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88篇 |
免费 | 817篇 |
国内免费 | 12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371篇 |
口腔科学 | 124篇 |
临床医学 | 343篇 |
内科学 | 733篇 |
皮肤病学 | 291篇 |
神经病学 | 127篇 |
特种医学 | 475篇 |
外科学 | 167篇 |
综合类 | 1352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632篇 |
眼科学 | 101篇 |
药学 | 287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857篇 |
肿瘤学 | 1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2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359篇 |
2021年 | 416篇 |
2020年 | 331篇 |
2019年 | 237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346篇 |
2015年 | 378篇 |
2014年 | 581篇 |
2013年 | 732篇 |
2012年 | 604篇 |
2011年 | 703篇 |
2010年 | 550篇 |
2009年 | 496篇 |
2008年 | 511篇 |
2007年 | 413篇 |
2006年 | 460篇 |
2005年 | 377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67篇 |
2002年 | 223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27篇 |
1999年 | 126篇 |
1998年 | 130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102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4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7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9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建立腊肠总亚硝基化合物(TNOC)测定方法,调查腊肠中TNOC污染情况。方法在以往液体标本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腊肠TNOC的化学裂解-热能分析仪测定方法,该法具有区分热和酸不稳定物质的优点。随机采集市售腊肠32份,采用化学裂解-热能分析仪法测定腊肠中总亚硝基化合物含量。结果研究发现,AG1-X8阴离子树脂可以有效去除样品中硝酸盐的干扰,又不影响亚硝基化合物的测定;0.2%HCl/HAc既能很好裂解NaNO2,又不会使不稳定的亚硝酰胺大量分解;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6%(83%~89%);TNOC检出限为6.6μg(N-NO)/kg,相对标准差为5.9%。32份腊肠样品中TNOC检出率为93.8%;平均含量为49.09μg/kg(95%CI39.15~126.35μg/kg)。结论该方法具有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腊肠中TNOC污染较普遍,应当加强这方面的食品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992.
目的为了摸清青海省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查清农牧区,尤其是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和受污染水地区及严重缺水地区的具体分布情况,为制定解决饮水问题的措施和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考虑当地水系分布、地质条件、人群饮水密集区等因素,于2005年3月,采取随机抽样方法采集各种类型水源水(河水、井水、泉水、机井水)水样。在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所属各县设置5个以上采样点,参照GB5749-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对水样进行检验,按《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对水质进行分级评价。结果共采集水样100件,其中,海东地区采集水样24件,海南州采集水样18件,海西州水样34件,海北州采集水样24件。海东地区、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均有苦咸水和细菌学指标超标的水样,海南州、海北州各有1件高砷水样,海东地区、海西州、海北州分别有2、3、5件高氟水样。一级水样所占构成比由低到高依次为海西州(26.5%)、海北州(45.8%)、海东地区(50.0%)、海南州(66.7%)。而三级水样所占构成比由低到高依次为海南州(11.1%)、海东地区(33.3%)、海北州(41.7%)、海西州(47.1%)。结论青海省人畜饮水部分水源不安全因素仍然以高氟、高砷、苦咸、微生物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比较鲜竹沥不同炮制品多糖的化学特征,并评估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鲜竹沥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改良福林-酚试剂(Lowery)法、高效分子排阻色谱联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分析法(HPSEC-ELSD)、高效分子排阻色谱联用多角度激光散射与示差折光仪分析法(HPSEC-MALLS-RI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炮制工艺鲜竹沥多糖的化学特征进行多维度比较,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肼基(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检测试剂盒评价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干馏、火制和水提鲜竹沥的多糖含量、多糖的糖含量及蛋白含量有明显差异,特别是干馏法鲜竹沥多糖的蛋白含量和HPSEC-ELSD指纹图谱与其他两种炮制品的差异较大;进一步HPSEC-MALLS-RID分析表明,干馏法鲜竹沥多糖色谱峰1的相对分子质量远大于其他炮制品,且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其他炮制方法更分散;SEM分析发现,干馏法鲜竹沥多糖的表面及断面较其他炮制品更光滑。体外抗氧化活性检测显示,3种炮制品多糖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干馏法鲜竹沥多糖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水提法次之,火制法最弱。结论:不同炮制工艺不仅影...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蒙古沙冬青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和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果:从蒙古沙冬青的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maackiain(1),短叶苏木酚(2),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3),大豆苷元4′,7-二葡萄糖苷(4),染料木素4′,7-二葡萄糖苷(5),isolupalbigenin(6),芒柄花苷(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木鳖子是一味传统的有毒中药,始载于北宋《开宝本草》,具有消肿散结,攻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治疗疮疡肿毒,乳痈,秃疮等。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等中国南方地区,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目前研究表明从木鳖子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包括萜类、甾醇类、挥发油类、脂肪酸类等成分。其中已鉴定的萜类化合物30种、挥发油成分102种、植物甾醇6种和脂肪酸类19种。毒理学研究表明,木鳖子水提物及醇提物均含有一定的毒性,毒性随着含油量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目前文献报道的主要有毒成分是木鳖子素和木鳖子皂苷类。药理学研究表明,木鳖子除了具有基于传统功效的抗癌、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外,还具有抗溃疡、抗氧化、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几年对木鳖子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通过查找中国知网,万方,Pub 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1964-2019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木鳖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对木鳖子的深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之经典名方。该文对近年来桃红四物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与分析。目前,桃红四物汤不同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较为系统,其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调经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方面,临床可应用于多系统、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例如妇科疾病、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等。在此基础上,依照质量标志物(Q-marker)有效、特有、传递与溯源、可测和处方配伍的"五原则"对桃红四物汤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提示阿魏酸、芍药苷、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梓醇、没食子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该复方的Q-marker,后续可选择这些Q-marker为指标,根据药材、饮片、中间体、对应实物的量值传递进行桃红四物汤全程质量控制并创建其质量可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1000.
走马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走马胎干燥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对走马胎根茎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 各种柱色谱分离,根据所得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 -O-galloylbergenin(1),11 -O-syringylbergenin(2),11 -O-protocatechuoylbergenin (3),4-O-galloylbergenin (4),11-O-香草酰岩白菜素(5),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6),豆甾醇-3 -O-β-D-呲喃葡萄糖苷(7),(一)-4′-hydroxy-3′-methoxyphenyl-β-D-[ 6-O-(4″-hydroxy-3”,5”-dimethoxy-benzoyl)] -glucopyranoside(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3,4,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