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43篇
  免费   1874篇
  国内免费   1378篇
耳鼻咽喉   356篇
儿科学   551篇
妇产科学   486篇
基础医学   5316篇
口腔科学   418篇
临床医学   2209篇
内科学   4938篇
皮肤病学   312篇
神经病学   1657篇
特种医学   538篇
外科学   3032篇
综合类   454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83篇
眼科学   335篇
药学   2251篇
  3篇
中国医学   464篇
肿瘤学   290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436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485篇
  2019年   401篇
  2018年   483篇
  2017年   572篇
  2016年   654篇
  2015年   735篇
  2014年   1297篇
  2013年   1494篇
  2012年   1599篇
  2011年   1888篇
  2010年   1617篇
  2009年   1685篇
  2008年   1931篇
  2007年   2082篇
  2006年   2038篇
  2005年   2003篇
  2004年   1628篇
  2003年   1534篇
  2002年   1242篇
  2001年   1082篇
  2000年   921篇
  1999年   797篇
  1998年   585篇
  1997年   518篇
  1996年   312篇
  1995年   274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否为诱发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子,并证实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影像表现与MTHFR基因C/T多态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选择影像表现符合皮层下深部脑白质缺血诊断标准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影像表现正常者,运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两组MTHFR基因多态性。结果:采用χ^2检验,得出MTHFR基因纯合突变TT型在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0794,P<0.05),病变组TT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说明MTHFR的纯合突变TT型可能是诱发深部脑白质缺血的危险因素。运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得出TT型和非TT型患者在影像表现的分级程度上有差别,携带TT型基因者影像表现分级重。结论:MTHFR纯合突变TT型基因是深部脑白质缺血发病的危险因子,且TT型基因与深部脑白质缺血的易感性和影像表现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检测这些家系中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情况.方法:根据2003年4月杭州会议制定的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收集HNPCC家系共15个,分析其临床特征;提取先证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M3胆碱能受体基因第8外显子中一段长153 bp,包含有微卫星位点(A)8的基因片段,直接进行DNA测序.结果:15个家系共有恶性肿瘤患者55例,其中大肠癌患者41例,平均每个家系发生大肠癌2.73例,73%的大肠癌患者发病年龄<50岁,51%的病灶位于近端结肠,40%发生在直肠肛门,同时和异时多原发大肠癌总发生率为12%,2/3的家系属于Lynch Ⅱ型,共发生肠外恶性肿瘤14例(18个),其中胃癌最常见.15例先证者外周血中无1例检测到M3胆碱能受体基因(A)8区的突变.结论:M3胆碱能受体基因与中国人群中HPNCC的发病可能无密切关系.中国人HNPCC家系标准应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并进一步验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IL) 2和B7 1双免疫基因转染肝癌细胞瘤苗免疫小鼠后获得的脾淋巴细胞经mIL 12基因修饰后治疗小鼠肝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用 2 0 0PFU 细胞滴度的重组腺病毒载体 (Adv)将人IL 2和B7 1基因共同转染小鼠肝癌Hepal 6细胞株 ,经 80mg L丝裂霉素 (MMC)处理制备成肝癌细胞瘤苗 ,免疫同系小鼠后分离其脾淋巴细胞 (SLC) ,转染mIL 12基因 (Adv滴度 2 0 0PFU 细胞 )后注射入直径 1cm的小鼠皮下移植肝癌内 ,观察抗瘤效果。结果 转mIL 12基因SLC治疗组小鼠瘤体增加值最小 ( 0 .0 8± 0 .0 5 )cm3,与各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 [(转染BGFP基因SLC、未转染SLC和生理盐水注射组分别为 ( 3 .46± 0 .15 ) ,( 3 .5 6± 0 .2 3)和( 8.12± 0 .5 4)cm3,P <0 .0 5 ]。结论 IL 2和B7 1双基因修饰肝癌瘤苗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脾淋巴细胞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过继免疫治疗效应细胞及携带IL 12基因的载体细胞 ;基因治疗、特异性主动免疫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结合将有更优越的抗瘤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携带小鼠白细胞介素12(mIL12)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载体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mIL12表达情况。方法以携带目的基因的增殖型腺病毒CNHK200mIL12感染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人正常肝细胞株L02。首先,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杀伤实验等观察病毒对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次,通过Westernblot分析及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mIL12表达情况。结果CNHK200mIL12感染SGC7901后,当MOI=10时即可杀伤大部分的肿瘤细胞,与ONYX015相当,而对正常细胞无明显杀伤。ELISA检测表明mIL12基因表达量达(267.2±34.6)ng/5×105个细胞/48h,较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高近百倍。结论CNHK200mIL12能在胃癌细胞中复制及增殖杀死胃癌细胞,并高水平表达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内皮素A受体mRNA在胃黏膜微循环血管上的表达 ,探讨内皮素及其受体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胃黏膜微循环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mRNA原位杂交确定内皮素A受体的部位 ,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门静脉及外周血浆内皮素水平随门静脉压力升高而降低。胃黏膜内皮素A受体mR NA主要在黏膜基底部的微循环前微动脉和后微静脉血管壁表达 ,其中动脉表达明显强于静脉。其表达与门静脉压力呈正相关 (r =0 86 9,P <0 0 5 ) ,与门静脉及外周血内皮素水平呈负相关 (r =-0 797、- 0 74 1,P <0 0 5 )。结论大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及门静脉血浆内皮素水平进行性降低 ;胃黏膜微循环内皮素A受体mRNA表达量增加 ,呈现上调趋势 ;内皮素及其受体mR NA表达变化可能与胃黏膜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索大容量诱导慢性髓性白血病 (CML)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 (DCs)的适宜方法 ;研究CML DCs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并分泌γ 干扰素 (IFN γ)的能力。方法 用CS 30 0 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初诊CML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s) ;单采的CML PBMNCS转入组织培养袋 ,加入重组人粒 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M CSF)和重组人白介素 4 (rhIL 4 ) ,培养诱导 7d ;在诱导前后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表面HLA DR、CD1a、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 ;用3 H TdR掺入法检测CML DCs和CML PBMNCs刺激自体和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 ;用ELISA法检测在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R)时T细胞分泌的IFN γ浓度。结果 用血细胞分离机收集的CML PBMNCs ,在组织培养袋内经细胞因子培养诱导 ,HLA DR、CD1a、CD80、CD86的表达均有明显上调 ,细胞形态也表现典型的DC特征 ;CML DCs能显著刺激自体和异体T细胞增殖 ,而CML PBM NCs仅能刺激异体T细胞的增殖 ,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很弱 ;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时分泌的IFN γ浓度 ,CML DCs组为 (877± 2 14 )pg/mL ;CML BPMNCs组仅为 (14± 1.7) pg/mL。 结论 单采的CML PBMNCs转入组织培养袋 ,加入rhGM CSF和rhIL 4 ,可收获大容量的CML DCs;CML DCs在体外具有显著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60例脑胶质瘤标本中Ⅰ级1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黏液乳头状型室管膜瘤1例);Ⅱ级20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2例、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2例);Ⅲ级21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间变性室管膜瘤3例);Ⅳ级8例(均为胶质母细胞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瘤标本中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变化,并与胶质瘤体积及患者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胶质瘤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呈阳性反应,主要位于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肿瘤浸润边缘部的肿瘤细胞表达明显增强;而阴性对照标本和10例对照脑组织标本则无表达。胶质瘤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率为71.67%(43/60),其中Ⅰ级为27.27%(3/11),Ⅱ级70.00%(14/20),Ⅲ级85.71%(18/21),Ⅳ级100%(8/8)。高级别胶质瘤者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者,不同级别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15.907,P〈0.01);表达强度与病理级别间呈高度正相关(rn=0.480,P〈0.01)。(2)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原发肿瘤体积的大小等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胶质瘤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弱与肿瘤病理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DGOL)对辐射损伤小鼠脾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表达的作用.方法建立辐射损伤模型(一次性7.0Gy的X射线照射),喂饲100%地甘口服液每次0.2 ml/10 g小鼠,每日2次.第10天用原位末端标记的TUNEL技术检测脾组织细胞凋亡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地甘口服液组与对照组比脾脏的细胞凋亡率和bax mRNA表达显著减少(P<0.01),bcl-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中药复方地甘口服液可能通过促进bcl-2和降低bax mRNA的表达,促进造血细胞的增生,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SP)对离体培养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及其对表皮生长因子(EGF)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SP对成纤维细胞EGF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时间及剂量-效应关系。结果:10^-9~10^-5mol/L的SP在体外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1),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γ=0.594,P<0.01),EGF抗体只能部分抑制这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10^-7mol/L SP组比较,P<0.05)。10^-7mol/L SP可诱导成纤维细胞EGF mRNA的表达,在作用后6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P在10^-8~10^-6mol/L范围内可以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EGF mRNA表达,在10^-7mol/L达到峰值,当浓度>10^-7mol/L时,其促EGF mRNA表达的效应强度随浓度升高而有所降低,至10^-5mol/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这种作用与其诱导成纤维细胞E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106例正常汉族人及5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病人的apoB基因xbaⅠ酶切位点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及其与血脂的关系。结果表明ICVD组xbaⅠ酶切位点上X+的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ICVD组中具X+X-基因型者的血浆HDL-C较X-X-基因型者明显降低(P<0.05),而LP(a)和TC明显增高(P<0.05~0.005)。提示apoB基因多态分析结合血浆脂蛋白测定更能有效地检测ICVD易患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