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1097篇 |
免费 | 18446篇 |
国内免费 | 86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49篇 |
儿科学 | 4496篇 |
妇产科学 | 2092篇 |
基础医学 | 39203篇 |
口腔科学 | 5681篇 |
临床医学 | 15343篇 |
内科学 | 27907篇 |
皮肤病学 | 5108篇 |
神经病学 | 10686篇 |
特种医学 | 600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25篇 |
外科学 | 16695篇 |
综合类 | 30263篇 |
现状与发展 | 55篇 |
预防医学 | 6107篇 |
眼科学 | 3767篇 |
药学 | 14989篇 |
55篇 | |
中国医学 | 8249篇 |
肿瘤学 | 288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37篇 |
2023年 | 2884篇 |
2022年 | 5100篇 |
2021年 | 7167篇 |
2020年 | 6523篇 |
2019年 | 6511篇 |
2018年 | 6692篇 |
2017年 | 6885篇 |
2016年 | 7236篇 |
2015年 | 8148篇 |
2014年 | 12013篇 |
2013年 | 13138篇 |
2012年 | 11380篇 |
2011年 | 12845篇 |
2010年 | 10616篇 |
2009年 | 10125篇 |
2008年 | 10466篇 |
2007年 | 10633篇 |
2006年 | 9607篇 |
2005年 | 8727篇 |
2004年 | 7810篇 |
2003年 | 6816篇 |
2002年 | 5572篇 |
2001年 | 4849篇 |
2000年 | 4011篇 |
1999年 | 3602篇 |
1998年 | 3416篇 |
1997年 | 3083篇 |
1996年 | 2696篇 |
1995年 | 2445篇 |
1994年 | 2206篇 |
1993年 | 1835篇 |
1992年 | 1409篇 |
1991年 | 1300篇 |
1990年 | 1048篇 |
1989年 | 974篇 |
1988年 | 894篇 |
1987年 | 707篇 |
1986年 | 671篇 |
1985年 | 975篇 |
1984年 | 936篇 |
1983年 | 649篇 |
1982年 | 696篇 |
1981年 | 559篇 |
1980年 | 473篇 |
1979年 | 390篇 |
1978年 | 277篇 |
1977年 | 215篇 |
1976年 | 201篇 |
1975年 | 10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IK和CEA负载DC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胃癌患者术后应用CIK和CEA负载DC联合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化疗和CIK-DC/CEA细胞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随后观察治疗之后的临床反应,并随访其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情况及生存率等评价指标.结果 免疫细胞回输治疗后,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显示,免疫治疗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生存率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的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IK-DC/CEA细胞免疫治疗胃癌是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的,可为改善胃癌根治术的预后以及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观察电针对帕金森病(PD)大鼠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6只)和电针组(6只)。右侧前脑内侧束注射六羟基多巴胺制备PD模型。电针组于造模1周开始高频(100Hz)电针"合谷"太冲"穴,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电针21d。以酪氨酸羟化酶(TH)、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组化阳性分别显示SVZ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分裂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纹状体有较强的TH表达,而模型组和电针组的表达均几乎为零;模型组右侧SVZ的PCN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右侧SVZ的GFA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电针可不通过增加TH表达而逆转PD大鼠损伤侧SVZ的PCNA和GFAP表达减少,提示其改善PD临床症状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994.
麝香酮对氰化钠加缺糖致PC12细胞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麝香酮对PC12细胞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在离体培养的PC12细胞,用NaCN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MTT微量比色、培养介质LDH活力测定,研究了麝香酮对该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10-7~510-5mol/L范围内,麝香酮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NaCN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培养介质内LDH的释放,其IC50为:43.33μmol/L。在10-7~510-5mol/L范围内,麝香酮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NaCN加缺糖造成拟缺血损伤模型培养介质的MTT比色值,其IC50为30.62μmol/L。结论:麝香酮对PC12细胞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槲皮素灌胃阻断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指数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以进一步探明艾灸的细胞保护作用及其与HSP70的关系。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捆绑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艾灸+模型组(C组)、槲皮素+艾灸+模型组(D组)、槲皮素+模型组(E组)。D、E组每日采用槲皮素灌胃。C、D组每日艾灸足三里、梁门,以上处理共8 d。第9日,B、C、D、E组均采用无水乙醇灌胃制作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胃黏膜HSP70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与A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AI明显增高(P〈0.05),胃黏膜HSP70表达升高(P〈0.01)。与B组相比,C组大鼠AI明显降低(P〈0.05),HSP70表达显著升高(P〈0.01);D组大鼠胃黏膜AI值明显增加(P〈0.01),HSP70表达未见上调。与C组相比,D组大鼠胃黏膜AI值升高明显(P〈0.01),HSP70表达明显下调。结论艾灸预处理上调胃黏膜HSP70表达,急性病胃黏膜损伤所致的细胞凋亡被抑制。槲皮素阻断HSP70合成后,艾灸预处理抑制急性胃黏膜... 相似文献
996.
997.
两面针提取物抗肝癌谱-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两面针药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与抗肝癌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为药效模型,采用MTT法测定33批不同产地两面针药材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采用逐步后退法将量化特征峰面积与MTT法测得两面针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的结果结合,构建两面针药材提取物抗肝癌的谱效关系方程。结果 建立的两面针药材提取物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达到0.7以上,经相似度软件筛选出24个特征指纹峰,用逐步后退法拟合两面针药材提取物抗肝癌谱效关系方程,该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和实际意义,可较准确地预测两面针药材提取物的抗肝癌活性。结论 两面针药材提取物抗肝癌活性是多种成分协同、互补、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方程可预测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8.
999.
灵芝孢子对大鼠受损伤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灵芝孢子对大鼠受损伤的脊髓自身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成年SD 大鼠随机分成损伤不用药组和损伤用药组。对两组动物 T12脊髓段施行右侧半横断后,在其腹腔内注射溴脱氧尿嘧啶(5’-Bromo-2’-deoxyuridine,BrdU 50mg/kg),每天2次,连续注射10天。损伤用药组动物胃饲灵芝孢子。在脊髓损伤后2周和4周,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动物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的 BrdU、nestin、neurofilament(NF)、oligodendrocyte specific protein 和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标记物,并分析其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损伤用药组大鼠脊髓室管膜细胞 BrdU 阳性染色数量[(45.67±3.62)个]高于损伤不用药组[(29.91±3.68)个]。在脊髓白质中,有些 BrdU 阳性细胞同时表达 oligodendrocyte specific protein 或nestin 或 NF 或 GFAP。结论灵芝孢子能够促进大鼠受损伤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增殖,少数增殖后的细胞能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培育颗粒对人绒毛滋养细胞的侵袭和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取人妊娠5~10周正常胎盘绒毛,进行滋养细胞培养。正常23~25 d雌性SD大鼠药物灌胃,取药理血清。培养液加20%血清,分组培养48 h后检测指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培育颗粒对滋养细胞侵袭功能的影响,MTT法检测培育颗粒对滋养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培育颗粒对滋养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结果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培育颗粒血清各剂量组与正常组侵袭细胞数均有差异,中剂量组侵袭细胞数最多。MTT法检测结果表明,培育颗粒血清各剂量组与正常组吸光度均有差异,中剂量组吸光度最高。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培育颗粒血清各剂量组与正常组PCNA阳性率均有差异,中剂量组PCNA阳性率最高。结论培育颗粒可促进人绒毛滋养细胞侵袭与增殖功能,可能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