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9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459篇
耳鼻咽喉   141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705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1505篇
内科学   2016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076篇
特种医学   860篇
外科学   1107篇
综合类   1752篇
预防医学   350篇
眼科学   66篇
药学   586篇
  4篇
中国医学   178篇
肿瘤学   7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2篇
  1972年   13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加用芎劳通脉合剂治疗与常规二级预防治疗冠心病稳定劳累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探讨中药制剂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评价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79例冠心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对于心绞痛症状计分分级、中医证候、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的观察,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月后进行疗效评价,与对照组相比,芎劳通脉合剂治疗组改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方后的芎劳通脉合剂对扩张冠脉、改善循环、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该方剂明显减少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从而具有抗动脉硬化的功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了解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预测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80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斑块检出率为71.25%,显著高于对照组斑块检出率(26.25%)(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部位斑块检出率。观察组中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62.5%)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的比率(17.1%),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脑梗死预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依达拉奉治疗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书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77+79-77,7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患者血清Cys C、生化及血压指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颈动脉IMT,按照颈动脉IMT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对两组血清Cys C、生化、年龄及血压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上述指标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血清Cys C明显高于IMT正常组[(1.32±0.42)vs(1.11±0.28)mg/L](t=2.69,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年龄显著相关(r=0.398,P<0.01;r=0.51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ys C并非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调整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显示Cys C与IMT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047,P>0.05)。结论血清Cys C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IMT无确切关联,不能作为其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5.
黄文华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10-1411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妊娠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71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孕囊穿刺组86例和动脉栓塞组85例,比较两组治疗1周和2周后β-HCG水平,阴道出血量,住院时间,转经时间。结果治疗2周后,动脉栓塞组血β-HCG下降较孕囊穿刺组快,分别为80%和60%;治疗期间动脉栓塞组出血量明显低于孕囊穿刺组,分别为(40.32±21.37)ml和(71.27±31.12)ml,住院时间、转经时间短于孕囊穿刺组,分别为(32.8±4.6)d和(16.8±4.1)d,(41.9±4.1)d和(28.6±5.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CSP的治疗最好采用个体化的方法,情况容许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介入方法,治疗周期短,效果确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与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60例,根据临床病情发展分为进展组(56例)和非进展组(204例),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特征。结果进展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92.9%),远高于非进展组(73%),进展组以中低回声斑块(87.5%)为主,发生率远高于非进展组(25.5%)。结论颈动脉中低回声斑块与前循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价值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CF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 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眼科症状为主,分别行B超、CT或MRI检查时发现,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并以介入治疗。12例患者介入治疗后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特征性眼部表现结合眼部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CCF。DSA检查及介入治疗仍是目前最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P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并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PP。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动脉血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较正常组有增高,且CTGF也处于高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高水平的CTGF导致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9.
殷保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22-123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效果,探讨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8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脑梗死40例,初发脑梗死48例,对照组为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各组受检对象的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组的斑块形成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脑梗死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查颈动脉有助于评估脑梗死发生的风险、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正常人足背动脉在不同年龄段的变化。方法将29~75岁的正常检查对象分为不同年龄段的5组,对200支足背动脉进行检查。观察其内径,管壁是否光滑,主要观察管壁有无斑块。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运动的减少和环境的污染,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添加剂的增多及遗传因素,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且在年龄上有提前趋势。35岁以下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12%;35~4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30%;46~5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50%;56~65岁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60%;65岁以上出现斑块占正常人的70%。结论早期发现下肢血管病变,对治疗、预后和提高检查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