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5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94篇
耳鼻咽喉   70篇
儿科学   274篇
妇产科学   68篇
基础医学   427篇
口腔科学   132篇
临床医学   481篇
内科学   700篇
皮肤病学   64篇
神经病学   509篇
特种医学   122篇
外科学   531篇
综合类   481篇
预防医学   409篇
眼科学   101篇
药学   254篇
  2篇
中国医学   163篇
肿瘤学   2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224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59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抗—HCV阳性单采浆供血员HGV感染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单采浆供血员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及其转归,对102名抗-HCV阳性单采浆供血员冻存血清进行抗-HGV和HGVRNA检测,对抗-HGV和(或)HGVRNA阳性者作3年随访研究。采用EIA法检测抗-HGV,包被抗原来自HGV不同功能区的合成肽。应用RT-PCR法检测HGVRNA,引物选自HGVNS3区。结果表明,抗-HCV阳性单采浆供血员HGVRNA阳性率为19.61%(20/102),抗-HGV阳性率为17.65%(18/102),HGV感染率(抗HGV和/或HGVRNA阳性)为24.51%(25/102),而对照组仅为0.94%(1/106)。提示单采血浆是HGV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HGVRNA和抗-HGV的3年阴转率分别为35.00%(7/20)和11.11%(2/18),说明HGV感染有慢性携带趋势  相似文献   
12.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3.
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 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 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 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相似文献   
14.
1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1978年至 2 0 0 1年 12月 ,行瓣膜置换手术 2 14 1例 ,同期随访 16 81例 ,计 80 2 1 1人·年 ,平均 4 77人·年。通过回顾病因、手术方式、瓣膜类型等因素 ,观察术后病人心功能改善情况 ,病死率及并发症等 ,采用t检验 ,多因素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92例死亡。总体生存率 5年为 (92 3± 2 2 ) % ,10年生存率为 (90 1± 2 7) %。并发症有血栓栓塞、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瓣周漏、溶血、机械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术后心功能 (NYHA)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1.机械瓣置换术后中远期疗效满意 ,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低 ;与术前心功能和手术种类直接相关 ;2 .使用保留瓣下结构及三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心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 ;3.术中良好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改良AO外固定器治疗,术后随访5-8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腕关节形态及功能情况,按Jakim评分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骨折愈合时间为6-8周,优良率为91%。结论: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医院电子天平维护计量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子天平具有体积小,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数值直观等优点,正为愈来愈多的医院、学校、科研单位所使用。本文结合我院五年中电子天平的使用、维护、计量情况,统计分析了其常见故障及电子天平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对保证医院电子天平使用过程的量值准确,提高临床诊断及科研水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河南中医学院设置健康保险专业的论证。方法:从我国健康保险业的发展实际出发,集中分析河南中医学院设置健康保险专业的必要性,论证了河南中医学院在师资、设施、生源与就业等方面的可行性,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习基地建设为轴线,提出了设置健康保险专业的建议。结果与结论:河南中医学院设置健康保险专业有必要、有可行性、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在治疗枕骨大孔区腹侧脑膜瘤中的应用。方法对14例脑膜瘤患者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中枕髁后入路8例,经部分枕髁入路3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经完整枕髁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3例;1例行枕颈融合,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寰枕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手术并发症主要是后组颅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脑脊液漏以及脑干缺血。结论远外侧入路是手术治疗下斜坡区和上段颈髓腹侧、腹外侧病变的理想入路,可以理想显露肿瘤及其基底部并减少术中出血,但手术操作比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A newly designed technique for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to the laterally herniated disc is presented. Fiftee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far lateral disc herniation (extraforaminal) were operated according to this technique. Through a small skin incision (1.5 cm), the paraspinal muscles are spread by dilators, until a working channel of 9 mm inner diameter and 11 mm outer diameter can be placed. The next steps are done through this channel using the surgical microscope. No bone resections are necessary and the facet joints are left untouched. However, partial resection of the intertransverse ligament may be necessary.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for these 15 patients was 11.5 months, and they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The average surgical time was 43 min. The ODI improved from 30.6 (preoperative) to 14.3 (postoperative). The VAS of leg pain improved from 7 (preoperative) to 3.6 (postoperative), which represen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t the significance level of (P<0.01). No intra-operative or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However, one recurrence did occur, which was treated by the same technique. This technique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ree-dimensional visual control (operating microscope) with the minimal surgical trauma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while avoiding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both the microsurgical and endoscopic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