
  2000年   1344篇
  1999年   931篇
  1998年   798篇
  1997年   637篇
  1996年   535篇
  1995年   348篇
  1994年   346篇
  1993年   336篇
  1992年   263篇
  1991年   224篇
  1990年   188篇
  1989年   151篇
  1988年   180篇
  1987年   122篇
  1986年   103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81篇
  1983年   54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47篇
  1980年   49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37篇
  1977年   38篇
  1976年   37篇
  1975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服务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宇 《护理学报》2007,14(3):54-56
目的探讨服务营销理念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服务营销的理念引入无偿献血护理工作中,包括无偿献血的宣传招募、献血全过程护理、献血后回访等方面,创新和优化献血服务。观察应用此理念后2006年1-10月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固定献血者人数以及一次性献血400m1人数,并与2005年同期进行比较,观察服务营销理念应用的效果。结果在无偿献血护理中引入服务营销理念后献血反应发生率由开展前的1.798%下降至0.499%;一次性献血400ml人数占献血者比例由14.878%增加至57.055%;固定献血者比例由3.448%增加到10.7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将服务营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无偿献血护理工作中,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和降低献血反应的严重程度,并提高一次性献血400ml的人数,稳定和扩大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992.
针对医院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建立了工作的规范引导和质量控制标准。经3年临床实践运用,加强了对全院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协调和考核;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组长的工作能力,确保了全院工作的同步开展与落实。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探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构建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解释结构模型(ISM),为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2月收集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文献分析、ISM小组成员讨论和专家访谈等方式确定14个影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两两比较,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因素邻接矩阵,利用Matlab软件计算可达矩阵并进行层级结构分析,最终建立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因ISM模型。[结果] 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ISM模型呈6层阶梯结构,直接影响因素L1={S11}、核心影响因素L2={S9,S10,S13,S14}、L3={S8,S12}、L4={S6}、深层影响因素L5={S2,S3,S4,S5,S7}、L6={S1}。各层级间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共同影响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结论] 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涉及政府机构、医疗和教育机构、社会民众等多维度共同协调配合。根据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影响因素不同层级结构和路径特点健全中医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适合预防社区人群老年性痴呆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选择30名社区老年人,以健康讲座、趣味健脑活动、比赛等形式,进行为期3年的健康教育,随后采用自设问卷对此组老年人对健康教育方法的认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0名老年人均喜欢健康讲座、趣味健脑活动、比赛等形式的健康教育;18名老年人认为讲座时间以60min为宜;不受场所限制的健身球和手指操健脑锻炼和趣味活动的参与程度较高。结论在对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中,根据老年人对预防保健知识的需求及其生理特点,设置贴近生活、简便易学的健康教育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Hybrid organizations in modern health movements adopt multiple organizational logistics, allowing them to more effectively achieve social change. We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152 probreastfeeding organization websites categorized as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or hybrid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eries of ANOVA analyses, we found that hybrid’s websites provide significantly more useful health care information, better maintained dialogue with members, more efficiently mobilized members, commoditized health care issues less, and created member identity while maintaining institutional ties. Ultimately, hybrids tended to incorporate the positive elements from both grassroots and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while rejecting many of the negative elements.  相似文献   
996.
诸葛毅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5):3546-3547
目的:探讨高护学生抑郁情绪状况及其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为干预和调适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在学生知情同意原则下,对311例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高护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21.22%,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经济状况、家庭的支持程度是高护学生的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高护学生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人际交往、学习状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安徽省3所医学类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992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和学习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各因子的得分高于常模(P=0.000),人际交往能力差异和不同学习状况对所持有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结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关注,且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交往、学习状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8.
1994~2003年全国各类学校食物中毒事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近10a来全国学校食物中毒的状况和特点,以便为预防和控制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1994~2003年报道的全国学校食物中毒资料,相关内容过录到调查表中,采用SAS8.1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0a间共发生学校食物中毒298起,中毒人数23996人。每年中毒人数、中毒次数未见下降趋势。其特点是食物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每年的二、三季度。298起食物中毒事件中中学占38,26%,大中专院校占26,51%,小学占23,49%,幼托机构占11,74%;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60.40%、化学性的占23.15%,植物毒素的占13.09%。因加工不当、原料污染、生熟交叉导致的食物中毒分别占40.27%,19.13%和11.41%;65.10%中毒食品来源于学校食堂,来源于个体摊点和批发零售的占18.45%。结论进一步开展卫生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卫生意识.加大监督、监测力度可有效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分析上海市2005—2013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校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2005—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3年上海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15起,其中传染病事件182起(84.7%),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18起(9.1%),食物中毒事件15起(7.0%)。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峰在5月份、11和12月份,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事件只发生在9—10月份。不同事件在月份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学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最多,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疾病是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疾病。[结论]2005—2013年上海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疾病为主,主要发生在小学。  相似文献   
1000.
Stroke is the UK's fourth highest cause of death and an estimated 300,000 people in England are living with related dis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x‐month review (6MR), a policy initiative that aimed to ameliorate unmet need. A multiple case study approach underpinned by critical realism was used to elicit the views of patients, carers, providers and commissioners across three sites using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ation. Forty‐six patients (age range 28–91 years), 30 carers and 28 professionals were interviewed between December 2015 and October 2016. Twenty‐nine reviews were observed. Data was analysed thematically across sites. 6MRs carried out by stroke nurse specialists (SNSs) were found to be more medically orientated than those completed by a Stroke Association (SA) co‐ordinator who focused on social issues. Reviewers regarded reviews primarily as an opportunity to address unmet need and signpost to further services. Patients responded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proactive and engaged, reflected an active orientation to recovery and self‐management; proactive and self‐managing on their own terms, encompassed patients who were striving for independence but took their own approach sometimes at odds with that of clinicians; and passive orientation, whereby patients did not engage in rehabilitation or self‐management. Patients identified different priorities to those of reviewers, particularly those with other long‐term conditions and this appear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satisfaction that some expressed. In conclusion,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that the 6MR played a key role in recovery. Locally defined outcomes for the 6MR reflecting national policy were not substantiated by the finding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6MR should review therapy goals and facilitate patient‐led goals. Reviewers should be allowed the freedom to individualise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adhering to a rigid framework dictated by national policy and local protoc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