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2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864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36篇
外科学   79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39篇
药学   104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to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is under intensiv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in animal models has demonstrated that type I interferons (IFN‐Is) protect from IBD. In contrast, studies of patients with IBD have produced conflicting results concern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IFN‐Is. Here, we present data suggesting that IFN‐Is play dual roles as regulators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treated C57BL/6 mice. Though IFN‐Is reduced acute intestinal damage and the abundance of colitis‐associated intestinal bacteria caused by treatment with a high dose of DSS, they also inhibited the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after DSS treatment. IFN‐Is played an anti‐inflammatory role by suppressing the release of IL‐1β from the colon MHC class II+ cells. Consistently, IL‐1 receptor blockade reduced the severity of inflammation in IFN‐I receptor‐deficient mice and myeloid cell‐restricted ablation of the IFN‐I receptor was detrimental. The proinflammatory role of IFN‐Is during recovery from DSS treatment was caused by IFN‐I‐dependent cell apoptosis as well as an increase in chemokine production and infiltrating inflammatory monocytes and neutrophils. Thus, IFN‐Is play opposing roles in specific phases of intestinal injury and inflammation, which may be important for guid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patients.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自拟真人养脏汤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并与美沙拉嗪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将确诊的87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4例,治疗组以自拟真人养脏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用美沙拉嗪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形寒肢冷、里急后重等症状以及综合疗效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个月内治疗组复发率(27.03%)与对照组(35.4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真人养脏汤在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疗效确切且安全,与美沙拉嗪治疗比较,在改善患者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形寒肢冷、里急后重等症状更有优势,在防止复发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麦粒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及下丘脑辣椒素受体1(VR1)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加局部刺激制备实验性UC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并与正常组作对照,治疗组施以麦粒灸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结肠及下丘脑VR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VR1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结肠及下丘脑VR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实验性UC模型大鼠结肠及下丘脑VR1增加,麦粒灸可以降低UC大鼠结肠及下丘脑VR1的表达。  相似文献   
85.
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conlonic fibroblast,CFB)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艾灸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法加局部刺激制各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和柳氮磺胺吡啶(SASP)灌胃组。隔药灸组、温和灸组选取天枢和气海穴,分别进行隔药灸、温和灸治疗:SASP灌胃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灌胃。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Western印迹法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纤维化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Ⅲ、Ⅳ型胶原合成显著增强:隔药灸组、温和灸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Ⅳ型胶原的合成均被显著抑制:SASP灌胃组大鼠结肠成纤维细胞细胞内Ⅰ型胶原的合成被显著抑制。结论艾灸能够调节溃疡性结肠炎肠纤维化大鼠CFB细胞内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对1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占全部收治患者的20.5%(16/78)。手术原因包括保守治疗无效10例,肠梗阻3例,合并息肉可疑癌变3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8例,全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4例,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2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手术指征为内科治疗无效或合并肠梗阻及并发息肉可疑癌变者。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但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9年8月52例I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所见的相关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38例(73.08%)患有血管相关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腹痛、腹泻、便血三联征.内镜所见: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乙状结肠35例(67.31%),病变范围4~35 cm.结论 缺血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腹痛是其共同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特别是对伴有基础疾病者,应早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对尽快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s+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9.
丹参和黄芪注射液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丹参和黄芪注射液治疗活动期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除常规治疗外,加用丹参注射液0.8~1.2 ml/kg/日及黄芪注射液0.6~1.0ml/kg/日静脉滴注,每疗程14天.并与常规治疗方法对照比较.结果丹参、黄芪组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时间为12.7±5.6天,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7.3±7.8天(P<0.05);丹参、黄芪组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也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常规治疗组有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而丹参、黄芪组无1例出现.结论丹参和黄芪注射液治疗活动期中重度UC有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90.
背景:开发新的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药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探讨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TBC-169菌株对抗原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以牛结肠黏膜蛋白多次免疫建立大鼠结肠炎模型,予B.coagulansTBC-169菌株制剂和美沙拉秦单独或联合治疗。21d后处死大鼠,评定结肠湿重指数、溃疡指数和组织学评分,测定肠系膜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IgG水平。结果:美沙拉秦组、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结肠湿重指数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各治疗组结肠溃疡指数和结肠中上段组织学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T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血清IL-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剂量B.coagulans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小剂量B.coagulans组血清IgG水平显著降低(P〈0.01),单用美沙拉秦则无类似作用。结论:B.coagulansTBC-169菌株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其机制与调控炎症因子表达、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