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9篇
  免费   1024篇
  国内免费   359篇
耳鼻咽喉   87篇
儿科学   267篇
妇产科学   86篇
基础医学   1685篇
口腔科学   134篇
临床医学   1039篇
内科学   1447篇
皮肤病学   131篇
神经病学   479篇
特种医学   432篇
外科学   719篇
综合类   1406篇
预防医学   1139篇
眼科学   103篇
药学   1081篇
  4篇
中国医学   467篇
肿瘤学   129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581篇
  2021年   636篇
  2020年   516篇
  2019年   528篇
  2018年   475篇
  2017年   437篇
  2016年   491篇
  2015年   486篇
  2014年   817篇
  2013年   762篇
  2012年   680篇
  2011年   810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58篇
  2008年   530篇
  2007年   503篇
  2006年   429篇
  2005年   332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的人类冠状病毒引起的。由于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在病毒的复制翻译中起关键作用,所以成为抗SARS药物设计的关键靶标之一。该研究中,利用以pET28a为载体的高效原核表达系统,克隆表达出SARS冠状病毒3CL蛋白酶,然后由NTA-Ni^2+亲和层析柱对表达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3CL蛋白酶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的成功表达为今后进一步筛选抗SARS病毒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03.
We report a case of chordoma containing a spindle cell sarcomatoid component with a gradual transition from conventional chordoma. Immunohistochemically, many tumor cells in both conventional chordoma and sarcomatoid components were positive for cytokeratins (AE1/AE3, CAM5.2) and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as well as vimentin. This report provides a rare example of sarcomatoid chordoma. Familiarity with this type of bone tumor should help to avoid confusion with dedifferentiated chordoma and other spindle cell sarcomas or carcinomas. Received: 25 February 2000 Revision requested: 28 March 2000 Revision received: 30 May 2000 Accepted: 28 June 2000  相似文献   
104.
目的了解本校溃疡发病特点。方法对东北大学医院1993~2002年10年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124例溃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3例,胃溃疡26例,复合性溃疡5例;溃疡患者男女之比为3·771;溃疡患者平均年龄45·2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30岁以下居多,胃溃疡以50岁以上居多,复合性溃疡以30岁左右居多。结论病变好发部位以十二脂肠球部溃疡最多见,胃溃疡次之,复合性溃疡最少;溃疡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与不良嗜好、精神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青年人胃癌的病理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院1984~2005年间,经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青年人胃癌112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与中老年组比较。结果青年人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较密切关系,病理组织分化程度较差,病灶多发生在胃窦,临床表现以腹痛和出血最常见,较早发生远处转移,预后亦较差。结论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青年人应尽早作胃镜检查,早期确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发生于首次妊娠的异位妊娠的发病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140例首次妊娠发生异位妊娠的病历资料。结果:发生率为10·06%。发病特点为发病年龄早、未婚比例大、避孕知识匮乏;诊断及处理采用BUCL方案,即β-HCG、超声检查、阴道后穹隆穿插术、腹腔镜检术。结论:对该组特定人群进行健康宣教较治疗疾病更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07.
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性、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观察12例病理诊断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特性,从肿瘤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及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析。结果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患者常为青、中年,病程平均1.5年,肿瘤好友于四肢的肌腱和腱膜;病理上,肿瘤细胞排列成条索或巢状,形态相对一致,胞浆透明或嗜酸性颗粒状,核仁明显,部分肿瘤含有黑色素;肿瘤S-100和HMB45免疫染色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12/12)和75%(9/12)。其预后类似恶性程度较高的其它肉瘤。结论软组织透明细胞肉瘤某些特征类似恶性黑色素瘤,但具有不同的临床特性、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为一明确的临床病理学实体。  相似文献   
108.
一种新的用于图像稳定的特征点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维特征点的检测和提取是进行图像配准、目标识别和运动匹配的关键技术。针对不同的后继任务, 检测和提取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多目标跟踪和识别技术中, 图像稳定是必要的处理过程, 而如何找到对应的特征点则是其难点所在。本文基于Gabor小波变换,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散型自适应策略。该方法能够迅速、有效地在前后两帧图像中找出可能的对应特征点, 以便进行特征点匹配, 从而完成图像稳定。实验表明, 本文方法检测到的特征点能够确切代表两帧图像间的运动情况, 从而为图像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结果 5例均为女性,年龄9-26(平均17)岁,手术后均无复发。肿瘤较大,平均直径9.9cm,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区混合组成。组织学上,瘤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不明显,核分裂相偶见,以肿瘤细胞围绕血管排列成假乳头为其特征,瘤细胞退变、出血、泡沫细胞和胆固醇裂隙常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α1—AT4例,α1—ACT3例,Vimentin 3例,NSE、CK8、S100、PR均1例;ER、insulin均阴性。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具有良性临床病程和较高的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0.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s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 and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 were employed to elucidat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mean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n), mean weight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Mw), and polydispersity (PD) of poly(butyl cyanoacrylate) (PBCA) manufactured by emulsion polymerisation. Both methods gave similar results for Mn, but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for Mw and PD, with MALDI producing consistently lower values which could not be improved by off-line coupling of SEC and MALDI. MALDI gave a more detailed view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yanoacrylate and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two additional polymer series with different end groups besides the expected PBCA series, which showed different retention in SEC. Their formation is explained by the secession/addition of formaldehyde from/to the regular polymer via (reverse) Knoevenagel reaction. In additional experiment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 on PBCA-NP during polymerisation was examined by comparison of polymerisation yield and particle diameter to their chemical composition as revealed by the MALDI spectra. The most uniform nanoparticles, with the highest polymerisation yield, narrowest particle size, and mass distribution were produced at pH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