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77篇
  免费   925篇
  国内免费   201篇
耳鼻咽喉   115篇
儿科学   388篇
妇产科学   267篇
基础医学   1226篇
口腔科学   306篇
临床医学   3047篇
内科学   1608篇
皮肤病学   134篇
神经病学   812篇
特种医学   1101篇
外科学   1235篇
综合类   2719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599篇
眼科学   241篇
药学   1115篇
  54篇
中国医学   413篇
肿瘤学   42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680篇
  2021年   903篇
  2020年   772篇
  2019年   736篇
  2018年   697篇
  2017年   560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1418篇
  2013年   1270篇
  2012年   1110篇
  2011年   1213篇
  2010年   870篇
  2009年   896篇
  2008年   930篇
  2007年   865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534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386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41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49篇
  1981年   36篇
  1980年   30篇
  1979年   41篇
  1978年   24篇
  1977年   29篇
  1976年   23篇
  197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电阻抗断层成像硬件系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原因导致的人体重要器官的缓慢出血等是导致病人死亡或预后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医学成像技术,包括CT、MRI、PET、超声等还无法对出血的过程进行长期、连续的床旁监测和监护。电阻抗断层成像是以目标体内电阻抗的分布或变化为成像对象的一种新型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廉价的无损伤检测技术,不使用核素或射线,无毒无害,因而可以成为对病人进行长期、连续图像监护的设备。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物理模型的电阻抗成像硬件系统(FMMU V3),包括具有32个银复合电极的物理模型、采用DDS技术的恒流激励源、高精度信号检测模块、驱动测量模式程控设置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字I/O模块和高精度多路电源模块。该系统基于物理模型的测量数据经100次迭加后,测量精度在小信号时为1.0%,大信号时为0.1%。采用外触发DMA方式采集一组成像数据(32 X 31个)的时间小于1秒,基本满足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动态成像要求,并给出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初步动态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42.
用人文与自然的观点,对《内经》关于针刺禁忌的理论进行分析,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将针刺禁忌理论,从具体的部位、具体的疾病升华到人神与自然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对气血的导引作用以及体内阴阳之气的运动规律,同时阐明了逆时逆势而刺后患无穷,反为针害的重要道理,并强调了针灸治疗要关注人的精神,关注自然环境的绿色医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3.
实验性脑脓肿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明确不同时期动物脑脓肿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改变。方法:制备脑脓肿狗动物模型14只,采用CT、MRI检查结合多项病理学观测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脑炎期MRI对炎症坏死区及水肿范围的显示较CT扫描更为清晰准确。包膜形成期:CT上脑脓肿包膜强化是炎症区血脑屏障破坏和新生血管形成所致;MRIT2加权成像上包膜的低信号“暗带”与包膜上的巨噬细胞堆积有关,延迟扫描和MRI均能有效地区分脑脓肿的急性脑炎期和包膜形成期,但MRI更加准确、迅速。结论:脑脓肿的MRI特征与其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较好,能更加准确、简便、迅速地区别脓肿的脑炎期和包膜形成期,可作为临床诊治脑脓肿的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4.
评价肺癌肺叶切除术后的胸部X线检查对肺功能状况估测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分别在肺叶切除术后3个月、12个月拍摄胸部X光片,同时测定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动脉血氧分压(Po2)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膈肌活动度<0.5cm组肺功能检测指标明显低于膈肌活动度>0.5cm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部X线检查测定隔肌动度可间接估测其肺功能状况,为临床治疗、估测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探讨影像检查在甲状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658例甲状腺肿瘤的术前彩超、ECT、CT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对比,讨论各项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 彩超符合率76.0%, ECT符合率75.1%,CT符合率55.6%。结论 彩超、ECT对甲状腺肿瘤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CT对较大肿块的诊断及分辨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意义,可做为较大肿块及腺外浸润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146.
目的比较乳腺癌放疗中应用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对健侧乳腺和肺受量的影响。方法把实际治疗使用的计划加动态楔形板和物理楔形板分别计算13例患者,得出健侧乳腺(CB)、全肺和患侧肺的剂量分布。CB1和CB2是从内切野边缘算起两个长分别为4、10cm,内侧边界从皮肤表面标记铅丝至皮下3cm处的区域,用来代表健侧乳腺的受量情况。比较CB1和CB2所用指标为平均值,比较肺所用指标为患侧肺平均剂量及双肺V20。所用计划系统为CadPlan治疗计划系统。利用水模、电离室进行实际测量,并对比CadPlan和Eclipse计划系统的计算结果。结果在靶区覆盖率相同情况下,采用30°动态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分别为1.5%~3.9%和1.1%~2.6%,患侧肺为4.1%~14.7%。采用30°物理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分别为1.5%~4.4%和1.2%~3.0%,患侧肺为4.4%~15.2%。两种情况下全肺V20基本相同。采用15°动态楔形板时,CB1和CB2的剂量百分比也有所降低,但比30°楔形板时小得多;患侧肺的剂量百分比、全肺V20基本相同。实际测量结果说明采用动态板可以使正常组织受量降低。结论采用动态楔形板减少了健侧乳腺的剂量百分比,肺受量也有所减少或基本相同,从而可能使二次乳腺癌、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等副作用的发生概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7.
汕头市3 283名机关干部糖尿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汕头市机关干部糖尿病(DM)及糖耐量减低(IGT)的流行情况,提高DM防治水平.方法对汕头市31个机关单位共3 283名行空腹血糖、糖耐量、体重指数的检测,以及对DM、IGT知晓情况的询问,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 283名中145名患DM,141名患IGT,患病率分别为4.4%及4.3%.患者对DM、IGT的未知晓率分别为23.5%及24.8%.DM、IGT患病率无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而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高(P<0.01),也随体重指数的增高而增高(超重、肥胖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均<0.01).<40岁患者对DM、IGT的未知晓率高于>40岁者(P<0.01).结论汕头市机关干部DM、IGT患病率高于自然人群,且患病率随体重指数、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约1/4患者不知晓自己患病.因此,必须加强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48.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最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年来国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临床治疗进行了综述.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科和其他疗法,尤其是在药物开发、作用机理、研究进展方面作了更为详尽的归纳阐述。指出:生物制剂作为新兴的RA治疗药物,具有药理靶点选择性高和毒副作用较小的优点.预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9.
自1999年首次考试开始,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已经实施了6年.实践证明,考试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纯洁中医医师队伍,保证医疗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迅猛发展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中医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培养结果发生了巨大变化;卫生体制的改革对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实施6年来的实践也证明,无论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及考试工作的管理都需要随着中医药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不断的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在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推进考试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0.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and other laboratories have suggested an important role for central cholinergic neurons in the expression of morphine withdrawal symptom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ymptoms of withdrawal could be mitigated by normalization of the effect of morphine on cholinergic neurons. Since this effect is generally inhibitory, we used centrally acting cholinergic agonists to augment central cholinergic tone during chronic morphine infusion. Rats were made dependent following the intra-arterial (i.a.) infusion of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35-100 mg kg(-1) day(-1)) of morphine over 5 days. I.a. injection of 0.5 mg/kg of naloxone precipitated a profound withdrawal response that include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which was maintained over the 60-min observation period, a short duration increase in heart rate (HR), and characteristic opiate withdrawal symptoms. In separate groups of rats, non-toxic doses (50 and 250 microg/kg) of the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inhibitor, diisopropylflurophosphate (DFP) were administered as single daily injections concomitant with the morphine infusion. DFP treated rats, exhibited significantly reduced expression of the naloxone-evoked pressor response. The apparent anti-withdrawal effect of DFP was not reproduced by the selective peripherally acting AChE inhibitor, echothiophate, although both compounds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certain other withdrawal symptoms. The centrally acting muscarinic cholinergic receptor agonist, arecoline, resulted in an even more impressive suppression of withdrawal symptoms. While not all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morphine withdrawal are mediated via central cholinergic pathway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hysical dependence on morphine can be suppressed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by the augmentation of central cholinergic activity during morphine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