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9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8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53篇 |
口腔科学 | 88篇 |
临床医学 | 67篇 |
内科学 | 258篇 |
皮肤病学 | 7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41篇 |
综合类 | 407篇 |
预防医学 | 35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120篇 |
中国医学 | 502篇 |
肿瘤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98篇 |
2019年 | 54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61篇 |
2016年 | 64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20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50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总结刘凤斌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思想和临床经验,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和专家访谈结合设计,首先回顾2009—2013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资料,提取所用中药、疾病、证型、医疗费用和药物数量等信息,数据整理后采用统计描述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证型和初步的主药及加减变化,统计时同时进行全集和亚组分析;然后进行专家访谈讨论形成最终的证型及用药。结果共收集到2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资料,年龄(50.30±10.18)岁,男性151例(66.23%),女性77例(33.77%)。157例患者提取到中医诊断和证型信息,其中胃痞和胃脘痛各115和23例,缺失19例,包含脾胃虚弱证、脾虚湿热证、脾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不足证患者12,57,18,23,21,26例。整体228例患者共用104味中药,亚组157例患者共用94味中药,总结各组前15味中药形成初步的治疗主药和加减变化。然后,使用亚组157例患者资料,以各证型为因变量,纳入前32味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形成各证型下的加减用药变化。专家评阅修改后认为病因与饮食、情绪、体虚有关,病机是"脾虚气滞,热郁络瘀",并确定以上6种证型和12味治疗主药,包括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浙贝母、海螵蛸、大腹皮、枳壳、紫苏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醋莪术。该研究基于临床实践数据和专家访谈信息总结了刘凤斌教授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想经验,设计严谨,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CAG的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采用自由饮用1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并配合饥饱失常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埋线组10只、模型组9只、自然恢复组10只,模型组大鼠予以立即剖杀,采取相关标本以备检,自然恢复组、空白组不予干预措施,埋线组大鼠予以"足三里"(双)、"脾俞"(双)、"中脘穴"埋线治疗,每10 d治疗1次,共治疗6次,各组均正常饲养。采用肉眼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体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①肉眼、光镜下各组大鼠胃黏膜有显著性差异,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改善明显;②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P0.05);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升高(P0.01);④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降低(P0.01);⑤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统计170例CAG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70例CAG患者中,男女比例约1.2∶1;以45岁以上中老年为主;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胃脘痛、纳呆、泛酸、烧心等;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中,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分布及病程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常见,其证型分布与年龄、病程范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问题及策略方法。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病因治疗研究进展,应用中医因机证治,整体和微观辨证结合研究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中医整体和微观辨论证结合方法,能阻断或逆转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使药物预防胃癌成为可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6.
符成都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24-25
[目的]观察平胃萎康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4例门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7例摩罗丹浓缩丸,9g/次,3次/d;维生素E胶囊,2颗/次,1次/d;维生素C片,2片/次,2次/d。治疗组37例平胃萎康方(黄芪20g,白术、丹参、黄连、白芍各12g,党参15g,沙参、香附各12g,鸡内金15g,山楂、百合、茯苓各12g,白豆蔻10g),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加陈皮、半夏各12g,麦芽10g;嗳气烦躁加柴胡12g,佛手9g;大便黏腻、口臭加薏苡仁12g,茵陈9g,滑石12g。1剂/d,2次煎服。连续治疗3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治愈13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3.89%,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平胃萎康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满意,可促进胃黏膜修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解毒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PLGC)病人的疗效以及对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 protein)表达的影响.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另设10例健康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4片/次,3次/d.治疗组采用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常规水煎服分3次服用,1剂/d.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HP)的改变;测定Cyclin E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差异不明显;治疗组胃镜总有效率(80.00)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组病理疗效总有效率(76.67%)优于对照组(60.00%)(P<0.05);治疗组HP根除率(68.18%)明显优于对照组(21.05%)(P<0.05);两组治疗后Cyclin E蛋白的表达均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健脾化瘀解毒法能提高CAG胃镜及病理疗效,HP根除率高;健脾化瘀解毒法能调节Cyclin E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止胃癌前病变发展.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2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和证素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主要中医证型分布为气阴两亏证51例(40.16%),脾肾阳虚证28例(22.05%),气虚血瘀证21例(16.54%);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为气虚者82例(64.57%),阴虚者61例(48.03%),阳虚者28例(22.05%),血瘀者21例(16.54%),气郁者12例(9.45%),湿热者6例(4.72%)。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骨质疏松症基本病因病机为脾肾亏虚,肾虚以气虚、阴虚、阳虚,甚或阴阳两虚为主,脾肾双补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