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6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分析角膜塑型术后角膜地形图的类型及其动态变化 ,探讨角膜地形图类型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比分析了 36 0例 ( 712眼 )戴OK镜前后角膜表面的形态及与视力的关系。结果 :术前角膜地形图以蝴蝶结型为多 ( 78 6 % ) ;术后角膜地形图分为两类八型 ,即规则型 (均匀型 ,顺轴圆枕型 ,逆轴圆枕型 ,局灶型地形图改变 )和不规则型 (中央岛型 ,半环型 ,钥匙孔型 ,不规则型 ) ,以均匀型和圆枕型占多数 ,各型随时间而改变 ,且趋于平稳。不规则地形图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影响较大。结论 :角膜地形图的定量分析对角膜塑型术后角膜表面性状的评价 ,镜片设计的改进 ,塑型疗效的预测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中国近视儿童配戴单光框架眼镜(SV)、角膜塑形镜、RGPCL以及渐变多焦点眼镜(PAL)2年后眼轴及屈光度变化,评估不同矫正方式对儿童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104例近视儿童入选,年龄9~15岁,近视度-0.50~-4.50 D,散光低于-2.00 D,分别选择SV(21例)、角膜塑形镜(24例)、RGPCL(30例)和PAL(29例)作为矫正方式,随访2年,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Zeiss IOLMaster测量眼轴、Medmont E300角膜地形图测量角膜形态等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戴镜前,4组的年龄、角膜曲率值、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效球镜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0,P<0.01),其中RGPCL组等效球镜度均值为(-3.04±0.79)D,高于其他3组。2年后,各组眼轴均有明显增长(F=315.912,P<0.01),SV组、角膜塑形镜组、RGPCL组和PAL组分别增长了(0.57±0.23)mm、(0.31±0.20)mm、(0.51±0.30)mm和(0.61±0.27)mm。4组眼轴的增长量在随访时间与不同矫正方式间的交互作用、不同矫正方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75,F2=6.599,P均<0.01),角膜塑形镜组眼轴增长量最小,SV、RGPCL、PAL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V、RGPCL、PAL组近视度随着时间均有增长(F=121.840,P<0.01),分别增长了(-1.23±0.64)D,(-0.82±0.69)D和(-1.12±0.53)D。3组的屈光度增高量在随访时间与不同矫正方式间的交互作用、不同矫正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1.300,F2=2.987,P均>0.05)。结论临床常用的4种矫正方式SV、PAL、RGPCL及角膜塑形镜对儿童近视的控制及延缓作用以角膜塑形镜效果最佳,其他三者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 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 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Ortho—K,OK镜)及框架眼镜后调节滞后的差异。方法70名(70眼)9~14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眼患儿,行医学验光、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检查后,根据检查结果、患儿及家长依从性等综合评估,对其中25名患儿选择配戴RGPCL,25名患儿配戴Ortho—K,其余20名患儿配戴框架眼镜。配戴期间每3个月复查1次,1年以后测定RGPCL组戴镜屈光度、Ortho—K组脱镜后的残余屈光度及框架眼镜组的屈光度.并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其在2~5D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对应的调节滞后和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对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总共有57人完成测量。在2D调节刺激水平下,RGPCL、Ortho—K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D、4D、5D调节刺激水平下,3组问的调节滞后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73,P〈0.05;F=5.833,P〈0.01;F=6.157,P〈0.01),Ortho—K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小,RGPCL组次之,而框架眼镜组的调节滞后值最大。调节反应/刺激(AR/AS)斜率也呈现同样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RGPCL和Ortho—K1年后,患儿在高调节需求时的调节滞后值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其在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角膜塑形术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效果。方法:应用角膜塑形术治疗56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共110眼。分为3组:Ⅰ组为-1.00~-3.00D,Ⅱ组为--3.25~-6.00D,Ⅲ组为-6.25~-7.50D,随访3个月。将各个时期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屈光力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对治疗3个月后的角膜屈光力变化值(X)值与临床屈光度变化值(Y)进行直线回归及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评价不同治疗时长的角膜塑形术(OK)延缓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了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PNC...  相似文献   
67.
OK镜临床应用中的异常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异常现象。方法:观察的OK镜治疗者189例365眼(随访期3个月内)。记录主诉与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屈光、眼压、裂隙灯及角膜地形图等检查,观察与分析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常现象(症状与体征)。结果:本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叠影10.9%、眩光7.1%、角膜上皮脱落27.9%。角膜内皮羊脂状KP0.2%等异常现象,通过及时发现与处理,均分别妥善解决,结论:OK镜虽可有效减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但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orthokerotology)对眼前节生理参数(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74例(138眼),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及停戴4周,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德国蔡司IOLMaster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和A超检查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并对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评价.结果中央角膜厚度配戴6个月后,比配戴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配戴6个月与配戴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与配戴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戴4周后,各项眼前节参数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有变薄趋势,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没有明显变化,角膜塑形镜中长期配戴对眼前节参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