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30篇
  免费   984篇
  国内免费   421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103篇
妇产科学   39篇
基础医学   1685篇
口腔科学   501篇
临床医学   1465篇
内科学   307篇
皮肤病学   430篇
神经病学   330篇
特种医学   1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0970篇
综合类   4542篇
预防医学   666篇
眼科学   309篇
药学   1526篇
  33篇
中国医学   524篇
肿瘤学   19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521篇
  2021年   686篇
  2020年   792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438篇
  2017年   690篇
  2016年   816篇
  2015年   736篇
  2014年   1626篇
  2013年   1666篇
  2012年   1704篇
  2011年   1845篇
  2010年   1539篇
  2009年   1483篇
  2008年   1337篇
  2007年   1405篇
  2006年   1223篇
  2005年   1148篇
  2004年   1000篇
  2003年   706篇
  2002年   504篇
  2001年   449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65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13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3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目的:探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70岁,平均(38.4±7.7)岁。左膝7例,右膝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7例,平地跌倒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5.6 d。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示14例解剖复位,1例有3 mm的台阶。骨折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6周。无伤口并发症、骨不愈合、钢板松动或断裂、膝关节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和血管损伤。在最终的随访时,膝关节伸直(2.1±2.1)°和屈曲(120.6±18.9)°。膝关节Rasmussen功能总评分25.0±2.8,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扩展的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块,有利于复位,与传统的前外侧入路相比可更安全有效地偏后放置外侧支撑钢板。  相似文献   
852.
相对撬拨复位治疗嵌插向前成角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德福  夏丽平 《中国骨伤》2016,29(11):1001-1004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相对撬拨复位技术纠正难复性嵌插并向前成角的股骨颈骨折的复位效果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外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选择骨牵引并抬高远端仍不能消除骨折端成角畸形的15例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龄44~72岁,平均60.06岁。按Garden分型均为Ⅲ型。通过经皮克氏针相对撬拨复位方法纠正向前成角并用空心钉固定。手术前后摄X线片,分析复位质量(Garden指数评价)、短缩程度及股骨头是否坏死,按照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切口全部Ⅰ期愈合,无合并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1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0年,骨折全部愈合,1例发生局限性股骨头坏死。骨折复位按照Garden对线指数,Ⅰ级14例,Ⅱ级1例。正位X线片测量短缩1~5 mm,平均(2.73±1.37)mm。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末次随访疼痛、功能、畸形、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别为42.1±2.5、37.2±4.6、3.2±0.5、4.1±0.3,总分为86.6±9.5;优良13例,可1例,差1例。结论:经皮克氏针相对撬拨复位技术纠正难复的嵌插并向前成角的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达到了精准的复位要求;髋关节周围血供影响小,为骨折愈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53.
股骨颈骨折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枚和3枚空心螺钉固定不同骨折线方向的股骨颈骨折的力学稳定性,为2枚空心螺钉临床应用及其适应证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15具国人股骨尸体标本,构建3种Pauwels角(30°、50°和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分别行3枚及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分别测定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评价2枚和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抗张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综合位移、缝隙距、扭矩和刚度值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Pauwels角为70°时,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后,其力学稳定性优于2枚螺钉内固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Pauwels角为70°时,即使采用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明显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差。结论:Pauwels角为30°和50°时,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与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相同,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已能较好地维持股骨颈骨折的稳定。而当Pauwels角为70°时,3枚空心螺钉内固定力学稳定性则优于2枚空心螺钉内固定,但其力学稳定性较Pauwels角为30°和50°时弱,手术时需采用角稳定系统或者加用抗滑螺钉以增强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54.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无神经损伤、Loadsharing评分≤6分、单椎体A3型或A4型胸腰段骨折患者60例,分为经皮组(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经肌间隙组(后路经肌间隙短节段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两组间性别比例、年龄、骨折类型、骨折节段等一般资料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疼痛VAS评分)与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疼痛经皮组分别为9.55±1.76cm、120.7±24.5min、50.6±13.7ml及3.5±1.0分;经肌间隙组分别为10.80±1.52cm、90.3±15.6min、152.0±25.8ml及5.1±1.7分,两组间差异除手术切口长度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取内固定时、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和矢状面Cobb角经皮组分别为(86.5±7.9)%和3.7°±4.5°、(84.5±8.1)%和3.9°±5.0°、(83.9±5.7)%和3.6°±4.5°;经肌间隙组分别为(88.1±8.6)%和3.2°±5.1°、(86.3±8.3)%和3.8°±5.4°、(85.6±7.1)%和3.7°±4.8°。与术前相比两组均得到明显纠正(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两组均没有明显丢失,两组间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纯后路短节段结合伤椎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A3型和A4型胸腰段骨折,同时具有出血少、疼痛轻的优点。  相似文献   
855.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56.
徐毅  李恒  杨红航 《中国骨伤》2016,29(12):1146-1149
目的 :探讨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Letenneur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Hoffa骨折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42.6岁。外侧髁5例,内侧髁2例。均为闭合骨折。按照Letenneur骨折分型,均为Ⅲ型骨折。观察其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Letenneur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17.8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9~15周,平均12.4周。术后无感染、骨折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膝关节功能参照Letenneur评估标准,优6例,可1例。结论:髁间窝螺钉联合钢板固定治疗LetenneurⅢ型Hoffa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增加骨折固定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57.
夏国仁  李业海  刘庆 《安徽医药》2018,22(6):1148-1151
目的 探究氨甲环酸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潜在失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接受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在手术扩髓后给予0.9%氯化钠溶液250 mL腔内注射;观察组则以250 mL的氨甲环酸溶液腔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变化以及输血情况;手术过程中的可见失血量、潜在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并在术后利用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连续3 d的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19例患者需行输血,而对照组32例需要输血;观察组输血量为(228.95±60.82)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在可见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20±17.87)mL比(156.80±10.39)mL,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潜在失血量[(794.09±234.19)mL比(1094.7±269.3)mL]和总失血量[(950.89±237.54)mL比(1249.9±270.03)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临床上使用氨甲环酸对髓内钉内固定潜在失血的临床疗效明显,显著降低患者的失血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58.
李彬  曾小松 《安徽医药》2018,22(4):710-714
目的 探讨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在MRI上的影像特征,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髓室管膜瘤和10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结果 两者均以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为主.15例脊髓室管膜瘤呈中心性生长,2例可见肿瘤内出血,4例肿瘤内部见囊变,9例肿瘤实质头端或尾端脊髓反应性囊变, 4例肿瘤可见"帽征".10例星形细胞瘤病例中,6例呈偏心性生长,仅1例可见肿瘤内出血,3例肿瘤内部见囊变,4例肿瘤实质头端或尾端脊髓反应性囊变,未见明显"帽征".MRI增强扫描室管膜瘤组12例肿瘤边界清楚,5例肿瘤明显均匀强化,6例可见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星形细胞瘤组7例病例边界不清,仅2例病灶均匀强化,其余8例均表现为斑片状、点状或环状强化.结论 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对两者的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59.
目的 探讨双切口3至4块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 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前外侧联合后内侧倒L形双切口,外侧1块3.5 mm锁定钢板,内侧及后内侧2至3块3.5mm小钢板固定治疗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 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5例,分析术后复位效果及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情况,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 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 ~30个月,平均24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效果满意,末次随访时复位无丢失,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0 ~135°,平均115..膝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2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0%.结论 对于累及后内侧柱的Schatzker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切口,3至4块3.5 mm钢板固定,可以获得有效固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60.
堵梦雨  宋飞翔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8,22(11):2116-2118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方式选择、术后随访及相关并发症等分析,以期为髁突骨折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髁突骨折病例22例(共24侧),术中采用耳屏前切口,颌后切口,应用长螺钉,微型钛板固定或直接游离摘除脱位的髁突头,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拍摄X线片或CT,对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开口功能恢复、颞下颌关节及面神经症状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功能及解剖结构稳定性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患者术前平均张口度(18.1±3.31) mm,术后复查张口度(37.4±2.89) mm,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P<0.001);(3)5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高位骨折出现1例颧支功能障碍;中位骨折3例(颧支2例,颊支+颧支1例);低位骨折1例,为下颌缘支;5例患者面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通过口服药物,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针对不同髁突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