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7篇 |
免费 | 108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17篇 |
口腔科学 | 179篇 |
临床医学 | 248篇 |
内科学 | 396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94篇 |
特种医学 | 136篇 |
外科学 | 69篇 |
综合类 | 236篇 |
预防医学 | 106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9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7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目的掌握福州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变化,以及入出境船舶截获鼠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差别,对相关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评估。方法在2011年1月到2012年12月之间,实施13岸鼠形动物调查及船舶鼠形动物笼日法监测,并对截获的鼠形动物携带鼠疫菌采用国标法检测抗原、抗体,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RNA,用PCR方法检测钩端螺旋体DNA。结果口岸共捕获鼠形动物373只,年平均密度0.0326只/笼·d,经鉴定隶属2目2科3属5种,褐家鼠为优势种群。7—11月份鼠密度较高,其中9月份达到高峰,12月份最低,鼠形动物活动为单峰型。鼠疫菌抗原、抗体均为阴性,肾综合征出血热RNA阳性55份,阳性率15.90%,钩端螺旋体DNA阳性14份,阳性率3.70%。结论福州口岸鼠体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阳性率高,有传播相关传染病的风险,有必要对口岸采取灭鼠措施,并对鼠间、人间相应传染病感染情况实施监测。 相似文献
92.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通过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内膜厚度(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舒张末期最小值(M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n);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果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作用,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针灸对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PS、MD和P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降低RI,增加双侧颈动脉的内径厚度,减小IMT。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状况,有助于减轻和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将18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四组,A组41例患者采用常规用药(抗血小板、营养神经,脑细胞活化剂)治疗;B组43例患者在A组用药基础上口服逐瘀通脉胶囊;C组45例患者在A组用药基础上静脉输入长春西汀注射液;D组51例患者在A组用药基础上采用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D组总有效率为96.07%,显著高于A组(60.97%)、B组(72.09%)和C组(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T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B组和C组(P〈0.05),且血管事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能更好地改善症状,调节血脂;可以稳定和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防血管事件发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逐瘀通脉胶囊或长春西汀。 相似文献
94.
为了对比空斑减少中和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在评价人血清抗麻疹病毒抗体测定结果时的异同,对328名3-6月龄儿童接种沪191麻疹疫苗前后的血清样本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免前血清抗麻疹病毒抗体时,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比血凝抑制试验灵敏,在测定免后血清抗麻疹病毒抗体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空斑减少中和试验能测出婴儿血甭中存在的极少量的母传抗体,在考核母传抗体对麻疹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冠心病(CHD)组60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夹心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MMP-9水平,冠心病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和多支病变,按病变处斑块形态分为1型、2型和3型斑块,分析各组之间以及CHD组中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相应血清MMP-9浓度的关系。结果血清MMP-9水平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对照组依次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多支冠脉病变组血清MMP-9水平高于单支冠脉病变组,2、3型斑块组MMP-9水平高于1型斑块组。结论血清MMP-9水平增高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6.
《Health & place》2014
We mapped mobile medical clinic (MMC) client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ir self-reported locations and travel behaviors to better understand health-seeking and utilization patterns of medic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s in Connecticut. Contrary to distance decay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clients was traveling substantial distances to receive repeat care at the MMC. Of 8404 total clients, 90.2% lived within 5 miles of a MMC site, yet mean utilization was highest (5.3 visits per client) among those living 11–20 miles of MMCs, primarily for those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Of clients making >20 visits, 15.0% traveled >10 miles, suggesting that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clients traveled to MMC sites because of their need-specific healthcare services, which are not only free but available at an acceptable and accommodating environmen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ontribute to the important research on healthcare utilization among vulnerable population by focusing on broader dimensions of accessibility in a setting where both mobile and fixed healthcare services coexist.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与分析阿司匹林、普罗布考和阿托伐他汀钙三药联用治疗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间126例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PAS组与AS组各63例,AS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100mg/日和阿托伐他汀钙20mg/日,PAS组在As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500mg/次,2次/日,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与分析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和性质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不稳定斑块面积均有减小,PAS组不稳定斑块的面积减小程度大于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组不稳定斑块数目减少程度大于AS组。结论PAS疗法对消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显著作用,普罗布考在降血脂及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减轻和消退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此疗法具有显著优势.在临床更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正常人足背动脉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方法将29~75岁的正常检查对象分为不同年龄段的5组,对200支足背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其内径,管壁是否光滑,主要观察管壁有无斑块。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的增多及遗传因素,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且在年龄上有提前趋势。35岁以下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12%;35~4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30%;46~5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50%;56~6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60%;65岁以上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70%。结论早期发现下肢血管病变,对治疗、预后和提高检查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46例脑梗死患者及40名对照者的血Hcy水平并同时检测其血脂、血糖及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量和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的血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叶酸以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两组之间的血糖及血脂水平无差异。将脑梗死组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的数量分为无斑块组、单一斑块组和多个斑块组比较其血Hcy水平发现其组间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Hcy水平与IMT值成正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与IMT值成负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形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导致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增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本研究通过指导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在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观察其控制菌斑的效果.方法:选择采用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对照组刷牙时未使用牙间隙刷.矫治 1 个月、6 个月和 1 年后分别使用菌斑显示剂检测牙菌斑指数.结果:矫治期间实验组菌斑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菌斑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患者刷牙时配合使用牙间隙刷能有效的控制菌斑,有利于正畸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从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