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54篇 |
免费 | 485篇 |
国内免费 | 4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8篇 |
儿科学 | 81篇 |
妇产科学 | 50篇 |
基础医学 | 1112篇 |
口腔科学 | 191篇 |
临床医学 | 776篇 |
内科学 | 1281篇 |
皮肤病学 | 48篇 |
神经病学 | 403篇 |
特种医学 | 463篇 |
外科学 | 3619篇 |
综合类 | 2064篇 |
预防医学 | 619篇 |
眼科学 | 92篇 |
药学 | 825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502篇 |
肿瘤学 | 2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322篇 |
2020年 | 269篇 |
2019年 | 444篇 |
2018年 | 427篇 |
2017年 | 390篇 |
2016年 | 375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755篇 |
2013年 | 704篇 |
2012年 | 777篇 |
2011年 | 784篇 |
2010年 | 678篇 |
2009年 | 621篇 |
2008年 | 639篇 |
2007年 | 575篇 |
2006年 | 531篇 |
2005年 | 488篇 |
2004年 | 426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259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164篇 |
1999年 | 146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1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20篇 |
1985年 | 82篇 |
1984年 | 108篇 |
1983年 | 84篇 |
1982年 | 76篇 |
1981年 | 67篇 |
1980年 | 69篇 |
1979年 | 57篇 |
1978年 | 63篇 |
1977年 | 42篇 |
1976年 | 32篇 |
1975年 | 33篇 |
1974年 | 19篇 |
1973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摘要】 目的 探讨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10月共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3~18个月根据X线及CT复查情况,出现“蛋壳现象”的患者在取出内固定前行伤椎骨水泥灌注,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高度及X线片测量的Cobb角角度。 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术后12~18个月取出内固定后再随访1~3年。术后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 结论 G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伤椎骨水泥灌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的效果。方法:2005年12月~2010年12月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5例原发、11例继发椎间盘炎患者采用经后路椎间病灶清除、椎间钛质cage支撑、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天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通过监测患者手术前后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转归。通过术后X线片来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即感腰腿痛明显缓解,床上能自行翻身,术前腰腿痛VAS评分为8.25±2.21分,术后VAS评分第1天为4.36±2.43分,第7天为2.59±2.13分,第14天为2.38±1.13分,末次随访时为1.88±1.21分。所有患者的VAS评分术后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沉升高,3d后逐渐下降,所有病例CRP术后均明显下降,2~4周时ESR和CRP恢复正常(ESR<15mm/h,CRP<8mg/L)。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无感染。随诊6~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腰腿痛消失,病变椎间隙在6~12个月均达骨性融合。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重症腰椎间盘炎能迅速缓解腰腿痛,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重症椎间盘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3.
前路手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胸腰椎结核患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手术治疗9例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患者,骨质破坏累及2个椎体6例(T9、T10 1例,T10、T11 2例,T12、L1 1例,L2、L3 2例),累及3个椎体3例(T10~T12 1例,T7~T9 1例,L2~L4 1例)。所有病例椎旁脓肿均累及3个椎体以上。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2例,E级1例。术前后凸Cobb角5°~45°,平均28.3°±13.5°;VAS评分3~8分,平均6.0±1.2分;ODI 50%~95%,平均(68.6±17.6)%。均行前路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例入院时为不完全性瘫痪行急诊手术,4例术前采用口服异烟肼(H)、利福平(R)、乙胺丁醇(E)、吡嗪酰胺(Z)四联(HRZE)抗结核治疗1周后效果欠佳即行手术治疗,4例术前采用HRZE抗结核治疗2周后择期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12个月,佩戴胸腰支具3个月。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X线片及CT或MRI,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植骨融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手术时间120~150min,平均135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ml,平均900ml。2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1例行修补,1例未行修补;2例术后切口出现窦道Ⅱ期愈合,7例Ⅰ期愈合。1例左侧L3、L4神经根损伤,术后1周左股四头肌肌力3级,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及针灸、理疗对症处理,术后12个月时随访股四头肌肌力4级。随访12~20个月,平均17个月,脓肿完全吸收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5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恢复至5°~15°,平均10.3°±3.3°;1例术前ASIA B级患者恢复至D级,余8例均为E级;ODI降至1%~3%,平均(2.8±0.9)%;VAS降至0~1分,平均0.6±0.5分。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结论: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伴椎旁巨大脓肿的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跨伤椎组(A组)34例,经伤椎组(B组)18例。损伤节段:T114例,T1212例,L131例,L2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线片及CT,比较2组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伤椎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高度丢失率的比值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A组中有11例发生椎体前缘高度降低,4例发生内固定失败;B组有3例椎体前缘高度降低。结论与跨伤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比较,经伤椎置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后凸、减少伤椎高度的丢失以及增加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研究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更为理想的手术模式。方法 199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52~76岁,平均62.4岁。病程7个月~25年,平均6.5年。单节段不稳22例,L3、41例,L4、510例,L5、S111例;多节段不稳26例,L3、4、L4、5及L5、S15例,L2、3及L3、42例,L3、4及L4、510例,L4、5及L5、S19例。合并椎间盘突出32例,椎管狭窄46例,退变性脊柱侧弯16例。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植骨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变化情况评定疗效。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螺钉断裂、伤口感染等并发症。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年。植骨椎间隙融合时间12~18周,平均16.2周。脊柱滑移或退变性侧弯得到纠正,基本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2±2.3)、(11.9±2.0)、(11.6±2.1)mm;JOA评分分别为(3.2±2.1)、(12.8±1.6)、(13.6±1.2)分;腰椎前凸角分别为(—20.5±10.5)、(30.5±8.5)、(31.2±5.6)°。术后各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JOA改善率评定,获优3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95.8%。结论椎间打压植骨联合棘突椎板复合体回植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方法有效可行,稳定性好,融合率高,是一种接近于解剖性重建的椎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单、双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法结合短节段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建立退变性腰椎侧凸模型,将12具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单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实验组),双cage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对照组).两组标本通过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模拟不同状态下人体前屈、后伸等6个方向的生理运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定不同载荷下不稳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 正常状态下,两组标本L2~3节段各方向ROM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标本具有可比性;两组标本不稳状态下各方向ROM值相比正常状态均有所增加(P<0.05或P<0.01),说明腰椎不稳模型制备成功.行融合术后,两组标本前屈、后伸、屈伸、侧弯、旋转等各方向ROM值较正常状态下均有所减小(P<0.05或P<0.01);实验组标本L2-3节段椎间各力向ROM值比对照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cage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脊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双cage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似,而且其生物力学特性与完整正常脊柱相近.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经椎板开窗椎管减压和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8例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复位,椎板开窗减压+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前缘植入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或人工骨。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及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经随访18个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椎体无塌陷变形,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椎板开窗减压复位+经椎弓根椎体植骨治疗胸腰椎新鲜爆裂性骨折,手术安全,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低,远期脊柱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术后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效果及术后椎管重塑形现象。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9月,同组医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27例,其中L113例,L29例,L34例,T121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D级13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取内固定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管骨块复位程度。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3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1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1月,抗结核治疗2~3周后,采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一期病灶清除、髂骨植骨及骶骨钉内固定治疗腰骶区结核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9~56岁,平均(44.45±8.50)岁;病程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骶部疼痛,1例伴下肢放射痛,2例鞍区麻木,6例伴有结核中毒症状。术前摄X线片,并行CT或MR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前控制结核中毒症状,血沉降低到(37.2±9.6)mm/h(25~54mm/h)。术前、术后评估腰骶角、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沉变化。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核无复发,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平均(19.64±5.43)个月。腰骶角由术前的平均(12.9±5.0)°提高到术后的(21.5±6.1)°和末次随访时的(20.1±5.2)°(P<0.001)。视觉模拟评分和血沉由术前的(7.3±1.2)分和(37.2±9.6)mm/h降低到末次随访时的(0.6±0.5)分和(10.5±2.3)mm/h(P<0.001)。所有患者术后6~12个月骨融合,平均(9.0±1.9)个月。术前有神经功能损伤3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骶骨钉内固定是治疗腰骶区脊柱结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