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9篇
  免费   485篇
  国内免费   457篇
耳鼻咽喉   141篇
儿科学   57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702篇
口腔科学   124篇
临床医学   1505篇
内科学   201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076篇
特种医学   857篇
外科学   1107篇
综合类   1752篇
预防医学   350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586篇
  4篇
中国医学   178篇
肿瘤学   7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31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84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708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663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2篇
  1972年   13篇
  197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1.
目的 :研究血肿厚度等因素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评价血肿厚度、术前GCS评分及瞳孔变化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2.
23.
目的探讨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采用超声刀直接凝固切断胆囊动脉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00例临床资料. 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术中或术后胆囊动脉残端出血;病理切片镜下见超声刀的热作用足以使胆囊动脉壁组织发生变性,管腔闭塞.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超声刀直接处理胆囊动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4.
脑保护下的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进行脑保护,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植入,滤器均成功回收。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可有效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相似文献   
2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MCP-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mRNA和抗原的表达情况。方法分别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颈AS斑块中MCP-1mRNA和抗原表达。结果相对于正常动脉内膜,颈AS病变内膜MCP-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其中颈AS严重病变肩区阳性细胞数最多,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结论MCP-1与颈A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64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1800例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的结果,统计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发生率。结果:1800例检查者中发现冠脉起源异常51例,发病率2.8%。包括右冠状动脉变异11例(21.6%)、左冠状动脉变异8例(15.7%)、左右冠均发生变异1例(2%)、单支冠状动脉1例(2%)、分支变异28例(54.9%)。结论:64层螺旋CT是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安全有效方法,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估血管腔内超声(IVUS)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IVUS对1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壁病变判断,指导支架置入并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形态学改变。并以8个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管壁IVUS图像作为对照组。结果IVUS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本组18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成功置入支架18枚;经6-52个月随访(平均28个月),除2例于术后30d内TIA发作外,无一例脑梗死和再狭窄发生。结论IVUS比DSA更精确判断颈动脉病变性质、狭窄程度以及血管内支架术后的管腔变化,指导选择合适的球囊扩张管腔。IVUS引导支架置入可能有效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内膜中膜比和巨噬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正常组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普通饲料喂养,对照组高脂喂养,1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并每日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小檗碱干预组高脂喂养,1周后行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并肌肉注射小檗碱,5周时取手术侧的颈动脉做弹力纤维染色,计算内膜中膜比;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巨噬细胞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变化,计算巨噬细胞的阳性率。结果对照组内膜厚度明显增加,中膜萎缩变薄,经计算I/M为1.20±0.007,小檗碱组的I/M为0.65±0.00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对照组内膜下和中膜有大量巨噬细胞,小檗碱干预组内膜和中膜下也可以见有巨噬细胞沉积,通过计算巨噬细胞阳性率,小檗碱干预组的巨噬细胞阳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檗碱可以降低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血管内膜厚度、减少粥样斑块中的巨噬细胞数目,从而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0.
Summary The hepatic falciform ligament artery (HFLA) was evaluated by angiography and also by dissec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mechanism of the post-chemoembolization skin rash was studied. A total of 340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epatic artery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ere reviewed in terms of the angiographic incidence of the HFLA, variations in its origin, and the incidence of skin rash. The HFLA was demonstrated in 26 (7.6%) of the 340 patients on angiography. Two HFLAs were observed in one patient. The origin was the middle hepatic artery (A4) in 16 cases, the superior branch of the middle hepatic artery in three, the inferior branch of the middle hepatic artery in two, the inferior branch of the left hepatic artery (A3) in three, and the confluence of A3 and A4 in three cases. There were no patients who developed post-chemoembolization skin rash. Two cadavers were dissected to investigate the anastomosis between the HFLA and the subcutaneous artery. Two different anastomoses were found: (1) direct and (2) via the ensiform branch of the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These were located at the lower and upper part of the falciform ligament,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on of a chemotherapeutic agent through these anastomoses is the likely cause of post-chemoembolization skin rash. If prophylactic embolization of the proximal portion of the HFLA using a metallic coil is performed, the skin rash will be prevented.
L'artère du ligament rond du foie : anatomie angiographique et implication clinique
Résumé L'artère du ligament falciforme hépatique (ALFH) fut étudiée par des angiographies et des dissections. D'après les résultats, le mécanisme d'un rash cutané après chimio-embolisation est discuté. Un total de 340 patients présentant une cirrhose hépatique ayant eu une chimio-embolisation de l'artère hépatique pour un carcinome hépato-cellulaire fut revu en fonction de l'incidence angiographie de l'ALFH, les variations d'origine de l'ALFH, et l'incidence d'un rash cutané. L'ALFH fut objectivée angiographiquement chez 26 (7,6%) des 340 patients. Deux ALFH furent objectivées chez un patient. L'origine des ALFH était située sur l'artère hépatique moyenne (A4) dans 16 cas, la branche supérieure de l'artère hépatique moyenne dans 3 cas, la branche inférieure de l'artère hépatique moyenne dans 2 cas, la branche inférieure de l'artère hépatique gauche (A3) dans 3 cas, et la confluence A3 et A4 dans 3 cas. Aucun patient ne développa un rash cutané après chimio-embolisation. Deux cadavres furent disséqués pour étudier les anastomoses entre l'ALFH et les artères sous-cutanées. Deux types d'anastomoses entre l'ALFH et des artères sous-cutanées furent individualisés directement et par l'intermédiaire de l'artère xiphoïde et de l'artère thoracique interne. Celles-ci étaient respectivement situées à la partie inférieure et à la partie supérieure du ligament falciforme. La distribution de l'agent chimiothérapique par ces anastomoses est vraisemblablement la cause des rash cutanés après chimio-embolisation. Dans le cas d'une embolisation prophylactique de la portion proximale de l'ALFH par utilisation d'un coil métallique le rash cutané pourrait être préven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