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7篇 |
免费 | 4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1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2篇 |
内科学 | 67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172篇 |
预防医学 | 7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2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40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482.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的突变特点,为临床防聋及治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对广西地区222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的4种耳聋基因的15个突变位点检测:GJB2(35del G、235delC、176del16、299del AT )、SLC26A4(2168A>G、IVS7-2A>G、1174A>T、1226G>A、1229C>T、1975G>C、2027T>A、IVS15+5 G>A)、线粒体DNA12SrRNA (1494C>T、1555A>G)和GJB3(538C>T),对未确诊的阳性结果进行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222例患者中23例(10.36%,23/222)被检测出耳聋基因突变,其中,GJB2235delC 纯合突变3例(1.35%),杂合突变8例(3.60%),GJB235delG杂合突变2例(0.90%),GJB2235delC/109A>G 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 IVS7-2 A>G杂合突变2例(0.90%),SLC26A41229C>T纯合突变2例(0.90%),IVS7-2A>G/IVS11+47T>C/1548insC复合杂合突变2例(0.90%);GJB3538C>T 杂合突变1例(0.45%);线粒体DNA12SrRNA 1555A>G异质突变1例(0.45%);1例(0.45%)同时携带GJB2235delC杂合突变及SLC26A41226G>A杂合突变。结论本组广西地区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率低于全国水平,主要以 GJB2基因突变为主,其次是SLC26 A4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483.
目的 测量广西成年人群各身体脂肪参数,探讨其脂肪含量分布随年龄及性别变化特点。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广西籍男性居民1558例,女性居民2132例,将研究对象按10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用体成分仪测量并记录各脂肪参数,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广西女性总脂肪量、各部位总脂肪量、各年龄组皮下及四肢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男性各部位脂肪量随着年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30岁时各脂肪参数达峰值,且此年龄段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最高,男性在30~40岁时内脏脂肪和躯干脂肪多于女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为主。女性总脂肪含量、各年龄组各部位脂肪含量在女性20~50岁时呈快速上升阶段,并在40岁达到高峰,50岁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皮下及四肢脂肪增多为主,在40~50岁后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此年龄组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最高。结论 广西男女人群身体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先增加后减少,男性20~30岁和女性20~50岁是身体脂肪含量变化趋势的关键时间点。除了内脏及躯干脂肪含量外,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部位脂肪含量均为广西女性人群多于男性人群,广西青壮年男性的内脏和躯干脂肪含量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484.
本文主要是针对广西目前的口腔医学本科生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比较国内外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找出广西的差距,并根据我系的现实情况,积极加以改革和创新,以期能建立一种符合广西口腔医学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通过研究和实践,我系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得到很大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85.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4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监测措施,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5~2004年广西区92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10年间全区92个县(市)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92万人次,病灶点居民42.7万人次,外出回归人群24.6万人次,外来人群25.4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9%、0.079%、1.386%和0.324%,共检出疟疾病例551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23.29%(1285/5517),输入性病例占76.71%(4232/5517)。结论广西区连续17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输入性疟疾病例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但输入继发病例发生率较低,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能有效监控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486.
目的 通过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食源性和人源沙门菌的空间分布和增长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沙门菌引起的疾病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区域,采用2016—2018年的沙门菌血清种类数据,通过构建区位熵(LQ)模型和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模型,有效获取沙门菌的区位熵和区域增长份额、沙门菌构成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的数值。结果 根据LQ模型,北部湾经济区沙门菌的区位熵大于1的种类有两种:鼠伤寒沙门菌(区位熵为1.05)和肠炎沙门菌(区位熵为1.19)。根据SSM模型,北部湾经济区鼠伤寒沙门菌的总偏离量为23.50株,肠炎沙门菌的总偏离量为4.18株,增长速度均快于广西沙门菌总体的增长速度。结论 北部湾经济区沙门菌区域集聚水平比较高的种类是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北部湾经济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具备种类优势且具有很强的增长 趋势。 相似文献
487.
目的 探讨广西虎纹捕鸟蜘蛛毒素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增殖抑制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 以含10%胎牛血清RPMIl640培养液湿化孵育培养U251细胞.采用MTT法通过抑制率评价蜘蛛毒素对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细胞核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蜘蛛毒素对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 结果 蜘蛛毒素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增殖.其48 h及72 h的半量抑制浓度为82.60μg/mL和71.12μg/mL,且呈明显的量效及时效关系.HE染色观察到胶质瘤细胞核同缩、碎裂的凋亡征象.TUNEL法染色可见凋亡的胶质瘤细胞核染成棕黄色. 结论 广西虎纹捕鸟蜘蛛毒素能够抑制胶质瘤细胞U251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488.
总结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诊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广西桂中地区中医病机以"湿"为核心,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治疗效果良好,治疗阶段性结果为痊愈出院13人,好转5人。 相似文献
489.
摘要: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ADIPOQ)rs2241766T/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广西壮族人群新发2型糖尿病(T2DM)易感性及不同代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 SNPscan高通量技术检测广西地区212例新发T2DM患者和289例健康人对照者的rs2241766T/G基因分型,统计并分析二者的差异性。结果rs2241766T/G 位点存在GG、TG和TT基因型及G和T等位基因;T2DM组与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6.294,P = 0.043) ;TG( OR= 2.443, 95%CI:1.197-4.988 ,P=0.014)、TT( OR= 2.057 ,95%CI:1.017-4.159, P=0.045)及TG+TT( OR= 2.222, 95%CI:1.122~4.402 ,P=0.022)基因型与T2DM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在调整性别和年龄共同混杂因素后,TG .TT和TG+TT基因型患T2DM风险分别是GG基因型的2.863倍
( OR= 2.863 ,95% CI:1.352~ 6.060,P=0.006)、2.291倍(OR=2.291, 95%Cl:1.094~4.800, P=0.028)和2.532 倍(OR= 2.532,95%CI:1.235~ 5.192 ,P=0.011);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不同基因型T2DM患者的多种临床生化代谢指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证实rs2241766T/G SNP可影响患者肌酐(Gr)水平(P=0.049)。结论ADIPOQ rs2241766T/G SNP与广西壮族人群T2DM易感性增加相关,或可作为预测T2DM风险的潜在遺传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