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85篇
  免费   965篇
  国内免费   421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103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1684篇
口腔科学   501篇
临床医学   1463篇
内科学   293篇
皮肤病学   430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1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932篇
综合类   4538篇
预防医学   665篇
眼科学   306篇
药学   1526篇
  33篇
中国医学   523篇
肿瘤学   190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463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792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690篇
  2016年   816篇
  2015年   736篇
  2014年   1626篇
  2013年   1666篇
  2012年   1704篇
  2011年   1845篇
  2010年   1539篇
  2009年   1483篇
  2008年   1337篇
  2007年   1405篇
  2006年   1223篇
  2005年   1148篇
  2004年   1000篇
  2003年   706篇
  2002年   504篇
  2001年   449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3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机器人辅助微创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三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三角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相似文献   
922.
IntroductionSubcutaneous screw rod system which is popularly known as Pelvic internal fixator (INFIX) has emerged as an alternative to external fixators in management of unstable pelvic injuries. INFIX has shown various advantages over external fixation such as reduced infection rate and patient morbidity. However, it has its own set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njury,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femoral nerve palsy etc. We intended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to assess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s with INFIX technique of fixation.Methods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literature was performed based on 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PRISMA) guidelines and online database of EMBASE, PubMed, Medline and Scopus was searched for all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ill March 2020. Included studies were reviewed for demographic data, fracture type/classification, radiological outcome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1.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2. Clinical studies reporting use of INFIX technique in pelvis fracture whe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s were reported.ResultsTwenty-two studies fulfilling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ith total of 619 patients. Radiographic parameters and outcome measures were infrequently reported. Fixation with INFIX in these fractures leads to 87% excellent to good radiological results and 84% excellent to good functional results. Complications include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irritation (25.3%),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24.7%), infection (3%), and femoral nerve palsy (1.6%); which is likely related to placing the bar and screws too deep.ConclusionThis analysis supports the use of INFIX in management of unstable pelvis fractures where anterior fixation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923.
目的:观察肱骨干骨折复位后夹板外固定对骨折X线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研究61例肱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立即行X光片检查,随访伤后3天、1周、3周、6周、3个月、6个月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是肱骨干骨折在冠状和矢状面测量的角度,第二指标有VAS评分,末次随访的DASH、肘关节MEPI、肩关节Constant、SF-36评分,骨折愈合、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情况。结果:夹板固定后即刻X线片的平均角度为内翻8°和前屈6°。末次随访,平均冠状面成角是10°和前屈7°。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骨折丢失角度平均正位片2°和矢状面1°(P0.05),平均每天内翻和屈曲畸形约0.01°。VAS评分均较干预前4.5分到2.0分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5)。DASH平均10.5分,MEPI平均94.1分,Constant平均95.1分,SF-36平均88.3分,发现一例骨折不愈合,二期手术干预愈合(愈合率97.6%),无医源性桡神经麻痹。结论:对肱骨干骨折复位后夹板外固定,可及时调整维持骨折复位成果、缓解疼痛、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优良的功能结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924.
目的评估应用前环皮下内置外固定架(internal fixation,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8月-2017年9月,采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19例。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17~69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3例。骨折根据Tile分型,B1型2例,B2型6例,C型11例。前环损伤包括双侧耻骨坐骨支骨折12例,单侧耻骨坐骨支骨折5例,耻骨联合分离2例;后环损伤包括骶髂韧带损伤2例,单侧髂骨骨折3例,单侧骶骨骨折11例,单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骶骨骨折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1 d,平均6.1 d。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功能。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47~123 min,平均61.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15 mL,平均61.1 mL。术后1例发生植钉处切口浅表感染,1例发生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或症状消失。无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肠道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8.1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9.5周;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发生。2例术前腰骶丛神经损伤患者中,1例功能完全恢复,1例残留轻度跛行症状。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获优13例、良6例,优良率100%;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价功能,获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前环皮下INFIX联合后环骶髂螺钉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微创治疗骨盆环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5.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20,33(4):368-370
目的 :探讨过伸位牵引掌侧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采用术中过伸位牵引掌侧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55~67岁。术前X线片及CT评估桡骨远端骨折背侧成角伴关节面压缩、塌陷。按Fernandez分型均为Ⅲ型。术后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随访采用VAS评分及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1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骨折全部愈合。Cooney腕关节评分量表评估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桡骨远端FernandezⅢ型骨折术中采用过伸位牵引加大成角,经掌侧骨折端撬拔复位植骨内固定能有效的复位塌陷的关节面并给予有效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26.
目的:探讨应用桥接系统治疗严重粉碎性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严重粉碎性股骨骨折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8~72(54.6±8.7)岁;均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合并股骨近端骨折16例,远端骨折7例;均为单侧骨折,左侧23例,右侧2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60(26.7±13.3) h。致伤原因:交通意外12例,高处坠落35例,意外摔伤3例。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分析手术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无更改为其他固定术式,手术时间(75.8±12.3) min,出血量(356.4±64.8) ml,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如感染、内固定移位、再骨折、骨折不愈合等。术后随访6~36个月,以Warden评分评价骨折愈合,随着观察时间延长,Warden评分逐渐增加,骨性愈合时间(5.5±0.9)个月。术后采用Harris评分和HSS评分分别评估髋膝关节功能,随着时间延长,Harris和HSS均逐渐升高,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83.5±11.2,HSS评分79.7±10.5。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如内固定移位、再骨折、骨折不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严重粉碎性股骨骨折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要严格掌握局部解剖和生物力学要求,结合影像学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可实现较好的固定效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相信有较广泛的应用潜力。由于样本量和随访时间有限,未设置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仍需进一步前瞻性试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927.
目的:探讨采用桡骨远端T形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8例垂直型内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22~63 (41.3±5.2)岁;左侧6例,右侧12例;5例伴外踝骨折,13例伴外踝和后踝骨折。所有患者采用桡骨远端T形钢板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复位丢失、内固定稳定性、骨关节炎发生情况等,并于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36 (22.5±4.3)个月。术后18例切口均Ⅰ期愈合。复查X线片示踝关节均获解剖复位。所有骨折愈合,愈合时间12~18 (13.4±2.4)周。术后12~17(14.5±1.3)周可正常行走并返回岗位。随访期间无复位丢失、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未出现骨不连、骨不愈合、骨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为92.4±6.7,其中优15例,良3例。结论:桡骨远端T形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具有固定牢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钢板解剖更贴符、软组织刺激少等优势,术后可实现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928.
万全增  付宝光 《中国骨伤》2020,33(11):1058-1062
目的:探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45例股骨转子下长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钛缆辅助固定结合加长Gamma钉(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54.2±12.8)岁;单纯加长Gamma钉固定(对照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51.4±15.9)岁。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血红蛋白下降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为79.1%(19/24),高于对照组的52.4%(11/21)(P<0.05)。两组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6、12个月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深部感染、内固定断裂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例出现延迟愈合。。结论:加长Gamma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固定可靠,有限切开钛缆辅助固定可提高长段骨折复位率和固定强度,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29.
黄晋  罗鹏飞  刘春娥 《中国骨伤》2020,33(10):895-902
目的:比较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克氏针桡侧扇形固定和尺桡双侧交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穿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组(A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0(5.00±2.10)岁;Gartland分型,Ⅱ型21例,Ⅲ型9例。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组(B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1~9 (5.13±2.08)岁;Gartland分型,Ⅱ型19例,Ⅲ型1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和前臂旋转活动度恢复情况,术后肘关节提携角及其角度丢失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随访,但两组患儿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例发生医源性尺神经损伤,B组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2例发生轻度骨折再移位,B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肘内翻畸形、针道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术后3个月两组患儿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肘关节提携角及其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早期采用手法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易复位,固定稳定,可以早期功能锻炼的优势。桡侧3枚针扇形固定造成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较尺桡双侧3枚针交叉固定更小。  相似文献   
930.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