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7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17篇
口腔科学   179篇
临床医学   248篇
内科学   396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236篇
预防医学   106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1篇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血管内超声/光声联合成像技术将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管内光声成像(IVPA)相结合、生成血管的组合图像。这种新的成像技术可获得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血管壁及管腔图像,可快速定位风险斑块并辨别其成分。本文就IVUS/IVPA联合成像的可行性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2.
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疾病密切相关。MRI于诊断和评估颈动脉斑块预后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颈动脉斑块的MRI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斑块稳定性和明确病理机制等方面。本文对颈动脉斑块力学发展机制和MR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斑块负荷(PB)与面积应变(AS)的关系。方法 对40只雄性纯种新西兰兔全程高脂饲料喂养。第2周末行腹主动脉球囊拉伤术。第12周末行腹主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每只动物选择两个等回声斑块,采集不少于3个心动周期的原位血管内超声图像,选择舒张末期连续2帧原位图像,构建血管内超声弹性图。测量并计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area)、血管腔面积(Lumenarea)、斑块面积(PA)、PB、血管外弹力膜体积(EEMvolume)、血管腔体积(Lumenvolume)、斑块体积(PV)、斑块体积负荷(PVB)、斑块最大厚度(Tmax)、斑块最小厚度(Tmin)、斑块偏心指数(EI)、血管重构指数(RI)及AS。根据PB不同,将斑块分为低负荷斑块组(PB≤40%)和高负荷斑块组(PB>40%),并对两组间以上参数的差异、斑块形态学和力学参数的关系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的PA、PV、PB、PVB、Tmin、Tmax、Lumenarea、Lumenvolume、E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经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Ŷ=-6.921+10.430X1+12.207X2Ŷ:AS;X1:EI;X2:PB;R2=0.272,P<0.001)。在矫正偏心指数对AS的影响后,低负荷斑块组的AS明显小于高负荷斑块组(P=0.010)。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对斑块力学稳定性有影响。高负荷斑块较低负荷斑块更易受损。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 对25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CCTA检查,于CCTA图像上定量评定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依据斑块成分进行分型。随访MACE发生情况,建立预测MACE的3个模型(模型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模型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模型3: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联合管壁斑块分型和临床危险因素指标),评估3个模型对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 256例病例中47例失访,最终随访209例患者。随访结束时,46例发生MACE。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斑块分型评估MACE发病风险的风险比分别为4.47、3.43,高于临床危险因素指标。模型2、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模型1(P<0.05),模型2和模型3预测MACE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结论 CCTA可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斑块分型,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MACE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预测脑血管症状的价值。方法 纳入87例拟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接受MDCT平扫及CTA的患者,根据有无脑血管症状分为有症状组(n=38)及无症状组(n=49),通过手动勾画ROI的方法测量CT平扫及CTA图像上斑块非钙化部分的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采用平扫CT值及强化幅度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并采用Z检验对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平扫CT值分别为(45.58±8.94)HU和(31.09±6.83)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9,P<0.001);有症状组颈动脉斑块强化增幅大于无症状组(t=-3.421,P=0.001)。ROC曲线阈值分析显示,平扫CT值最佳临界值为37.20 HU,判定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敏感度为92.10%(35/38),特异度为81.63%(40/49),准确率86.21%(75/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强化幅度最佳临界值为10.1 HU,其敏感度为76.32%(29/38),特异度为63.27%(31/49),准确率为68.97%(60/87),曲线下面积为0.735;二者曲线下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13,P<0.01)。结论 颈动脉斑块非钙化部分平扫CT值和强化幅度与脑血管症状有关;斑块平扫CT值对判断是否引起脑血管症状的效能优于斑块强化幅度。  相似文献   
26.
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TE)技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超声弹性成像;采用Itoh 5分法对斑块RTE图像进行评分,并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超声弹性图彩色编码显示斑块脂质坏死核心为绿色,纤维为蓝色,钙化为蓝白色,出血/血栓为绿色、红绿色相间、蓝绿色相间。60例中,纤维斑块12例,粥样斑块24例,斑块内出血/血栓9例,复杂斑块15例。弹性成像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75%(45/48)、83.33%(10/12)、91.67%(55/6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4%(45/47)、76.92%(10/13),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5.62、0.07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7.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金标准。这一技术在评价多种CAD临床综合征中的应用提供了与易损性粥样斑块相关的丰富的造影数据。本文回顾了这些重要征象,包括造影检测易损性斑块的局限性,复杂斑块或“罪犯病变”的造影所见以及复杂造影病变的自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稳定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9只,直接灸组9只,隔药饼灸组7只,阿托伐他汀钙组9只,抑制剂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通过“高脂饲养喂养+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术+基因转染+触发斑块破裂”制作AS易损斑块兔模型。空白组、模型组不予操作;阿托伐他汀钙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96mg/(kg·d)喂养;抑制剂组予盐酸法舒地尔10mg/(kg·d)沿耳缘静脉缓慢注射;直接灸组及隔药饼灸组分别直接灸及隔药饼灸,穴选Ⅰ组(“巨阙”及双侧“天枢”“丰隆”)或Ⅱ组(双侧“心俞”“肝俞”“脾俞”),每日一组交替使用,每穴连续灸3壮。各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13周实验结束后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计算HDL/LDL;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斑块组织结构,测量血管内膜厚度、内膜-中膜厚度(IMT);免疫组化法观察腹主动脉Ras同源物基因组成员A(RhoA)、Ras同源物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ock)、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抗原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血清TC、TG、LDL含量显著升高,HDL含量及HDL/LDL值显著降低,腹主动脉血管内膜厚度及IMT显著增加,腹主动脉中RhoA、RocK、TLR4、NF-κB灰度值显著升高(Ρ<0.01)。与模型组比较,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阿托伐他汀钙组TC、TG、LDL明显降低,HDL含量及HDL/LDL值明显升高,内膜厚度、IMT、RhoA、RocK、TLR4、NF-κB灰度值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直接灸组比较,隔药饼灸组与阿托伐他汀钙组NF-κB灰度值降低(Ρ<0.05)。结论隔药饼灸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下调TLR4、NF-κB表达,从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稳定AS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29.
郝炎  杨乔岚  陈明 《安徽医学》2013,34(12):1740-1743
目的 选择一肾一夹(1K1C)、二肾一夹(2K1C)肾动脉狭窄性大鼠主动脉弓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阿利吉仑与苯磺酸氨氯地平对斑块部位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K1C组及2K1C组,行平行针灸针缩窄法造模及高脂饲养10周,生理盐水组:0.9% NS 2 ml/d、阿利吉仑组:50 mg/(kg·d)、苯磺酸氨氯地平组:6 mg/(kg·d),4周后游离并切取SD大鼠主动脉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部位MMP9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MMP9的表达.结果 1K1C及2K1C苯磺酸氨氯地平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其斑块部位MMP9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利吉仑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对2K1C和1K1C大鼠斑块部位MMP9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而阿利吉仑均可抑制各组斑块部位MMP9的表达,提示阿利吉仑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能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30.
Asbestos related pleuropulmonary disease has been emerging health problem for recent years. It can cause variabl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adiological abnormalities. However, there has been no report for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subjects who were environmentally exposed to asbestos. We reviewed the CT images of 35 people who were environmentally exposed to asbestos in Chungnam province, Korea. The study result showed high incidence of pleural plaque and pulmonary fibrosis on chest CT (94% and 77%, respectively). The common CT findings of lung parenchymal lesions were as follows: centrilobular opacities (94%), subpleural dot-like or branching opacities (80%), interlobular septal thickening (57%), intralobular interstitial thickening (46%), parenchymal bands (43%) and subpleural curvilinear line (29%).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pulmonary fibrosis and pleural plaques according to sex, age and duration of exposure. In conclusion, pleural plaque and pulmonary fibrosis are common asbestos-related CT finding in the exposed people. Asbestos related lung parenchymal CT findings in the participants with environmental exposure show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in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