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69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10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9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117篇 |
口腔科学 | 179篇 |
临床医学 | 248篇 |
内科学 | 396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94篇 |
特种医学 | 136篇 |
外科学 | 69篇 |
综合类 | 236篇 |
预防医学 | 106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9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47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76篇 |
2020年 | 60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6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18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15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93篇 |
2008年 | 77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0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0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部分前循环梗死为43.1%,腔隙性梗死为39.0%,后循环梗死为11.6%,完全前循环梗死为6.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占70.5%,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占斑块检出率的55.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检出率为46.9%、斑块≥4个的患者为33.3%、斑块平均个数为3.26±1.87个,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稳定性、个数与完全前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的形成密切相关,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73.
为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对10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情况分为正常组(30例),增厚组(30例),硬斑块组(30例)和软斑块组(15例),对上述患者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发现,颈动脉软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肽-Y,低密度脂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生成增加,一氧化氮生成减少(P<0.05),颈动脉硬斑块组与正常组比较上述指标也有差异(P<0.05),提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引起的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4.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超声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 对临床诊断的23例UAP和24例SAP患者,在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确诊冠心病后进行OCT检查.根据OCT结果 回顾性比较分析UAP和S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包括富含脂质斑块(≥2个象限的脂质斑块)、斑块纤维帽厚度、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斑块破裂、钙化和血栓等.结果 47例患者中有44例成功进行OCT检查,包括22例UAP和22例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富含脂质斑块为91%(20/22),多于SAP患者的73%(16/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1).UAP患者冠状动脉脂质斑块表面纤维帽厚度明显小于SAP患者[(69.5±34.7)μm比(141.1±68.5)μm,P=0.000],纤维帽侵蚀比例为59%(13/22),明显多于SAP患者的9%(2/22,P=0.000);TCFA[73%(16/22)比14%(3/22),P=0.000]和斑块破裂[50%(11/22)比9%(2/22),P=0.003]多于SAP患者.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表而可见血栓形成多于SAP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22)比9%(2/22),P=0.761].在斑块钙化方面,UAP与SAP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OCT技术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SAP患者比较,UAP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现为纤维帽更薄、更多的纤维帽侵蚀、更多的破裂斑块和TCFA. 相似文献
76.
77.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230例冠心病患者与41例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和斑块积分。结果:颈动脉IMT与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积分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可帮助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78.
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逐年增加趋势,而且大部分人发病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研究发现,易损斑块是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因素,70%冠心病患者主要死于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状动脉阻塞、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早期识别和积极干预这些易损斑块,对预防ACS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重大意义。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易损斑块并及时进行相应治疗,成为21世纪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9.
Mohile SG Mustian K Bylow K Hall W Dale W 《Critical reviews in oncology/hematology》2009,70(3):235-255
Prostate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in older men. 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older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will grow rapidly.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for men with systemic disease and is increasingly utilized as primary therapy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herapies for localized disease. Side effects of therapy are multifold and include hot flashes, osteoporosis, and adverse psychological and metabolic effects. Recent research has illustrated that ADT can negatively impact the functional, cognitive,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older me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despit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have a long life expectancy and may be subjected to the side effects of ADT for many year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complications of ADT and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We also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ADT complications among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frail older male patients.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变化,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6例)、2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的关系。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冠状动脉造影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者,其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依次增高。相关分析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浓度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浓度显著正相关(r=0.737和r=0.758,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升高,二者可能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