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研究含2%氯化锶的脱敏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效果,并对其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制备含2%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2%氯化锶的脱敏糊剂(DS1)。选择无龋坏无缺陷的牛下颌切牙制备牙本质片24个,随机分3组,分别置于DS1(实验组)、普通含氟牙膏(阴性对照组)和去离子水(空白对照组)中进行刷牙处理。牛牙表面连续处理7天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其图像分析研究含锶脱敏糊剂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率。另外,选择市售含氟牙膏(阴性对照)、不含SLS的脱敏糊剂(DS2)及3种同类脱敏产品,采用滤膜扩散法进行体外细胞毒性研究,并评价脱敏糊剂DS1浸提液的口腔黏膜刺激反应和皮肤致敏反应。采用一次限量法研究脱敏糊剂的急性经口毒性(LD50)。结果 SEM分析表明,DS1对牙本质小管的封堵率为70.97%,阴性对照组为48.29%,两者之间及相比空白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1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但未产生刺激和致敏反应。DS1的LD50大于5 000 mg/kg,但呈现实际无毒的结果。结论 在本研究中,含有2%的SLS...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锶混合溶液对Ti6Al4V合金进行水热处理,温度180℃,时间1、3和6 h。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能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水热处理后钛合金表面形成了钛酸锶的纳米颗粒薄膜,颗粒尺寸80~230 nm,薄膜中含有极少量铝和钒元素。在无钙Hank’s平衡盐液中的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阻抗实验表明,与抛光试样相比,水热处理3h试样的耐蚀性大幅提高。显微硬度压入实验表明,钛酸锶薄膜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内聚力。水热处理制备钛酸锶薄膜的方法可用于钛合金Ti6Al4V骨科植入体的表面改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背景:冻干骨是临床上常用的自体骨替代材料,在冻干骨中掺入成骨活性元素锶将有助于冻干骨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的:观察含锶溶液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冻干骨浸泡掺锶的影响,并对锶离子的缓释特征进行观察。 方法:采用5~40 mmol/L的氯化锶溶液处理冻干骨,并对其中浓度10 mmol/L组分别在浸泡1.5,3,6,9 d进行检测,观察在不同时间内锶元素的掺入效率;在去离子水中进行锶离子的缓释效果评价。用ICP-OES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对元素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溶液浓度升高锶元素的掺入量增加,浓度在2.0%~5.1%范围。在所观察的9 d时间内,锶掺入浓度随浸泡时间延长持续增加。锶元素在初期存在爆释效应,之后进入较平稳的释放阶段。30 d内锶离子释放量始终高于松质骨中的钙离子释放量。提示在实验观察的范围内,采用较高含锶浓度溶液以及延长浸泡时间可以提高锶元素在冻干骨中的掺入量。掺锶冻干骨具有长期释放锶离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复合材料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SD大鼠成骨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磷酸钙组(CPC组)和复合材料组(BSCPC组);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安慰剂、磷酸钙和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共培养一段时间,通过CCK-8法检测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及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的功能状态,蛋白电泳观察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B,RANK)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ligand of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1、3、5和7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P0.05),且以BSCPC组成骨细胞数目最多(P0.05);共培养14 d及21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的矿化能力及ALP活性明显增加(P0.05),且以BSCPC组细胞钙化能力最强及ALP活性最高(P0.05);共培养7 d,和Con组比较,CPC组和BSCPC组的成骨细胞的OPG表达明显增加,而RANK及RANKL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且以BSCPC组的成骨细胞蛋白OPG、RANK及RANKL蛋白表达量改善最为显著(P0.05)。结论负载BMP-2掺锶磷酸钙复合材料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改善细胞活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雷奈酸锶治疗人工关节磨损微粒诱导骨溶解的作用,探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小鼠建立Co—Cr-Mo微粒诱导骨溶解的颅骨模型,分为4组:A组为空白组,B组为颗粒对照组,C组为低剂量治疗组,D组为高剂量治疗组。28d后取出颅骨进行HE染色观察颅骨骨溶解面积,通过EUSA方法检测TNF—α和RANKL的表达,qRT-PCR方法检测RANKL和OPG的表达并分析RANKL/OPG比率变化。结果雷奈酸锶可以明显抑制微粒诱导的骨溶解,对下调TNF-α和RANKL蛋白有确切的疗效,而且这种改变与雷奈酸锶的剂量有关。虽然其对OPG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不太明显,但是对RANKL基因转录和RANKL/OPG基因转录比率的调节与HE染色切片上骨溶解程度相一致。结论雷奈酸锶能够抑制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中TNF-α和RANKL的表达,并下调RANKL/OPG基因转录比率,从而抑制了由微粒诱导的骨溶解,为临床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为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高危病人23例31只眼作小梁切除术,术后3天开始分次给予局部~(90)Sr照射,总剂量为30.24Gy,结合局部用激素,随访1~24个月(平均7个月),眼压控制率为90.3%,未见晶体损害及其他并发症,提示作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一种方法,该治疗措施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含锶羟基磷灰石(Sr-HA)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2只SD雄性大鼠双侧股骨、胫骨提取BMSCs.用含锶量分别为摩尔百分比为10%Sr-HA(A组)、5%Sr-HA(B组)、1% Sr-HA(C组)及不含锶的HA(D组)生物陶瓷粉末制备浸提液培养大鼠BMSCs.在培养的1、3、5、7、10 d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情况,于诱导培养后6、9、12及15 d检测各组BMSCs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于诱导培养后3、6、9及12 d检测各组BMSCs的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基因表达.结果 A、B、C、D组细胞培养1、3、5、7、10 d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结果显示:各组间吸光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吸光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6 d时A、B、C、D组的ALP活性OD值分别为(0.061±0.005)、(0.058±0.003)、(0.056±0.005)、(0.055±0.005),从6 d起A组和B组ALP活性均显著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9和12 d时各组Cbfα1 mRNA相对表达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中含锶量对BMSCs增殖无明显影响,但能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8.
抗骨质疏松药雷尼酸锶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雷尼酸锶的化学合成。方法以枸橼酸为起始原料,经过脱羧、酯化、环合、烷基化、水解成盐等多步反应生成终产物雷尼酸锶。结果雷尼酸锶的结构经IR,1H-NMR,13C-NMR得到证实,总产率约为42.6%。结论本合成路线操作简单、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89锶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89锶(^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36例确诊为前列腺癌且有多个部位骨转移病灶并伴有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给予^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对照组17例,单纯采用内分泌治疗。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级数和骨转移灶数目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 后两组患者疼痛级数和骨转移病灶数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89 Sr联合内分泌疗法不仅能有效缓解前列腺癌骨转移性疼痛,而且可破坏骨转移病灶,使之缩小或消退,疗效优于单纯内分泌疗法。  相似文献   
20.
Previous work suggests that bone mineral in rats discriminatesin vivo for Ca against Sr by a factor of about 1.61. Modification of this has been observed in biological and synthetic apatites containing Sr prepared under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in vivo andin vitro: rats fed 2.5% SrCO3 for 3–4 months; incorporation of Sr into pre-formed bone powder, or hydroxyapatite by equilibrationin vitro and by heating Sr minerals to 350–500°. Discrimination in mineral formedin vitro is at first similar to thatin vivo, but as the amorphous precipitate crystallizes it becomes much greater. Sequential dissolution of mineral specimens in 0.1–0.01 N acid-ethanol solutions indicates that Sr incorporation is a surface phenomena in preformed minerals, but is more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in mineral heated, or grownin vivo orin vitro. During equilibration in tris buffer, discrimination ranged from over 50 to 2.4. This decreased with (1) decrease in pH, (2) decrease in solid/solution ratio, and (3) increased homogeneity of Sr in mineral. Discrimination in serum was negligible. It is postulated that equilibrium in buffer solutions involves a reprecipitated surface phase of different Ca/Sr ratio from the body of the crystal, which could account for the apparen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Srin vitro.
Zusammenfassung Frühere Untersuchungen führen zur Annahme, daß das Verhältnis der Aufnahme von Calcium zu jenem von Strontium im Knochenmineral von Rattenin vivo ungefähr 1,61 ist. Diese Resultate veränderten sich, wenn biologische und synthetische, Sr enthaltende Apatite unter folgendenin vivo undin vitro Bedingungen hergestellt wurden: 1. Ratten, die während 3–4 Monaten mit 2,5% SrCO3 gefüttert wurden; 2. Einbau von Sr durch Equilibrationin vitro in vorgebildetes Knochenpulver oder Hydroxyapatit; 3. durch Erhitzen von Sr-Mineralien auf 350–500°C. Die Diskriminierung imin vitro gebildeten Mineral ist zuerst derjenigenin vivo ähnlich, aber sobald sich der amorphe Niederschlag kristallisiert, wird sie viel größer. Die stufenweise Auflösung der Mineralproben in 0,1–0,01 N Säure-Alkohollösungen deutet darauf hin, daß der Sr-Einbau ein Oberflächenphänomen vorgeformter Mineralien ist, daß er jedoch in erhitztem oderon vivo, oderin vitro gewachsenem Mineral homogener verteilt ist. Während der Equilibration mit Tris-puffer variierte die Diskriminierung von über 50 bis 2,4. Sie nahm ab durch 1. Abnahme des pH, 2. Abnahme des Verhältnisses feste Masse/Lösung, 3. Zunahme der Homogenität von Sr im Mineral. Die Diskriminierung im Serum war belanglos. Es wird postuliert, daß das Gleichgewicht in Pufferlösungen eine Oberflächenphase mit erneutem Niederschlag bewirkt, bei welcher das Ca/Sr-Verhältnis anders ist als im Inneren des Kristalls; dies könnte die scheinbare Diskriminierung gegen Srin vitro erklären.

Résumé D'après des travaux antérieurs, il semble que le minéral osseux, chez le Rat, effectue une discriminationin vivo du Sr de l'ordre de 1.61. Des modifications de ce fait ont pu être observées dans des apatites biologiques et synthétiques, contenant du Sr, préparées dans les conditionsin vivo etin vitro suivantes: chez des rats soumis à 2,5% de SrCO3, pendant 3–4 mois: incorporation de Sr dans de la poudre d'os ou de l'hydroxyapatite, par équilibre in vitro; par chauffage des minéraux contenant du Sr à 350–500°. La discrimination, en minéral, forméin vitro, est initialement identique à celle forméein vivo, mais, à fur et à mesure de la cristallisation du précipité amorphe, elle augmente nettement. Une dissolution progressive de specimens dans des solutions à 0.1–0.01 N acide-alcool, montre que l'incorporation du Sr est un phénomène de surface au niveau de minéraux préformés. Le Sr est réparti de façon plus homogène dans les minéraux chaffés, ou obtenus par croissancein vivo ouin vitro. Pendant la mise en équilibre dans un tampon «tris», la discrimination varie de 50 à 2,4. Elle décroit avec 1. la chute du pH, 2. la décroissance du rapport solide/solution et 3. l'augmentation de l'homogénéité du Sr dans le minéral. La discrimination dans le sérum est négligeable. Il semble que l'équilibre dans des solutions tampons fait intervenir une phase de surface reprécipitée, dont le rapport Ca/Sr est différent de celui du corps cristallin, et qui pourrait rendre compte de la discrimination apparente envers le Srin vitr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